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路洪昌:战国中山国的中人城就是中山城

路洪昌:战国中山国的中人城就是中山城

中山与中人,在战国时本来分别是国名和城邑名,按西晋张曜《中山记》:“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是中山国名因中人城名而得,别无他涉。汉代中山郡初治中人城。人们以中人城曾为战国中山国都城,汉初为中山郡治,故将其称为中山故城。《水经注》始将中山、中人区分为二城,然而隋、唐、宋诸代志书并未信从此说。直到清末民国初期,《唐县志》、《畿辅通志》、《河北通志稿》重操此说,并指出中人亭在今唐县城西南六里的都亭。其实,从古籍记述看,中山与中人同为一城。

先秦史籍记述的中山之名,是一个”千乘之国”的名称,无论是最早的《左传·定公四年》“中山不服”,还是《史记·赵世家》“中山武公初立”及惠文王三年的“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中山最终灭亡,均说明中山从未作为一个城邑的名称出现。而中人却作为中山重要的城邑三次见于史籍,即《左传·昭公十三年》晋荀吴帅师侵鲜虞,及中人。”《国语·晋语》“赵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胜左人、中人。”《史记·赵世家》“敬候十一年伐中山,又战于中人。”尤其《史记》的记述,即伐中山国,战于中人邑,将中山与中人明显区别为国名、城名。说明战国中山历史上只有中人城,而决无中山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中山、中人为两个城邑的说法,就连公元前506年“中人改称中山,从此作为新建鲜虞国的正式国名【段连勤《北狄族与中山国》】的说法,也没有什么根据,因为如《史记·赵世家》所载,直至赵敬候十一年,即公元前376年,中人并未改名中山。

不仅如此,自汉至晋的许多史籍也只载有中人城。如《后汉书·郡国志》:‘唐(县)有中人亭,有左人乡。”应劭《地理风俗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博物记》:"中人在(唐)县西四十里。”《左传》杜预注:“望都县西北有中人城”。可见上述史籍中并未有关中山城的记述。直到西晋张曜《中山记》作出:”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的解释,人们始认为中山国名即因中人城而得,中人城是中山国最初的都城。《太平寰宇记》也引《中山记》文但稍异,即:“(中山)郡理中山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汉靖王受封始移郡出山居卢奴。”说明汉中山郡最初亦治中人城,因此后人很自然的以中人城曾为中山国都、中山郡治而将其称为中山城或中山故城。唐、宋两代所引《中山记》或称中人、或称中山即反映出这个问题。《括地志》更明载:”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春秋时鲜虞国之中人邑也。”充分说明中山与中人实为一城。

《水经注》始将中山、中人区分为二,即“滱水又东,迳左人城南****。水出中山城之西”****,今此城于卢奴城北以西六十里。滱水又东,右苞马溺水****,施水又东迳中人亭南****。”此说十分虚妄,若按其所载左人、中山、马溺水、中人等邑、水地理关系及北魏滱水的流向推测,中人邑大致在今唐县南缘与定县交界的地方,郦氏不可能指出中人的确切地望,因为北魏以前史籍记载和现代考古发掘证明这一带决无中人城址。中人与中山城址到底在哪里我们先看中山城址,上面已引郦氏之说,中山城在卢奴城(定州市)西北六十里,说明中山城在今唐县西北十余里,《括地志》载:“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县东北四十一里。”按唐代唐县在今县西南三十五里处,如此推算与《水经注》所载道里大致相合,《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皆载:”中山城在今县西北十三里岭上。”而现代考古发掘证实在今唐县西北约6公里北城子村南发现有战国中山古城,可见中山古城在今唐县西北无疑。中人邑在何处?应劭《地理风俗记》:“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博物记》:“中人,在(唐)县西四十里”按自汉至晋初唐县在今县东北二十五里,自此向西四十里恰在今中山故址。再如《左传》杜预注:”望都县西北有中人城。”《水经注》引“京相璠曰:今中山望都西北二十里有故中人城”。按汉至隋望都县治在今县西北十七里,自此再向西北也恰在今中山故址,从两城址地望相合证明中山与中人是一城,也说明《括地志》所载是准确无误的。

路洪昌:战国中山国的中人城就是中山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