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16日,国民党将领张灵甫被华东野战军击毙于孟良崮,手下的七十四师也全军覆没。

几天之后,消息传回了南京国民政府。
蒋介石看到电报上
“张灵甫身亡,七十四师全灭”
这几个字后,又惊又怒,一下子栽倒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他拄着拐杖用力敲了几下地板,怒吼道,
“叫汤恩伯给我滚过来!”
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汤恩伯,蒋介石一气之下抡起拐杖就将他打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这汤恩伯是何许人也?为什么蒋介石要将张灵甫之死的愤怒发泄到他身上?他最后又有着什么样的结局?
出生微寒,一朝显赫
汤恩伯出生贫苦,纵然有一番大干一场的决心,却奈何没背景没人脉。
1921年,郁郁不得志的汤恩伯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借了一笔钱,准备东渡日本去考个大学,次年,他进入了日本明治大学的法科系攻读。
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贵人”,同时也是后来与他恩断义绝的第二位妻子——王竟白。
而王竟白的义父则是大名鼎鼎的陈仪,他不仅是蒋介石的同窗好友,还是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身上既有名气又有实权。
汤恩伯在知道王竟白的家世背景之后,立刻对她展开了追求。
而王竟白也被汤恩伯这种坚持不懈给打动了,不仅同意和他在一起,还将他引荐给了陈仪。
靠着陈仪的保驾护航,汤恩伯从明治大学辍学后就被保送进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26年汤恩伯来到陈仪身边,担任其麾下第一师的少校参谋,并在同年迎娶了王竟白。
汤恩伯也开始慢慢进入了国民党的权利高层,并逐渐在蒋介石面前崭露头角。
此后汤恩伯在军中的仕途一路升迁,直到张灵甫战死之前,他已经高居陆军副总司令一职,还兼任第一兵团司令官,是张灵甫的直属上司,并且深受蒋介石的器重倚赖。
不过这一切,随着张灵甫身亡,七十四军全灭成为了过眼烟云。
爱将战死,惨遭贬斥
孟良崮战役之后,在接到蒋介石叫自己
“滚过来”
的命令后,汤恩伯战战兢兢的来到了蒋介石的办公室。
看着眼前怒气冲冲的蒋介石,汤恩伯吓得直冒冷汗。
他瞥了一眼其他站着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发现他们一个个都跟泥人似的杵着。正当他不知所措之时,就听见蒋介石大吼了一声,
“给我跪下!”
汤恩伯膝盖一软,结结实实地跪了下来。
蒋介石看着眼前头都不敢抬的汤恩伯,气不打一处来,抡起拐杖就往汤恩伯身上招呼,一下比一下打得狠。
十几棍下来,汤恩伯早已满头满脸都是血,旁边站着的将领们一个个也是吓得跟泥人一样,大气不敢出,更没谁敢为汤恩伯开口求情。
蒋介石又继续打了几棍,打得自己都没力气了。
这时陈仪走上前来劝道,
“您快停下休息休息吧!过后再收拾他。”
蒋介石把拐杖丢到一旁,缓着步走回了办公桌,回头又气不过,对着他怒喊了一句,
“滚出去”。
痛失爱将的蒋介石随即暂停了汤恩伯的一切职务。
原来他是把张灵甫之死的责任全部归结到汤恩伯身上了。
要真说起汤恩伯和张灵甫之间的是是非非,那也是数之不尽。
虽然名义上汤恩伯是张灵甫的直属上司,但是七十四师是整编的独立师,张灵甫本人又是蒋介石的
“嫡系爱将”
,所以,他们一个觉得对方狂妄自大,一个觉得对方只是靠
“裙带关系”
上位,两人互相看不对眼,谁都不服谁。
在进攻孟良崮的战役中,汤恩伯率领第一兵团是本着稳扎稳打的战略去的,但是张灵甫决定出其不意打解放军一个措手不及,因此命令七十四师快步前进。
等汤恩伯反应过来的时候,七十四师已经远超大部队快20里远了,他一时间怒不可遏,嘴里大骂道:
“不听从命令指挥,这么急功近利赶着去送死吗?”
原本这只是一句气话,可没想到最后却一语中的,预见了张灵甫的下场。
七十四师被围困孟良崮之后,张灵甫一连发出几封求救电报,可是汤恩伯都置之不理。
后来有一封电报更是直接递到了蒋介石的办公桌上,得知情况的蒋介石怒不可遏,立刻发了一封急电给汤恩伯,责令他马上率部前往孟良崮进行支援。
接到委员长的急电后,汤恩伯也没办法再继续“装死”了,只好清点部队往孟良崮进发。
可还没到半路,就得知了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带领的解放军已经南下了,汤恩伯一听到这个消息,哪里还顾得上支援张灵甫,立刻头也不回的返回了自己的大本营。
于是孤立无援的张灵甫和整编第七十四师就这样亡于了孟良崮。
出卖恩师,以换前程
蒋介石痛失爱将,又失去了战力强劲的整编第七十四师,一腔怒火就全发泄在了汤恩伯的身上。
争权夺利,互有嫌隙,这些蒋介石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在生死关头因为贪生怕死而丢弃部下,这就让他无法容忍了。
从这一天起,汤恩伯就被蒋介石慢慢排除出了“嫡系”的圈子,虽然后来又重新给他“加官晋爵”,但是对他的态度是越来越冷淡。
而蒋介石之所以还愿意起用汤恩伯,一是因为当时国民党内部可用的将领不多了,汤恩伯好歹还有点本事在身上;二则是因为陈仪的举荐。
毕竟不看僧面看佛面,陈仪的面子,蒋介石不大好拂。
可是没想到,汤恩伯为了重获蒋氏父子的信任,转头就把自己的恩人给卖了出去。
在被蒋介石当着众人的面狠狠训斥过后,汤恩伯就一直心有不甘,在与陈仪的谈话中也显露出要想投奔共产党的意愿。
而此时的陈仪,也正在与共产党联系,两人正好一拍即合。
哪承想汤恩伯就是个墙头草,什么
“反蒋拥共”
都是一时不忿才说的,隔天就向蒋介石举报了陈仪。
在这样罪名面前,即使是同窗好友,蒋介石也没有手下留情。
1950年,陈仪在台湾被枪决。
客死异乡,凄凉结局
而汤恩伯的命运也没有因此发生改变,败退台湾之后,汤恩伯就被剥夺了所有实权,只得到了一个
“战略顾问”
的虚衔。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对他厌恶至极,甚至很少再过问他的情况。
其实对于这样的下场,在张灵甫身死的那一天就已经埋下伏笔了。
而当初没处置他,是因为他还有点价值,可是偏居台湾一隅之后,他就彻底成了一个无用之人。
抵达台湾之后,汤恩伯的身体也开始出现了问题,胃病不断加重,而此时他的身边除了幼女之外再无他人,王竟白怨恨他出卖自己的义父,带着剩下的三女一子远赴美国定居,再也没有回来过。
随着病情不断加重,汤恩伯只好给蒋介石打了一份报告,请求允许他去日本看病。
可是蒋介石只是瞥了一眼报告,回复了四个字,
“就地医治”。
无奈之下,汤恩伯也只能忍着病痛继续在台湾医治。
可到了1954年4月汤恩伯的病情急剧恶化,腹部还持续疼痛,医院检查之后告知,可能是得了癌症,需要去日本进行手术。
汤恩伯随即给“总统府”打了第二份申请报告。
这一次碍于病情严重,蒋介石又不想被别人议论其无情无义,因此同意了汤恩伯的申请。
可是汤恩伯最终没能活着回到台湾。
在手术过程中因医生操作不当导致失血过多,最后没能活着从手术台上下来。
蒋介石在获悉死讯后,没有什么其他的反应,只简单说了四个字,
“死了也好。”
汤恩伯的一生就以这样的凄惨结局而结束,终年54岁。
遥想当年,他也曾
“位极人臣”
,而死后,却只得到了这四个字的评价,何尝不是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