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落幕,NFT能让历史建筑“永生”吗

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落幕,NFT能让历史建筑“永生”吗

从一群人的念想到沪上众多建筑爱好者每年末的期待,走过七届的“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26日下午在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落幕。上海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素华报出七年来的一连串数字:7个展览、5场大型论坛、48场讲座、10场读书会分享会、4场研讨会、3场主题朗诵会、10次专家带领的文物历史保护建筑阅读探究活动、6次专业摄影师带领的建筑遗产与风貌街区主题拍摄活动,让近20万人次通过“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走近建筑师邬达克,走近他在上海留下的经典建筑,更对上海整座城市的建筑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联系。

丰富的历史建筑遗存,是上海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城市文化读本。一届又一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主题,始终围绕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疫情以来,线下活动受到限制,邬达克文化发展中心制作了11集《邬达克建筑》系列科普片,供市民在文化月期间预约流动观影并方便网络与手机端观看学习。

新的数字方式赋予历史建筑文化保护、传承与传播新的路径与平台。在科技进步、人们接触信息的手段与传播方式越来越丰富的背景下,如何深度挖掘建筑文化遗产蕴含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与科技要素,实践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与穿越时空的活化与呈现?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落幕之际发布的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纪念NFT(非同质化代币),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铸造在区块链上的非同质化数字藏品NFT,因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点,具有不可拆分和唯一性。在刘素华看来,通过建筑遗产文化要素呈现的NFT,构建起城市文化遗产与收藏者的直接关系,成为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共情”力量。

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落幕,NFT能让历史建筑“永生”吗

“人们常说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换言之,建筑既是物质对象又是内容对象,在城市生活中既是必要的空间条件又是厚重的文化载体。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看,空间建设与内容建设并举,是城市建设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的一个路径,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涵。近年来,上海城市更新与‘建筑可阅读’热度同步提升,也印证了这一点。”建筑师廖方说,近年来上海的建筑内容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市民把建筑内容作为精神文化生活的对象,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助力下,网络传播与建筑内容相互成就。“建筑本身既是创作的素材,又承载着诸多故事,具有很强的内容属性。数字时代,越来越多市民正在通过图像、短视频等方式,成为新的建筑内容的创作者。”

“沉浸”是城市建筑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在廖方看来,在传统的物质空间之外,数字技术正在创造新的数字空间,成为城市建筑遗产幻化“永生”新的机遇。“一方面可以通过内容价值的资产化实现城市建筑遗产增值,如NFT等方式为内容确权提供了技术底座,所有建筑内容创作者都可‘物勒工名’,内容创作者在技术上获得充分保护和尊重;另一方面,数字空间中还能催生新的沉浸方式和空间体验形式,推动建筑学的学科拓展。数字空间中的建筑设计依然有需求,也会诞生新的数字空间中的建筑杰作。”

“随着城市变迁,一代代建筑老去,成为遗产。它们是城市的传家宝,因为它们展现了美,展现了智慧,也沉淀了先辈的故事,承载了时代的精神。如何保护它们,让它们得以传承,是重要的课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提到时下流行的“元宇宙”概念,“我们不仅可以在元宇宙内复制城市建筑遗产,还可围绕这些建筑及其外延作品,跨现实空间吸引受众。邬达克等风云人物的创新精神也会因虚拟文明的绽放而延续。”

曾作为论坛嘉宾参与多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的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陈圣来说,“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是一个典型的跨界文化活动,既是对新上海人的致敬,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彰显,“公众参与的公益活动背后,是城市文化的自觉守望和担当者。”

第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落幕,NFT能让历史建筑“永生”吗

举办七届“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后,刘素华希望为它找到“接棒者”,“NFT或许可以开启城市人与城市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保护与传承的新气象,希望文化月也能在新的承办者手中再生、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