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一群人的念想到滬上衆多建築愛好者每年末的期待,走過七屆的“邬達克建築遺産文化月”26日下午在西岸國際人工智能中心落幕。上海邬達克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劉素華報出七年來的一連串數字:7個展覽、5場大型論壇、48場講座、10場讀書會分享會、4場研讨會、3場主題朗誦會、10次專家帶領的文物曆史保護建築閱讀探究活動、6次專業攝影師帶領的建築遺産與風貌街區主題拍攝活動,讓近20萬人次通過“邬達克建築遺産文化月”走近建築師邬達克,走近他在上海留下的經典建築,更對上海整座城市的建築文化産生濃厚的興趣和情感聯系。
豐富的曆史建築遺存,是上海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和城市文化讀本。一屆又一屆“邬達克建築遺産文化月”主題,始終圍繞城市建築遺産的保護與傳承。疫情以來,線下活動受到限制,邬達克文化發展中心制作了11集《邬達克建築》系列科普片,供市民在文化月期間預約流動觀影并友善網絡與手機端觀看學習。
新的數字方式賦予曆史建築文化保護、傳承與傳播新的路徑與平台。在科技進步、人們接觸資訊的手段與傳播方式越來越豐富的背景下,如何深度挖掘建築文化遺産蘊含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與科技要素,實踐更富創意的打開方式與穿越時空的活化與呈現?第七屆“邬達克建築遺産文化月”落幕之際釋出的邬達克建築遺産文化月紀念NFT(非同質化代币),成為一種新的嘗試。
鑄造在區塊鍊上的非同質化數字藏品NFT,因區塊鍊不可篡改的特點,具有不可拆分和唯一性。在劉素華看來,通過建築遺産文化要素呈現的NFT,建構起城市文化遺産與收藏者的直接關系,成為建築遺産保護與傳承的社會“共情”力量。
“人們常說建築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換言之,建築既是物質對象又是内容對象,在城市生活中既是必要的空間條件又是厚重的文化載體。從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程序看,空間建設與内容建設并舉,是城市建設從高速發展階段向高品質發展階段轉型的一個路徑,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涵。近年來,上海城市更新與‘建築可閱讀’熱度同步提升,也印證了這一點。”建築師廖方說,近年來上海的建築内容發展迅速,越來越多市民把建築内容作為精神文化生活的對象,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助力下,網絡傳播與建築内容互相成就。“建築本身既是創作的素材,又承載着諸多故事,具有很強的内容屬性。數字時代,越來越多市民正在通過圖像、短視訊等方式,成為新的建築内容的創作者。”
“沉浸”是城市建築有别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特點,在廖方看來,在傳統的物質空間之外,數字技術正在創造新的數字空間,成為城市建築遺産幻化“永生”新的機遇。“一方面可以通過内容價值的資産化實作城市建築遺産增值,如NFT等方式為内容确權提供了技術底座,所有建築内容創作者都可‘物勒工名’,内容創作者在技術上獲得充分保護和尊重;另一方面,數字空間中還能催生新的沉浸方式和空間體驗形式,推動建築學的學科拓展。數字空間中的建築設計依然有需求,也會誕生新的數字空間中的建築傑作。”
“随着城市變遷,一代代建築老去,成為遺産。它們是城市的傳家寶,因為它們展現了美,展現了智慧,也沉澱了先輩的故事,承載了時代的精神。如何保護它們,讓它們得以傳承,是重要的課題。”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進階金融學院教授胡捷提到時下流行的“元宇宙”概念,“我們不僅可以在元宇宙内複制城市建築遺産,還可圍繞這些建築及其外延作品,跨現實空間吸引閱聽人。邬達克等風雲人物的創新精神也會因虛拟文明的綻放而延續。”
曾作為論壇嘉賓參與多屆“邬達克建築遺産文化月”的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陳聖來說,“邬達克建築遺産文化月”是一個典型的跨界文化活動,既是對新上海人的緻敬,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彰顯,“公衆參與的公益活動背後,是城市文化的自覺守望和擔當者。”
舉辦七屆“邬達克建築遺産文化月”後,劉素華希望為它找到“接棒者”,“NFT或許可以開啟城市人與城市文化遺産融為一體的保護與傳承的新氣象,希望文化月也能在新的承辦者手中再生、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