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6日,國民黨将領張靈甫被華東野戰軍擊斃于孟良崮,手下的七十四師也全軍覆沒。

幾天之後,消息傳回了南京國民政府。
蔣介石看到電報上
“張靈甫身亡,七十四師全滅”
這幾個字後,又驚又怒,一下子栽倒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氣。
他拄着拐杖用力敲了幾下地闆,怒吼道,
“叫湯恩伯給我滾過來!”
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湯恩伯,蔣介石一氣之下掄起拐杖就将他打得滿頭滿臉都是血。
這湯恩伯是何許人也?為什麼蔣介石要将張靈甫之死的憤怒發洩到他身上?他最後又有着什麼樣的結局?
出生微寒,一朝顯赫
湯恩伯出生貧苦,縱然有一番大幹一場的決心,卻奈何沒背景沒人脈。
1921年,郁郁不得志的湯恩伯向身邊的親朋好友借了一筆錢,準備東渡日本去考個大學,次年,他進入了日本明治大學的法科系攻讀。
在這裡,他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貴人”,同時也是後來與他恩斷義絕的第二位妻子——王竟白。
而王竟白的義父則是大名鼎鼎的陳儀,他不僅是蔣介石的同窗好友,還是國民黨的元老級人物,身上既有名氣又有實權。
湯恩伯在知道王竟白的家世背景之後,立刻對她展開了追求。
而王竟白也被湯恩伯這種堅持不懈給打動了,不僅同意和他在一起,還将他引薦給了陳儀。
靠着陳儀的保駕護航,湯恩伯從明治大學辍學後就被保送進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1926年湯恩伯來到陳儀身邊,擔任其麾下第一師的少校參謀,并在同年迎娶了王竟白。
湯恩伯也開始慢慢進入了國民黨的權利高層,并逐漸在蔣介石面前嶄露頭角。
此後湯恩伯在軍中的仕途一路升遷,直到張靈甫戰死之前,他已經高居陸軍副總司令一職,還兼任第一兵團司令官,是張靈甫的直屬上司,并且深受蔣介石的器重倚賴。
不過這一切,随着張靈甫身亡,七十四軍全滅成為了過眼煙雲。
愛将戰死,慘遭貶斥
孟良崮戰役之後,在接到蔣介石叫自己
“滾過來”
的指令後,湯恩伯戰戰兢兢的來到了蔣介石的辦公室。
看着眼前怒氣沖沖的蔣介石,湯恩伯吓得直冒冷汗。
他瞥了一眼其他站着的國民黨進階将領,發現他們一個個都跟泥人似的杵着。正當他不知所措之時,就聽見蔣介石大吼了一聲,
“給我跪下!”
湯恩伯膝蓋一軟,結結實實地跪了下來。
蔣介石看着眼前頭都不敢擡的湯恩伯,氣不打一處來,掄起拐杖就往湯恩伯身上招呼,一下比一下打得狠。
十幾棍下來,湯恩伯早已滿頭滿臉都是血,旁邊站着的将領們一個個也是吓得跟泥人一樣,大氣不敢出,更沒誰敢為湯恩伯開口求情。
蔣介石又繼續打了幾棍,打得自己都沒力氣了。
這時陳儀走上前來勸道,
“您快停下休息休息吧!過後再收拾他。”
蔣介石把拐杖丢到一旁,緩着步走回了辦公桌,回頭又氣不過,對着他怒喊了一句,
“滾出去”。
痛失愛将的蔣介石随即暫停了湯恩伯的一切職務。
原來他是把張靈甫之死的責任全部歸結到湯恩伯身上了。
要真說起湯恩伯和張靈甫之間的是是非非,那也是數之不盡。
雖然名義上湯恩伯是張靈甫的直屬上司,但是七十四師是整編的獨立師,張靈甫本人又是蔣介石的
“嫡系愛将”
,是以,他們一個覺得對方狂妄自大,一個覺得對方隻是靠
“裙帶關系”
上位,兩人互相看不對眼,誰都不服誰。
在進攻孟良崮的戰役中,湯恩伯率領第一兵團是本着穩紮穩打的戰略去的,但是張靈甫決定出其不意打解放軍一個措手不及,是以指令七十四師快步前進。
等湯恩伯反應過來的時候,七十四師已經遠超大部隊快20裡遠了,他一時間怒不可遏,嘴裡大罵道:
“不聽從指令指揮,這麼急功近利趕着去送死嗎?”
原本這隻是一句氣話,可沒想到最後卻一語中的,預見了張靈甫的下場。
七十四師被圍困孟良崮之後,張靈甫一連發出幾封求救電報,可是湯恩伯都置之不理。
後來有一封電報更是直接遞到了蔣介石的辦公桌上,得知情況的蔣介石怒不可遏,立刻發了一封急電給湯恩伯,責令他馬上率部前往孟良崮進行支援。
接到委員長的急電後,湯恩伯也沒辦法再繼續“裝死”了,隻好清點部隊往孟良崮進發。
可還沒到半路,就得知了陳毅元帥和粟裕大将帶領的解放軍已經南下了,湯恩伯一聽到這個消息,哪裡還顧得上支援張靈甫,立刻頭也不回的傳回了自己的大學營。
于是孤立無援的張靈甫和整編第七十四師就這樣亡于了孟良崮。
出賣恩師,以換前程
蔣介石痛失愛将,又失去了戰力強勁的整編第七十四師,一腔怒火就全發洩在了湯恩伯的身上。
争權奪利,互有嫌隙,這些蔣介石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在生死關頭因為貪生怕死而丢棄部下,這就讓他無法容忍了。
從這一天起,湯恩伯就被蔣介石慢慢排除出了“嫡系”的圈子,雖然後來又重新給他“加官晉爵”,但是對他的态度是越來越冷淡。
而蔣介石之是以還願意起用湯恩伯,一是因為當時國民黨内部可用的将領不多了,湯恩伯好歹還有點本事在身上;二則是因為陳儀的舉薦。
畢竟不看僧面看佛面,陳儀的面子,蔣介石不大好拂。
可是沒想到,湯恩伯為了重獲蔣氏父子的信任,轉頭就把自己的恩人給賣了出去。
在被蔣介石當着衆人的面狠狠訓斥過後,湯恩伯就一直心有不甘,在與陳儀的談話中也顯露出要想投奔共産黨的意願。
而此時的陳儀,也正在與共産黨聯系,兩人正好一拍即合。
哪承想湯恩伯就是個牆頭草,什麼
“反蔣擁共”
都是一時不忿才說的,隔天就向蔣介石舉報了陳儀。
在這樣罪名面前,即使是同窗好友,蔣介石也沒有手下留情。
1950年,陳儀在台灣被槍決。
客死異鄉,凄涼結局
而湯恩伯的命運也沒有是以發生改變,敗退台灣之後,湯恩伯就被剝奪了所有實權,隻得到了一個
“戰略顧問”
的虛銜。
此時的蔣介石已經對他厭惡至極,甚至很少再過問他的情況。
其實對于這樣的下場,在張靈甫身死的那一天就已經埋下伏筆了。
而當初沒處置他,是因為他還有點價值,可是偏居台灣一隅之後,他就徹底成了一個無用之人。
抵達台灣之後,湯恩伯的身體也開始出現了問題,胃病不斷加重,而此時他的身邊除了幼女之外再無他人,王竟白怨恨他出賣自己的義父,帶着剩下的三女一子遠赴美國定居,再也沒有回來過。
随着病情不斷加重,湯恩伯隻好給蔣介石打了一份報告,請求允許他去日本看病。
可是蔣介石隻是瞥了一眼報告,回複了四個字,
“就地醫治”。
無奈之下,湯恩伯也隻能忍着病痛繼續在台灣醫治。
可到了1954年4月湯恩伯的病情急劇惡化,腹部還持續疼痛,醫院檢查之後告知,可能是得了癌症,需要去日本進行手術。
湯恩伯随即給“總統府”打了第二份申請報告。
這一次礙于病情嚴重,蔣介石又不想被别人議論其無情無義,是以同意了湯恩伯的申請。
可是湯恩伯最終沒能活着回到台灣。
在手術過程中因醫生操作不當導緻失血過多,最後沒能活着從手術台上下來。
蔣介石在獲悉死訊後,沒有什麼其他的反應,隻簡單說了四個字,
“死了也好。”
湯恩伯的一生就以這樣的凄慘結局而結束,終年54歲。
遙想當年,他也曾
“位極人臣”
,而死後,卻隻得到了這四個字的評價,何嘗不是一種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