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HELLO WINTER

新安夜空

讓文學喚醒夢想

用藝術點亮人生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青絲有言

something to tell

都說人老了就喜歡念舊,我覺得喜歡文字的人都是歡喜念舊的。其實不是念舊,而是在意時光的意義,把我們自身的情感通過文字的形式加以真實的呈現。感謝高莉莉老師以飽滿的熱情和真摯的情感寫下這篇《副刊生涯瑣憶》,仿佛讓我們又回到那個為文字而癡迷陶醉的青蔥歲月。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高莉莉

Part 1

悠悠

心曲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茶餘飯後常聽人說:一輩子隻從事一種工作的人是很難得的……每每此時,我心暗想,我算是這麼一個“難得”的人吧,一輩子都幹編輯工作。在這樹葉金黃的時節,回望,自己與報紙副刊結緣竟是差不多40年前的事了,如夢如幻。

1983年8月,還是披肩長發的我辭别學習、生活了4年的安徽大學,帶着一身稚氣,帶着青春的熱情,來到當時位于屯溪徽山路的《徽州報》(《黃山日報》前身)社報到。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當時的報社辦公地點在一排小平房内,和印刷廠一個院子。大概是對我們的到來以示重視吧,報社實行了新人實習制。根據安排,我先後到校對組、農村組、副刊組等各個組室輪流實習,每處1-2個月。

1983年底,輪轉到當時的副刊組實習一段時間後,臨近實習結束時,時任副刊組組長潘冠傑也許是認可我對文字的處理能力吧,對我說:小高,副刊部需要人手,你留下來吧。經過一輪的實習,學中文的我也對編輯副刊稿件很有興趣,于是爽快地答應了。我的副刊編輯生涯從此開啟。

複刊不久的《徽州報》4開,每周3期,二四六出刊,其中兩期有副刊。當時的副刊組好像在西頭第一個辦公室,編輯有潘冠傑、汪宗敬和我,還有一位常來幫忙編稿、想成為副刊編輯的女教師。

Part 2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家庭

手記”

在那報紙上還不打“責任編輯”的年代,我們是按稿件的體裁分工的,如,你編詩歌,我編散文,他編小說……大家編好的稿子交給組長或副組長,彙集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版面。這些編輯工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似乎人挺多,工作量不大。其實,當年我們的工作職責和範圍比較寬泛,客觀條件也不如現在。

記憶中,當時的報紙副刊被譽為或強調成“培養本地文學愛好者的搖籃”(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個百廢待興、夢想展翅的年代,也是報紙開始步入黃金時代之際,興許文學愛好者們認同這點),我們不但肩負着通聯工作,需用電話、書信等形式和作者保持聯系,而且還要不定期地去各縣給作者們講課,近的歙縣,遠的石台(當時屬徽州地區),我每次出行都暈車暈得一塌糊塗。

當然編稿子還是主要工作,在電子資訊尚不被人知的年代,大家都是手寫稿件,用信封貼上郵票郵寄到報社。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我們編輯則需一封一封地拆開信件,逐篇逐句地看,能用的,改動不大的,就用紅筆修改後發印刷廠讓勞工鉛字排版;完全不能用的,就手寫退稿信退回并說明原因;而那些改動比較大但又能用的稿件,則寄給作者重抄,有時來不及寄回了,還幫忙重新抄寫清楚再送印刷廠,便于勞工鉛字排版。

寒來暑往,随着報名的變更、辦公場所的遷移、版面的增減,副刊人員也在流動。從《徽州報》到《黃山日報》,從鉛字人工排版到電子照排,從4開4版到對開4版、8版,潘冠傑、汪宗敬、胡立之、程東靈、項其敏、程學開、阮文生、黃立華、曹麗、李平易、胡玉琪……先後都在副刊耕耘過。

1988年,十分敬業的汪宗敬積勞成疾,英年早逝。之後,潘冠傑因上司崗位需要離開了副刊編輯部。20世紀90年代初,各地報刊時興辦周末版,在我擔任副刊編輯部副主任工作的日子裡,集結編輯能手,創辦過《黃山日報·星期天》刊,當年的熱心作者劉伯謙曾著文《老夫聊發少年狂》,記錄了大家一起上街賣《黃山日報·星期天》擴大版(4開8版)的趣事。

Part 3

履印

點點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副刊編輯工作是要有專業素質的,雖然“成稿加工”是編輯的首要任務,但還應該根據讀者的需求,進行欄目更新、選題策劃等創造性的工作。

一路走來,記不清編過多少種副刊版面了,印象較深的有《文化娛樂》版,後随着報紙的擴版,根據作者的來稿、讀者的需求,1998年又設立了綜合性副刊版面《翡翠池》,2002年,我将其更名為《萬家燈火》,增設了“悠悠心曲”“生活的饋贈”“履印點點”等欄目,并進行“回家過年”“回望聯考”等選題組稿策劃,提高了版面的品質。

在作者稿件日漸豐富的前提下,我用心選稿,精心編排,力求讓版面的形式和内容都充滿美感。2003年,《萬家燈火》版在第十四屆華東地區報紙副刊好作品評選中榮獲版面獎。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長期以來,或大或小的副刊版面,為廣大年輕文學愛好者提供了發表文章的平台,增強了他們的寫作興趣,促進了他們寫作水準的提高。

他們大多來自基層,多以獨到的眼光對故鄉、故土、故人、故事細微觀察,寫出大量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的文章,接近大衆、貼近生活,使得副刊越辦越好,成為讀者的期待。他們中許多人後來都成為了省、市作協會員。

每編輯一篇文章,每認識一位新作者,就是和一個作者傾心地交流,讀字如見人,漸漸地,大家成為了好朋友,1984年我編的汪曉東的第一篇散文《我心中的小木橋》,程鷹那頁面整潔的手寫稿,項麗敏的一篇篇美文和“徽州器物”系列文章,汪紅興寫的《古橋上的油菜花》,汪燕燕娓娓道來的《絮冉藍牆》,程雲芬的《愛上木梨硔》,朱來平的《塔川,一個屬于秋天的村落》,江紅波的“鄉村記憶”系列散文,江偉民的“親曆新安江”系列,黃良順的“徽州古道”系列,還有張大文、孫潔、方長英、吳靜、羅紅琴、呂佩瓊等清秀的文筆……均曆曆在目。

作為一個地方黨報的副刊編輯,我還覺得,是應該遴選立意、文筆上乘的稿件刊發,但不必所有選用的文章都按作家的标杆來定,也許發一篇稍顯稚嫩的稿件,就會給一位默默無聞的作者遞上一束光。我希望,每一位熱愛寫字的人都能感受到文字的溫暖、編輯的真誠。

Part 4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生活的

饋贈

文學副刊溫暖的。2015年,在走訪徽州區楊村後,被那裡的古樹和滿山的香榧所觸動。怎麼樣讓更多的人了解這深山之寶、讓農民增收?我們可以用文學的力量助力扶貧攻堅啊!我與幾位骨幹作者一合計,決定下村采訪,很快推出了“探尋美麗鄉村——大山深處有楊村”專版,圖文并茂地傳達了楊村之美、農民之需,反響不小。

接着,又自駕車輛,組織大家前往扶貧點或偏僻鄉村采風,陸續推出了“探尋美麗鄉村”系列:《太陽照在呈陽尖》(徽州區)、《碧雲深處是仙家》(黟縣)、《林茂榧香繞泗溪》(黟縣)、《葉落英坑水色黃》(歙縣)、《木瓜源裡有人家》(休甯)等。我們用一字一句壘成溫暖,講好鄉村故事。

《黃山日報》副刊是文學的,更是徽州的。2000年初,由黃山市委宣傳部、黃山風景區管委會、黃山日報社、《徽州社會科學》編輯部聯合主辦,我們副刊部承辦的“千年徽州傑出曆史人物評選”活動,經過幾個月的籌劃、通欄版介紹徽州曆史人物、設定投票環節,最終由廣大讀者和專家學者共同投票産生了千年徽州30傑,在黃山市内外引起較大反響。

2000年4月15日,《黃山日報·天都周末》在一版幾乎用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發了署名文章《讓曆史告訴未來——“千年徽州傑出曆史人物評選”活動前前後後》。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2015年,《黃山日報》副刊與市文化委等機關聯合開展了“夢尋徽州”征文活動,編輯們從收到的近200篇來稿中遴選了57篇述說鄉情、鄉愁的文章刊發,為進一步弘揚徽州文化盡了一分力。

前不久,在一次和朋友吃飯的間隙,聽說,多年前他們去合肥的文化部門辦事,當人家得知他們來自黃山時,下意識地贊歎了一句:《黃山日報》的副刊辦得很不錯的!時隔多年,聽到這段轉述,心中湧出一種自豪感,因為我曾是《黃山日報》副刊的一員。

這樣的口口相傳大概就是口碑吧。我想,我們應該感謝《徽州報》文學副刊的創辦者潘冠傑先生、汪宗敬先生。是他們的堅持、努力和付出,證明文學副刊在一張報紙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人民日報》“大地”副刊一位老編輯曾說過,中國報紙副刊可謂半部中國現代文學史(魯迅的《阿Q正傳》,冰心的《繁星》,蕭紅的《呼蘭河傳》等都是報紙連載的)。那麼,從《徽州報》到《黃山日報》的副刊,同樣見證了當地文學創作的發展、繁榮、輝煌。

羅曼·羅蘭說:生命是一張弓,那弓弦是夢想。于我而言,幾乎沒有離開副刊這塊陣地的我,在“弓弦”間尋了多年的夢……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

高莉莉,1983年畢業于安徽大學中文系,後一直在黃山日報從事編輯工作。曆任黃山日報副刊部副主任,采訪部副主任,專刊部副主任、主任,黃山晨刊編輯部主任。與人合寫的《畫出中華魂》獲2002年度安徽省報紙副刊好作品評選一等獎;編輯的《萬家燈火》版面2003年在第十四屆華東地區報紙副刊好作品評選中榮獲版面獎;采寫的《他們用光與影讓黃山和日月潭這樣相擁》獲2009年度安徽省報紙副刊好作品評選二等獎;編輯的《一名黃山導遊與西藏的難舍情緣》獲2010年度中國地市報新聞獎評選二等獎。安徽省作協會員。

标題題字:倪國華(黃山市文聯原主席)

攝影圖檔:高莉莉(黃山日報社原副刊編輯)

【新安夜空】第83期|高莉莉:副刊生涯瑣憶

值班編輯:程紅妹

責任編輯:胡玉琪

二審:徐海生

終審:王存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