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這三朝皇陵的最終結局如此天差地别,原因在于盜墓賊除了關心皇陵到底值不值得去進行“地下考古”之外,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這群人也是有職業道德的。

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其實是因為藏得深又無迹可尋,盜墓賊也就懶得去找。明皇陵無一被盜則是由于除了盜墓賊的職業操守之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盜亦有道),滿清及民國時期都将它們保護得很好。而清皇陵不僅十分紮眼,在戰亂時候又沒人管,自然會被盜多處。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皇陵裡的陪葬品,是盜墓賊的動機

古代帝王都稱萬歲,而且陵墓在人們心中一直都是件比較忌諱的事情,被視為大兇之物也不為過。但許多皇帝剛登基,就着手給自己修建陵墓,為自己選擇一塊風水寶地作為死後安息的場所。随他們入陵的自然還有大量珍貴的陪葬品,好讓自己死後繼續享用生前的權力及榮耀。

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認知裡,這些陪葬在皇陵的奇珍異寶應該都算是價值不菲,畢竟能被皇帝看重并且陪葬的物件都肯定是精品。是以自古以來,不管黑白兩道的盜墓賊,一直都對皇陵念念不忘。比如三國時期曹操為了打仗的經費,專門設了摸金校尉這個官去名正言順的盜墓。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或許有人會對價值連城沒什麼概念,那就拿一件民間收藏品的明碼标價舉個例子。在2017年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圓洗,以超過2.94億港元的價格拍出,創造了中國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試想下流落民間的物件都值天價,更何況皇陵裡的東西呢?

是以幾乎每個朝代,每座皇陵四周都有盜墓賊的蹤迹,但令人稱奇的是,為什麼沒有聽說過元皇陵被盜的記載呢?

元皇陵,或許連皇室後裔都不知道陵墓在哪

元朝時期,不管承認與否,中國也隻能算是蒙古帝國管轄的一部分,是以元朝的皇帝也是蒙古族人無疑。然而蒙古人的生死觀與漢族人十分不同。漢族人死後大多遵從“入土為安、落葉歸根”,但蒙古族人卻追尋“自然之道”。這兩種觀念格格不入,來看看元皇陵的選擇。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據《草木子》記載:“用啰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

簡單來說,蒙古皇帝死後,負責料理後事的人,選中一顆大樹,将中間掏空做成獨木棺。然後将遺體放進去,再用黃金圈固定下葬後将土回填,然後讓萬千騎士縱馬踏平。過幾年之後草長起來,就看不到陵墓的痕迹了,随着時光推移,滄海桑田,想要尋找元皇陵更是難上加難。

這裡估計很多人就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盜墓賊如果真的想要去找元朝的皇陵的話,應該也可以找到,畢竟他們是專業的,術業有專攻嘛。那為什麼直到現在都很少看到盜墓賊去光顧元皇陵的消息呢?其實這是因為盜墓賊存在着空手而歸的高風險。

據說,元代皇帝除了上文說的密葬之外,還喜歡薄葬。薄葬也就是說,皇帝在下葬的時候,不會随葬太多的陪葬品,因為這個原因的存在,那些盜墓賊對元代皇帝陵墓更加沒什麼興趣,畢竟如果付出了太多經曆,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甚至被通緝那就得不償失了。既然都不去找,自然也就導緻了元陵一個都看不見。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是以,元皇陵找不到,也算是情有可原,畢竟投入過多卻沒有回報的事情傻子都不會去做,那緊接下來的明朝皇陵為什麼能做到無一被盜呢?

明皇陵,更多的是一種精神意義

說起明皇陵,主要是指在南京的朱元璋的明孝陵,還有北京的明十三陵。毫不誇張的說,明皇陵是現在儲存最為完好的皇陵叢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迹。要知道,上文就說了,皇陵裡的文物肯定非常多,明皇陵也不例外。比如永樂皇帝朱棣的陵墓裡可能存在,讓所有人都眼紅的文學巨作《永樂大典》。盜墓賊破天荒的沒有選擇明皇陵,這是為什麼呢?

一、滿清為了拉攏漢人,保護明皇陵。清朝入關後,考慮到漢人還是有非常多的。為了讓漢人對滿族人不那麼排斥,也是為了取得漢人的認可。于是滿清統治者有意識的派兵保護明皇陵,畢竟這是漢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帝王們的陵墓。康熙上台後,還專門對明孝陵進行過拜祭。是以清朝時期幾乎沒有盜墓賊去打明皇陵的主意,畢竟抓到了可是要有生命危險的。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二、民國後,明皇陵更像是一種精神寄托。民國成立後,孫中山也以臨時大總統的身份祭拜過明孝陵,這等于在跟世人說清楚一件事,明朝是漢人的祖宗,子孫挖祖宗的陵墓,這是要天打五雷轟,被吐沫星子淹死的。

三、明皇陵采用的是深葬。明代的地宮門往往都在地下二三十米的深處,也就是說,如果想找到他們的地宮門,需要挖掘九層樓深的土方才有可能找到。而且明代的地宮入口都是不确定的,就拿建國後,郭沫若想帶頭考古朱棣的陵墓,但找了很久,都找不到地宮。最終退而求其次,考古了萬曆皇帝的陵墓,可即便是萬曆皇帝的地宮入口,也是通過一個偶然的碑才找到的。然而由于缺乏科學保護文物的方法,這次考古也成了中國考古曆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劇。

綜上所述,盜墓賊想想還是算了,所有的漢人都盯着這點陵墓,要是去明皇陵附近轉悠,可能真的有去無回。然而清皇陵卻被盜了很多,這又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清皇陵被盜,新仇舊恨一起算

清皇陵跟明十三陵相比,地理位置不算優越,甚至說十分偏僻。它之是以被盜,還是要歸結于清政府後期的腐敗無能與當時的戰亂,當然被盜的清皇陵主要是清東陵。

中國在近代遭受了百年國恥,可以這麼說,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恥辱都是滿清帶來的,因而對清廷非常的仇視。滿清與列強簽訂不平等條約,這一系列的國恥讓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是以不少人認為盜清陵是在做好事,都覺得出了一口惡氣。再加上民國軍閥混戰,清皇陵有地處偏僻的地方,沒有兵力保護,軍閥為了湊軍饷就隻好打清皇陵的算盤了。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如漢人軍閥孫殿英,以報祖上孫承宗被滿清殺了祖孫三代之仇為由,挖開清東陵乾隆的裕陵,打掉乾隆的牙齒等等一系列看似報複,實則是為了陵墓中的金銀财寶的行為。

此外盜墓賊為什麼沒有選擇清西陵呢?說到底很簡單,清東陵裡的皇帝都是有錢的主。

想想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實際掌權120多年。此外慈禧太後掌權将近50年,這三個人掌握清帝國一半以上的時間,肯定積累的财富豐厚,盜墓賊肯定會想着盜東陵,哪怕就是沖着慈禧都得盜東陵。而相反,清西陵以雍正帝為首,都十分節儉,說白了,相比之下都是窮鬼。

清皇陵離着現代比較近,很多人也都知道随葬的物品豐富,再加上壓抑了許久的漢人仇視情緒,是以就成了不管是民間還是官方的盜墓賊首選。

為什麼元皇陵一個都看不見,明皇陵無一被盜,清皇陵卻被盜多處?

總的來說,元皇陵找不到可能就真的找不到了;明、清皇陵,一個無人被盜,一個被盜了多處,也是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所造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文提到的明朝定陵考古的失敗,政府提出:今後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五十年不變,一百年不動搖。這也是對皇陵的一種保護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