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做好飯,把飯菜擺上桌,接着又把4歲半的女兒安頓在桌子旁,自己回身去了廚房。等到媽媽再從廚房出來坐到桌子旁的時候,卻忽然發現女兒已經淚流滿面,小聲地鳴鳴哭着。媽媽一頭霧水,連忙問:“這是怎麼了?飯菜不好吃?不想吃飯?”女兒搖搖頭,咧着嘴說:“我想外公了。”

原來外公臨時有事需要離開兩天,這讓女兒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她覺得很不适應。于是媽媽點點頭說:“是想外公了啊,我也一樣哦,外公走了沒在家,的确提不舒服的。”女兒點點頭,但已經哭得不那麼厲害了。媽媽繼續說:“我們一起等外公回來好不好?過幾天外公就回家了,你要好好吃飯、好好上幼稚園,媽媽也要好好工作,然後等外公回來就告訴他我們都很好,好不好?”
女兒擦幹淨眼淚說:“我要好好吃飯,外公回來就會誇我了。”媽媽笑了,問她:“要不,我們給外公打個電話怎麼樣?”已經不哭了的女兒卻搖了搖頭,媽媽疑惑:“你不是想外公了嗎?打個電話問問他啊!”“不要!”女兒很堅決,“我已經不哭了,不需要打了。”媽媽被地一本正經的樣子通笑了:“那……吃飯?”女兒的情緒已經徹底平複了,自己端起了碗。從這個小例子可以看出來,鬧情緒的孩子渴望獲得認同,他需要從我們這裡得到肯定。
“我有情緒并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而我們則要傳遞給他一個資訊,那就是“人人都有情緒,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也許他人也會與他有一樣的情緒”。當孩子感覺到被認同的時候,他會更願意說出自己全部的感受。媽媽的認同會讓他放松下來,他會覺得媽媽願意和自己站在一起,面對“自己人”,他也更能放松地表達自己所有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