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頒布停戰诏書,宣布無條件投降,而按照規定仍舊盤踞在我國的日軍部隊也應該就近繳械,可是高郵的日僞軍非但拒不繳械投降,反而将原本駐紮在揚州的日軍也調至高郵繼續固守,試圖負隅頑抗。

在這種形勢下,粟裕先後三次向中央軍委和新四軍軍部建議進行戰争,并親自指揮,進而引起了著名的“高郵之戰”,這也是中國抗日戰争的最後一戰。
縱觀整個高郵之戰,我們大緻可以将其分為“肅清邊界”、“全面攻城”兩個階段,接下來我們一一來看。
肅清邊界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标是拔除掉當時日軍在高郵城外設立的據點,進而讓高郵城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由于高郵地區被日軍占據已久,已經俨然被日軍發展成為一個完備的“基地”,是以倘若我軍盲目攻城,不僅要飽受據點周圍盤踞日軍的騷擾,甚至還有被繞後突擊的危險。
有關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日軍當時在高郵地區的部署來看。
日軍當時将主力部隊駐紮在了高郵城以及其南方的邵伯之中,前者累計人數有6000人左右,而後者同樣駐紮了一個日軍中隊和一個僞軍團。
高郵城以及邵伯之間已然形成掎角之勢,完全可以在一方受困後,另一方及時展開支援。
除了兩大據點外,日軍還在高郵城外的一些寺廟、高地以及道路上部署了日軍巡邏隊,這些人也不容小觑。
在充分了解到了日軍部署後,粟裕于1945年12月19日晚間,率領華中野戰軍7縱對邵伯的日僞軍展開了突襲。
而慌忙禦敵的日僞軍很快發現我軍在邵伯東西北三面的火力強盛,無奈之下他們隻能向南逃竄,卻沒想到正入了我軍的伏擊,最終逃竄部隊被我軍圍殲。
除此之外,在高郵城内的日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我軍就已經對周圍寺廟以及道路上的巡邏隊進行了清除,很快就将高郵城圍成了一座“孤城”。
全面攻城階段
粟裕并沒有指揮部隊強攻,反而是運用了“圍點打援”、“擾亂軍心”以及“聲東擊西”一系列政策,來以此降低我軍攻城部隊的損失。
那麼粟裕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粟裕率領部隊直接卡死了高郵與揚州地區的道路,如此一來,直接切斷了高郵日僞軍退路不說,同時還打破了他們指望揚州國民黨軍隊前來支援的期望。
因為國民黨部隊一旦前來支援,就等于同我軍公然開戰,而粟裕以逸待勞之下根本無所畏懼。
第二,粟裕指令麾下制作了很多的勸降智語,一部分貼在周圍建築的醒目位置,另外一部分則是采用話筒喊話、放日本歌曲、用風筝和迫擊炮發放傳單等方法甚至還播放了日本軍人十分熟悉的《思鄉曲》,這些都有力的瓦解了城内士兵的士氣。
第三,在正式發動進攻後,粟裕先是派遣了一支部隊去東門進攻來吸引對方的注意力,然後集中主力部隊進攻南門和西北門,負隅頑抗的日軍還準備在東門與我軍決一死戰,卻沒想到其他幾門被順利攻破,而我軍部隊也早就持槍攻到了他們身後,逼迫他們原地投降。
在所有日僞軍都被我黨部隊俘虜後,日軍首領岩崎大佐還跟我軍耍小花招,一方面希望能夠保留部隊的輕武器,另外一方面希望能夠前往南京投降,面對這種無理訴求,我軍自然予以了嚴詞拒絕。岩崎大佐見逃脫無望,最終也不得不在高郵縣城内,就地向我軍舉行了投降儀式。
雖說日僞軍的抵抗沒有改變我軍占領高郵的結果,但縱觀始終,日僞軍可以說是“前倨後恭”,但最終還是被我軍部隊以武力所攝服。
那麼在開戰之前,日軍的底氣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日軍的底氣不在于天皇,而在于中國國民政府,在于蔣介石。
早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日軍侵華正式宣告失敗之後,我黨就已經試圖與蔣介石所在的國民黨共同組建“聯合政府”,這樣既避免了無意義的内耗,也能早日将中國群眾從戰争的動亂中解救出來。
可蔣介石呢?
他要的不是“聯合政府”,他要的是獨占抗戰勝利的果實,他要的是獨裁專政。
也正因如此,早在日本宣布向同盟國投降後,蔣介石就已經和日本方面互相勾結,試圖以庇護日本戰犯岡村甯次為條件,促使日本在華部隊全部向國民黨投降。
這樣做的意義有兩個:
一是将日軍的先進部隊全部收歸國民黨
二是将日軍占領的土地全部劃歸到國民黨麾下
蔣介石居心不良,而岡村甯次同樣畏懼于被戰犯法庭審判,是以欣然答應了蔣介石的條件。
在岡村甯次的授意下,原本就不願意投降的日本軍隊,面對共産黨軍隊時殊死抵抗,有時即使被我軍占領了陣地,也會重新再攻打回去,這一行為無意給我軍造成了重大傷亡。
而蔣介石在見這一情況後更是變本加厲,直接要求共産黨軍隊原地駐防,不得主動前去“騷擾”日軍在降部隊。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畫面,仍舊曆曆在目,我黨上司人又怎麼可能任由蔣介石實行他的獨裁野心呢?我軍總指揮直接就給蔣介石發電表示抗議,并提出了我黨的要求,
凡是被解放區軍隊包圍的日僞軍隊,應該由解放軍的軍隊受降;若被國民黨軍隊包圍的日僞軍,則應該由國民黨受降。
我黨的訴求是合理且公道的,可被權欲蒙蔽了雙眼的蔣介石哪裡能顧得上這些。
他一方面讓國民黨軍隊瘋狂推進、加速收編,另一方面又讓日僞軍在面對我軍時繼續負隅頑抗,美其名曰“守護地方治安”。
我軍在見識到蔣介石如此卑劣行徑後,自然也就開始了自主收編。
而就在我軍向駐紮在高郵的日僞軍提出收編時,原本距離日本天皇宣布投降都已經過去4個月了,可即使如此,他們仍舊不願意向新四軍繳械投降。
但當時國民黨的第二十五軍已然開到了揚州地區,一旦我軍無法果斷完成收編,國民黨25軍必然會沖出來“橫插一腳”。
而高郵縣城本身的地理位置對我黨來說極為重要,一旦高郵旁落,那麼我黨辛苦經營起來的蘇皖解放區,頃刻之間就會陷入分崩離析。
也正是在當時如此特殊的情境下,是以粟裕才率領部隊打響了高郵戰役。
此戰之後,淪陷6年之久的高郵城宣告解放,也是抗日戰争以來新四軍、八路軍俘虜日軍最多的一次戰役。
這場戰役的勝利不僅鼓舞了我軍士氣、打擊了日僞軍嚣張氣焰,同時還讓國民黨反動軍隊的幻想為之破滅,可謂意義重大。
雖說高郵戰役打得頗為慘烈,但是粟裕在戰後依舊秉持了我黨軍隊的作風與紀律,非但沒有苛待俘虜,反而将他們妥善安置,也是以獲得了敵人的尊重。
在整個高郵戰役的兩個階段中,我軍一共俘虜了931位日軍和3942名僞軍。在受降儀式上,粟裕就讓受降代表韓念龍公然宣布了我軍的三條軍規:
第一,日軍可以原地駐紮,但不能外出騷擾百姓;
第二,戰死的日本軍人可以按原有風俗火化,骨灰帶回故土;
第三,受傷的士兵可以得到我軍醫治。
正所謂“一手大棒,一手蘿蔔”,粟裕不僅帶領我軍部隊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從實力上征服了日本軍人,同時也以自己寬闊的胸襟,徹底讓這些日軍從内心折服。
可能有人會覺得對待敵人大可不必如此仁慈,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宣傳政策”。
對于我黨部隊來說,最重要的是盡早完成對日本參與部隊的收編,将群衆從戰争的動亂中解放出來,是以粟裕将軍的所作所為是符合我黨綱領與任務的。
另外在高郵戰役開始之前,無論是日僞軍還是國民黨政府都沒想到日軍竟然會大敗。
因為粟裕手裡的軍隊和日僞軍相比數量相仿,并不具備碾壓之勢。再加上高郵城經過日軍的反複修繕,已然可以稱得上是一座戰争堡壘。
而事實證明,粟裕将軍兩者兼備,而這場經典的“高郵戰役”也作為中日最後一戰,為抗日戰争畫下了最後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