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路洪昌:戰國中山國的中人城就是中山城

路洪昌:戰國中山國的中人城就是中山城

中山與中人,在戰國時本來分别是國名和城邑名,按西晉張曜《中山記》:“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是中山國名因中人城名而得,别無他涉。漢代中山郡初治中人城。人們以中人城曾為戰國中山國都城,漢初為中山郡治,故将其稱為中山故城。《水經注》始将中山、中人區分為二城,然而隋、唐、宋諸代志書并未信從此說。直到清末民國初期,《唐縣志》、《畿輔通志》、《河北通志稿》重操此說,并指出中人亭在今唐縣城西南六裡的都亭。其實,從古籍記述看,中山與中人同為一城。

先秦史籍記述的中山之名,是一個”千乘之國”的名稱,無論是最早的《左傳·定公四年》“中山不服”,還是《史記·趙世家》“中山武公初立”及惠文王三年的“滅中山遷其王于膚施”,中山最終滅亡,均說明中山從未作為一個城邑的名稱出現。而中人卻作為中山重要的城邑三次見于史籍,即《左傳·昭公十三年》晉荀吳帥師侵鮮虞,及中人。”《國語·晉語》“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勝左人、中人。”《史記·趙世家》“敬候十一年伐中山,又戰于中人。”尤其《史記》的記述,即伐中山國,戰于中人邑,将中山與中人明顯差別為國名、城名。說明戰國中山曆史上隻有中人城,而決無中山城,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中山、中人為兩個城邑的說法,就連公元前506年“中人改稱中山,從此作為建立鮮虞國的正式國名【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的說法,也沒有什麼根據,因為如《史記·趙世家》所載,直至趙敬候十一年,即公元前376年,中人并未改名中山。

不僅如此,自漢至晉的許多史籍也隻載有中人城。如《後漢書·郡國志》:‘唐(縣)有中人亭,有左人鄉。”應劭《地理風俗記》:”唐縣西四十裡得中人亭。”《博物記》:"中人在(唐)縣西四十裡。”《左傳》杜預注:“望都縣西北有中人城”。可見上述史籍中并未有關中山城的記述。直到西晉張曜《中山記》作出:”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的解釋,人們始認為中山國名即因中人城而得,中人城是中山國最初的都城。《太平寰宇記》也引《中山記》文但稍異,即:“(中山)郡理中山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漢靖王受封始移郡出山居盧奴。”說明漢中山郡最初亦治中人城,是以後人很自然的以中人城曾為中山國都、中山郡治而将其稱為中山城或中山故城。唐、宋兩代所引《中山記》或稱中人、或稱中山即反映出這個問題。《括地志》更明載:”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春秋時鮮虞國之中人邑也。”充分說明中山與中人實為一城。

《水經注》始将中山、中人區分為二,即“滱水又東,迳左人城南****。水出中山城之西”****,今此城于盧奴城北以西六十裡。滱水又東,右苞馬溺水****,施水又東迳中人亭南****。”此說十分虛妄,若按其所載左人、中山、馬溺水、中人等邑、水地理關系及北魏滱水的流向推測,中人邑大緻在今唐縣南緣與定縣交界的地方,郦氏不可能指出中人的确切地望,因為北魏以前史籍記載和現代考古發掘證明這一帶決無中人城址。中人與中山城址到底在哪裡我們先看中山城址,上面已引郦氏之說,中山城在盧奴城(定州市)西北六十裡,說明中山城在今唐縣西北十餘裡,《括地志》載:“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縣東北四十一裡。”按唐代唐縣在今縣西南三十五裡處,如此推算與《水經注》所載道裡大緻相合,《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志》皆載:”中山城在今縣西北十三裡嶺上。”而現代考古發掘證明在今唐縣西北約6公裡北城子村南發現有戰國中山古城,可見中山古城在今唐縣西北無疑。中人邑在何處?應劭《地理風俗記》:“唐縣西四十裡,得中人亭。”《博物記》:“中人,在(唐)縣西四十裡”按自漢至晉初唐縣在今縣東北二十五裡,自此向西四十裡恰在今中山故址。再如《左傳》杜預注:”望都縣西北有中人城。”《水經注》引“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西北二十裡有故中人城”。按漢至隋望都縣治在今縣西北十七裡,自此再向西北也恰在今中山故址,從兩城址地望相合證明中山與中人是一城,也說明《括地志》所載是準确無誤的。

路洪昌:戰國中山國的中人城就是中山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