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争時期國際對華援助物資從滇緬公路源源不斷輸送到我國,為我國取得抗日戰争勝利提供了幫助。為保證這條國際運輸道路的暢通,同時也為支援在緬甸抗擊日本法西斯的英軍,蔣介石組建了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這支部隊被稱為“中國赴緬遠征軍”。
接敵失利,敗走野人山
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會同英軍發起滇緬路作戰,由于指揮作戰的史迪威和羅卓英判斷失誤,也由于共同作戰的英軍有所保留,未盡全力,結果導緻遠征軍失去戰場主動權。
1942年4月底,日軍精銳56師團攻占遠征軍的後方基地——緬北重鎮臘戍。56師團占領臘戍後并沒有止步,他們兵分兩路,一路繼續向西北迂回,向南砍、八莫、密支那方向挺進。另一路則向怒江進犯,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下,遠征軍全面崩潰。

為避免更大的損失,4月30日,遠征軍中方最高指揮官羅卓英下令遠征軍撤退。
但取得勝利難,想撤退也不容易。
5月3日,日軍56師團進入我國雲南境内,相繼占領了畹町、芒市和龍陵。畹町、芒市和龍陵都是滇緬公路沿線的重鎮。日軍還以坦克、裝甲車為快速部隊直逼惠通橋。惠通橋是滇緬公路中橫跨怒江的一座吊橋,這座橋一旦被日軍占領,雲南腹地就将難保,昆明能不能守住就很難說了。
日本兵穿上便裝和“緬奸”混入在過橋的難民之中,準備出其不意占領惠通橋。
由于當時大批難民和敗軍争着過橋引起吊橋劇烈晃動,橋上一片混亂。中國守軍為維持秩序鳴槍示警,日軍以為暴露,開槍還擊,并試圖強奪大橋。
為阻止日軍奪橋過江,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處長蕭毅肅下令将惠通橋炸毀,随後趕到的十一集團軍宋希濂部将日軍阻擋在怒江邊上。
5月8日,八莫和密支那相繼失守,至此,中國遠征軍退回國的道路全部被切斷。
這時遠征軍内部在撤退路線問題上出現了分歧。按中國遠征軍總參謀長史迪威的想法,在後路已被日軍堵死的情況下,遠征軍應向西撤退到印度去,這條撤退線路最安全,風險最小,遠征軍孫立人、廖耀湘部聽從史迪威意見向印度方向撤退。
可是杜聿明卻不顧實際情況,決意執行蔣介石“一定要把部隊帶回國”的指令,他決定冒險讓遠征軍向北行進穿越中緬邊境的野人山回國。
野人山地區位于緬甸最北方,翻過野人山可達中國雲南省。野人山最高海拔3400多米,那裡山高林密,綿延千裡,縱深200多公裡,山上怪石橫生、樹木遮天,終年不見天日。森林中蚊蟲、毒蛇密布、瘴氣纏繞,每走一步都要面臨緻命的危險。
從每年5月下旬到10月間,野人山進入雨季,雨季的野人山中處處是沼澤,一不小心就深陷其中。雨季的森林裡的蚊蚋和螞蟥異常活躍,而且濕熱的環境使得回歸熱、瘧疾、破傷風、敗血病等森林疾病極易傳播,選擇從這裡開辟道路回國,可謂九死一生。
甯為烈士死,不作降虜生,1500名傷病員“集體自焚”
連日的惡戰,使很多遠征軍士兵負傷,僅重傷員就達1500名之多。這些傷員被集中到一起,以便于醫務兵照顧,由于有汽車運輸這些傷員,是以在之前撤退時,這些傷員并沒有拖累部隊,但要穿越極難走的野人山,那些身強力壯的人都是九死一生,這些傷員怎麼辦?杜聿明在慌亂之中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他在草率之間做出穿越野人山回國的決定,導緻了悲劇的發生。
杜聿明此時并不知道蔣介石的另一份電報已經發出,在這份電報中,蔣介石改變了态度,他告知杜聿明可前往印度。但這份電報卻遲遲于一周後才被杜聿明收到,這時,杜聿明帶領所部四萬餘人已鑽入野人山的原始森林之中,開始了一段慘絕人寰的“死亡之旅”。
杜聿明所部是機械化部隊,全軍敗退野人山時,包括傷員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乘坐大卡車和吉普軍,在裝甲車開路下,浩浩蕩蕩沿着公路向野人山口開進。部隊在行進到緬甸實皆省英多縣西鎮以北,一個叫莫的村的地方時,到了山腳之下,汽車到了這裡,便沒路可走。
莫的村很多村民們平生第一次看見汽車和這麼多的士兵,他們好奇地打量着這些人。他們看到,這些中國軍人衣冠不整,車上拉着很多傷兵,他們顯得很狼狽。
此時杜聿明見無路可走,于是下令放火燒掉汽車、裝甲車、火炮等辎重物質,僅帶上囗糧和輕武器輕裝爬山,穿越原始森林回國。接到指令後,先頭部隊随即進入山口。
但這時後面部隊卻面臨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大量的傷員怎麼辦?
如果擡着這些傷員爬山,去穿越深山老林,不但這些傷員回不了國,還會拖累别人。可如果不帶他們走,随後趕到的日軍和“緬奸”也不會放過他們。
在這種情況下,一出慘劇拉開了這條敗走之路的序幕:
據中國遠征軍第五軍22師衛生兵劉桂英回憶,5月20日傍晚時分,有軍官來到傷員中間,向那些缺胳膊少腿,身負重傷無法行走的傷員們喊話,對他們說:“現在我們無路可走了,隻能鑽深山老林,你們跟着我們也是死路一條,你們走不動。事情已經到這個地步了,怎麼辦?你們自已想個法子吧。”
沉默了一會後,有傷員說:給我們留一點汽油,你們走吧。”
從5月20日晚間開始,在傷員營地中陸續傳出槍聲,不斷有傷病員開槍自殺或自焚。至5月21日淩晨,自殺的傷員有上千人之多,有些傷重無法開槍自盡的傷員,求戰友将自己射殺。他們死後,屍體被澆上汽油焚燒。
據96師288團的一名士兵董祠興回憶,他所在部隊因故落到了大部隊的最後面。當他們魚貫而行,跟随在大部隊尾部向野人山囗進發,在經過緬甸一個叫做曼西和莫的林的地方時,眼前的場景令他們感到萬分恐懼和悲哀:
在一片被焚燒過的軍部傷兵救護營地上,沒有被焚燒化成灰的人體殘骸和各種車輛裝置殘骸散滿一地,空氣中彌漫着難聞的氣味,眼前的景象猶如人間地獄,路過的士兵目睹此情此景後,都泣不成聲跪倒在地,他們既是在哭那些自盡的傷員們,也是在哭自已,他們也不知道接下來等待自已的将會是什麼。
時任第五軍新22師65團第二營六連連長的邱中嶽在台灣“國防部”編輯出版的《抗戰時期的滇印緬作戰》一書中寫道:
5月23日,先頭出發的杜聿明接到後續部隊的一份電報,電報中說:
“原先留在莫的村,或為戰傷或因重病不能跟随部隊長途跋涉的1500餘中華兒女,鹹以生為中國人,死為中華魂的志節,甯為烈士死,不作降虜生的決心,慨然于5月21日淩晨1時引火自焚,含恨而終。”
邱中嶽稱,杜聿明讀過電報後,“不禁恻怆動懷難以自已”他淚流滿面,徐徐走出帳外,面對西南莫的村方向,俯首肅立,向忠義烈士們默哀緻敬,并向着蒼穹與大地立下誓言:“隻要一息尚存,誓滅日寇,為忠義烈士們報仇雪恨,以告慰他們的在天之靈。
究竟是“自焚”還是“被自焚”?
多年來,對遠征軍傷病員“集體自焚”一事有很多的質疑,有人更稱這些傷病員是“被自焚”的,也就是有人逼迫他們自殺。
他們認為,在中國人的傳統中,大規模的集體自殺事件極為少見,這些傷病員中有些隻是胳膊腿受傷,他們如果不随大部隊出發,而是找個隐蔽處隐藏起來,說不定有機會活下來,從人的正常心理來說,即使已經身處絕境,人求生的欲望也會非常強烈,不可能每一個傷兵都想自我了斷甘心死在異國他鄉,是以,1500名傷員集體選擇自殺,有些不合常理。
他們認為這些人有可能是被迫自殺的。
事實上他們的推斷是有道理的。
據遠征軍杜聿明部22師66團一營重機槍連的聯絡兵黃瑞祥回憶,他曾在入野人山之前,親眼看到過另外一種處理傷員的辦法:傷員和那些無法帶走的裝備一同被擡上大卡車,再将車開到岸邊沉到江裡。
那些被沉江的傷員事先并不知情,在擡傷員上車的過程中,好多傷員以為要回國了,有些輕傷員還争着搶着上了車。
另據中國遠征軍老戰士楊伯方說:
在穿越野人山的過程中,有一個士兵摔斷了腿,大家擡着他走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要翻一座山,實在沒辦法繼續擡着他走,隻能放棄。一位軍官下令,給他一槍,将他射殺。
通過這些叙述可知,在當時部隊覺得已經沒有辦法,無法妥善安置處理那些傷兵時,逼迫他們自殺,或殺掉他們就是唯一的選擇。
但逼迫1500多傷員自殺,肯定是需要來自上層的指令。
但從邱中嶽的描述中,遠征軍第五軍軍長杜聿明事後才得知這個事,似乎他事先對此并不知情,也許邱中嶽是有意為杜聿明開脫,而且杜聿明後來曾寫過一篇回憶錄叫《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在此文中,杜聿明隻是提到他的部隊在途徑曼西時付出了慘烈的代價,但對1500名傷員自焚事件,卻未有隻字描述。
也可能下此指令的另有其人。
這起慘烈的1500多名傷病員“集體自焚”事件隻在一些老兵口中有過講述,另在邱中嶽的著作中提到過,曆史的真相到底是怎樣,成了一個難解之謎。
對于沒有經曆過殘酷戰争的人來說,戰争中有些事是難以想像的,但對那些身處其中的人而言,有些事就是合情合理的,就拿遠征軍1500多名傷病員“自焚”這件事來說,或許,當時那麼做就是最合理的選擇,那麼做對那些傷病員和别人來說都是一種解脫。但應該讓後人知道事情真相,這樣,那些“甯為烈士死,不作降虜生”的勇士們才會為人所知,他們偉大的不屈的精神才會千古流傳下去,并感召後人。
杜聿明率領四萬大軍深入野人山之後,與外界聯系中斷,在茫茫的林海中,四萬多人靠指南針行進,時常因走錯了方向誤入沼澤。他們在艱難行軍的同時,還要小心躲避日軍飛機的偵查與轟炸,行進速度非常緩慢。
随身帶的糧食被吃光後,部隊隻能靠殺戰馬,抓野獸充饑,由于連日艱苦行軍,再加上吃不飽肚子,戰士們體力漸漸不支,不斷有人掉隊。
但更加可怕和難以克服的是熱帶雨林中那些毒性極大的蚊子和吸血螞蝗。
被叢林中銅錢大小的蚊子叮咬後,會被傳染熱帶叢林病,人會發燒,在體力不支倒下去時,成群的白蟻會将你吞噬成一堆白骨。
叢林裡的螞蝗也非常厲害,它們會在人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鑽到人皮膚裡,鑽到人的身體裡面吸血,它吸着吸着戰士就昏死過去了,直到身體的血被吸幹...
據統計,在穿越野人山的三個月期間,四萬大軍平均每天要死亡131人,平均每公裡死亡23人,後來因日軍的阻攔杜聿明部也轉到了印度,到印度時僅剩不足六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