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學期的第17周(12.20~12.24),孩子們還沒有真正感受到冬的淩冽,還沒有迎來飄飄灑灑的雪花,便在忙碌中送走了冬至。
這一周,各科的新課已漸近尾聲,複習、整理、查漏補缺也漸次展開。尤其是部分孩子,在老師沒有提醒的情況下也一直在做各科的錯題整理,以及知識清單羅列,給更多同學做出了榜樣。
任何學習,都是越主動越成長,10分鐘主動投入的收獲可以遠遠大于1小時的被動應付。是以,投入的狀态和效率,才決定了最終結果。就像各科的限時作業,有的孩子有條不紊,有的孩子卻不那麼平衡。
針對學習成績上的分化,班媽為孩子們做了心理按摩,希望家長朋友們也盡量抽空多跟孩子有效溝通,在精神上給予了解和支援。針對個别行為有偏差的孩子,班媽也進行的疏導。但成長從來都不會一蹴而就,需要重複,需要耐心,需要永遠心懷希望。
這一周,孩子們繼續好書推薦,站在講台上侃侃而談的他們,遠比我們以為的更閃光。是以這次把4位同學的分享都貼出來,請家長朋友們也來欣賞一下。
決心與自我
801班 陸堯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也許開始對許多事物産生迷茫,比如什麼是讀書?為何要讀書?隻是每天念講義看課本嗎?常常羨慕别人取得的成就,發宏願去努力,卻從何入手呢?規劃未來,是遵從個人興趣,還是考慮發展需求,又或是社會需要?生活中,歧路衆多,徘徊與顧慮,又該何以取舍?
這些問題,或大或小,可能都是你現在或先前所關心的,期望有人指點迷津,撥開生命迷霧,指明人生方向。
由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先生所創作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便給出了他的答案。這本書是朱光潛先生在英國留學期間專門寫給中學生的,以書信的形式,探讨讀書、習俗與革新、愛情與道德、升學與專業、煩惱與樂趣等熱門話題,勸青年樹立遠大理想,目光深遠,思想明澈,夯實基礎,勿貪圖世俗名利。
不像餘華《活着》那樣悲哀凄涼,梭羅《瓦爾登湖》那樣引人深思,《公式之美》那樣深奧難懂,《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家應該都十厘清楚,學好國文,閱讀是最重要的一環,但是中學課程多且繁瑣,自然沒有時間多讀課外書。但是你問問自己:你每天真抽不出一刻鐘甚至十分鐘的工夫嗎?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刻鐘,每天至少可以讀四五頁,每月可以讀到一百頁,到了一年也可以讀了四五本書了。何況你在假期中每天難道隻會讀四五頁嗎?你能否在課外主動讀書,不是你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你是否有決心的問題。
世上有許多人比你忙的多,但他們每天不都還堅持做着自己喜歡且有意義的事情?美國文學家、革命家富蘭克林幼時在印刷局中做童工,即使這樣,他也會抽空讀上幾頁書:再比如演員彭于晏每天都會堅持8公裡的跑步和40分鐘的健身訓練;還有大家所熟悉的毛澤東領袖等等。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告訴我們,不光是閱讀,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定的決心與意志力。
社會是專制的,是壓迫的,是不容自我伸張的。習俗的背叛者比習俗的順從者較為難能可貴,從曆史看社會進化,都是靠着幾個站在十字街頭而能向十字街頭宣戰的人。這類人的報酬往往不是十字架,而是斷頭台。可是世間隻有他們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沒有他們這些殉道者,人類早已被烏煙瘴氣熏死了。一個社會最可怕的不是群眾膚淺卑劣,因為群眾通常都是膚淺卑劣的;它最可怕的是沒有在膚淺卑劣的環境下而能不膚淺不卑劣的人。我們要能于叫嚣擾攮中:以冷靜态度,灼見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劃方略;以堅強意志,征服障礙。
這段話來自于書中《談十字街頭》這一章節。
這裡的“十字街頭”指的是一個人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抉擇時刻,也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十字路口。“選擇”看似是平常且個人的事情,但很多時候我的選擇卻會被别人所左右。這些人可能是我們認識的人,比如我們同伴、父母。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根本不認識的人,如平時我們看到一群人在同時做每件事情時,你也會不經意間加入進去,被大多數人左右了的思想。但是,朱老在這封信中指出:往往那些有“自我思想”,能夠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并做出真正選擇的少數人,才可能成為改變自己人生甚至整個國家的精英。“習俗”和
“順應”不可或缺,但如果成為了阻礙我們進步的落後腐朽,就該思考如何處理了。我們每個人都是創造家,用自己的獨特靈魂創造自己的花花世界。
“決心”于“自我”是我本次分享的兩點,然而,書中所包含的思想遠不止這些,
這是一本可以看的下去,并且想去反複看的書。字數不多,篇幅較小,一個下午
就可以讀完,但是這本書所給你的人生啟示,是需要通過不斷實踐去體會的。
從“把斧子賣給總統”想到的
801班 朱範兒
一個人是否有成就,隻看他是否有自尊心和自信心兩個條件。
——【古希臘】蘇格拉底
喬治 赫伯特是美國著名布魯金斯推銷學會的會員。該學會以培養世界上最傑出的推銷員著稱于世。它有一個傳統,在每期學員畢業時,都設計一道最能展現推銷員能力的實踐題,讓學生去完成。克林頓當政期間,他們出了這樣一道題:請把一條三角褲推銷給現任總統。8年間,有無數個學員為此絞盡腦汁,最後都無功而返。小布什就任總統後,學會就把題目改成:請将一把斧子推銷給小布什總統。
這是一道極富挑戰性的實踐題,人們都認為,它會和克林頓當政時的那道題一樣将毫無結果,因為小布什總統在工作和生活中根本用不着斧頭,假如需要用,也用不着他親自去購買,再退一步說,即使他親自去購買,也不一定正趕上你去推銷。
喬治 赫伯特則認為,這件事不是不可能的。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研究小布什的工作、生活和家庭情況,以及小布什的興趣、愛好等等。他得知小布什在得克薩斯州有一座農場,他便前去考察了這座農場。他了解到,休假的時候,小布什常到農場來,有時也親自做一點農活。于是,他給小布什總統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有幸考察了總統的農場,發現那裡長了許多矢菊樹,有的已經死掉了,需要清理出去。而現在市場上賣的斧頭都小而輕,以總統現在的體質,用小而輕的斧頭去砍那些枯樹是很不适用的。他現在有一柄傳統的老斧頭,是他祖父留給他的,很适合砍伐枯死的矢菊樹,他可以15美元賣給總統。如果總統有興趣的話,請按這封信所留的信箱,給予回複。
2001年5月20日,喬治 赫伯特收到了小布什總統的複信,并随信寄來15美元。他成功地将一把斧頭推銷給了小布什總統。布魯金斯學會得到消息後,把一隻刻有“最偉大的推銷員”的金靴子贈給了喬治 赫伯特。這是自1975年該學會的一名學員成功将一台微型錄音機賣給尼克松總統後,第二位學員跨過了如此高的門檻。
布魯金斯學會在表彰喬治 赫伯特時說:金靴子獎已設定了26年。26年間,布魯金斯學會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推銷員,造就了數以百計的百萬富翁,這隻金靴子之是以沒有授予他們,是因為該學會一直在尋找這麼一個人:這個人從不因有人說某一目标不能實作而放棄,從不因某件事情難以辦到而失去自信。
的确,布魯金斯學會把金靴子獎授予将一把斧子推銷給了布什總統的喬治.赫伯特,比授予那些顯赫于世界各國的商賈巨富要高明得多。
魯鈍生感言:喬治 赫伯特是一個敢于挑戰極限的人,他自信向小布什推銷一把斧子不是沒有可能的,他想到了,他開始行動,他花很長時間研究小布什,他考察了小布什的農場并找到了機會,他成功了。
這次金靴子獎的授予,又一次告訴世人:别人沒有成功,并不等于自己一定也不能成功;過去沒有成功,并不等于将來一定也不能成功。
喬治 赫伯特的成功給我們如下啟示:
啟示一:有自信很重要。在布魯金斯學會的網頁上貼着這樣一句格言:“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這句格言告訴我們,當面臨一件有難度甚至有高難度的事情時,我們敢不敢去做,首先取決于有沒有自信心。喬治 赫伯特的成功,就源于他的自信,他認為,向小布什推銷一把斧子,“這件事不是沒有可能的”。正是靠了這份自信,他做了這件事,并把這件事做成了。
啟示二:有想法很重要。想不到的事情,我們肯定不會去做,道理很簡單,它不在我們的思想之内、視域之内,我們心裡沒有它,“做”就無從談起。隻有想到了,才會去做。喬治 赫伯特想到了,他決定去挑戰“将一把斧子賣給小布什”這一難題,是這一想法促使他積極行動,并在考察調研中形成了突破難題的具體思路,找到了出路,達到了目的。由此可見,想法促使行動,思路決定出路,什麼想法也沒有,就什麼事情也做不成。
啟示三:有勇氣很重要。無疑,“将一把斧子賣給小布什總統”,是一個極富挑戰性的難題,這幾乎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敢于這樣想并敢于這樣做,不僅需要自信,更需要勇氣。
啟示四:不要輕言“不可能”。“生生之謂易”,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在運動和變化之中,根本不存在永恒的死結,一切皆有可能。是以,誰有堅定的自信心,誰敢于挑戰極限,想常人之不敢想,為常人之不敢為,誰就有可能創造奇迹。美國萊特兄弟堅信人定勝鳥,敢于挑戰長空,我們今天才坐上飛機橫空萬裡;英國科學家貝爾德,堅信“圖像也可以通過無線電遠距離發射和接受”,敢于挑戰無線神話,我們今天才看到了電視。
從甯古塔到文化苦旅
801班 方文浩
《文化苦旅》這本書是由當代著名作家餘秋雨寫的。餘秋雨出生于1946年8月。二十多年前他辭去一切行政職務與高管任命,開啟了他的文化苦旅。在這段時間前,他也是一位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他的作品僅在台灣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獎、讀書人最佳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而自2002年起,他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合國中國書會等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引起巨大影響。
在《文化苦旅》中,介紹了中國古代各種傳統古迹民俗,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甯古塔了。甯古塔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但實際上隻是從滿語音譯而來的,這個名字聽起來富有詩意的地方,卻是中國古代官員的噩夢。
甯古塔在黑龍江省甯安市,是清代著名的流放地。流放甯古塔的都不是一個人,大多是一個家族。這就要從“株連”說起了,為了維護天家的威嚴,統治者發明了“株連”,一個犯錯,就要把所有關聯的家族連根拔起。是以當時的為官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即使心中有些創新想法,也不敢付諸于行動,生怕一點差池會禍連九族。
于是“甯古塔”就成了地獄般的存在。
但讓我感動的是其間生命的頑強與生存的高貴。許許多多的流放者不是病死,就是被生活折磨而死。能夠幸存下來的更是少之又少,就是這樣的情況下,不少的幸存者,他們不僅活了下來,而且高貴的活了下來,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自暴自棄。他們把自已的人生價值發揮到極緻,把自已所擁有的知識文化,聰明頭腦,全部派上了用場,在那荒蕪的流放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他們在苦難中顯現人性,建立文明,延續文明,本源于他們内心的高貴,其實更彰顯了生命的頑強。也驗證了在一切動物之中,人之是以能統領世界,無不證明他的頑強與聰慧。
在這本書中,不隻有甯古塔,還有更多的古迹名勝以及一些古老習俗,這當中也同樣有一個個故事吸引着我,希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讀一讀,更好的從今天的視角回望曆史。
心靈寶庫
——好書推薦畢淑敏《心理診療手記》
802班 熊徐來
今天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我覺得很特别的書,就是畢淑敏老師的《心理診療手記》。
這本書是我媽媽的,她很喜歡看心理學方面的書,是以買了不少,這其中就有畢淑敏老師的書。說實話,我原以為這樣的書會非常的枯燥乏味,媽媽推薦給我看的時候我還不以為然,不過等我閑的沒事看了一部分以後,我才發現原來心理學還挺有意思的。
所謂心理咨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适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企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
那先讓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畢淑敏老師吧。畢淑敏老師的經曆,在我眼中堪稱傳奇。
1952年10月,她出生于新疆。
1969年,她從軍入伍,在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交彙的西藏阿裡高原部隊當兵11年。曆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
1980年,她轉業回北京。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
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8年,她開始攻讀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并取得了碩士學位,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她在醫學、寫作、心理學三個領域都取得了很厲害的成就。
《畢淑敏心理咨詢手記》是畢淑敏老師作為資深心理咨詢師,從業十年的代表作,書中都是真實的心理案例。
在這本書中,她以其細膩的筆觸,再現了她親自經手的多個心理咨詢案例。不同于一般的充滿專業詞彙、讓人望而卻步的心理學著作,本書寫得通俗易懂,像讀小說似的,很快就能輕松讀完。讓你覺得,仿佛跟着畢淑敏老師一起親臨了咨詢現場一樣。
在生動的情節中,我也感受到了一點,任何心理疾病形成都是有背後深層原因的。如書中在聯考前夕,一天隻睡5個小時,卻隻是上網玩遊戲的阿倫,他之是以厭學逃離學校,是因為代課老師對其聯考夢想的無情打壓。是以他一方面想獲得高分來證明自己,并讓嘲笑他的老師付出代價;另一方面又擔心害怕自己,就算努力也确實不能達成這個理想。這種沖突導緻了精神上崩潰,最後選擇逃避。
還有迷上請客吃飯而花掉全部家産的副教授,他一次又一次瘋狂的請客僅僅因為他從小因父母參加革命而對他甚少關注,他想通過請客吃飯讓大家坐在一起關注他,想看到他們歡笑而獲得自我的快樂。
如果沒有能夠和來訪者深入的交談,心理咨詢師就不可能尋找到精神崩潰或非正常現象背後真正的原因,而知曉他們這麼做背後的原因,則是治療的關鍵。除此之外,書中還配有對心理咨詢及案例涉及的心理療法的簡單介紹。
整本書,引領你一邊閱讀,一邊思考自己的問題,像是進行了一次精神按摩,完成了一次心靈的療愈之旅。
讀完這本書,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對心理學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之前,我好像覺得說一個人心理有問題,是在罵人,說他或她是精神病。但看了這本書以後,我才知道心理學其實和天氣一樣,是可以随意談論的問題。而似乎十分神聖的心理咨詢師,隻是傾聽你訴說,并給你合适答複,來緩解你心理上的委屈或痛苦的一位你的“好朋友”罷了。
所謂心理咨詢,就是心理師和來訪者一起走過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使來訪者尋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東西,去探索人生和生命的意義。
這樣,不但讓來訪者眼前的問題找到了比較好的出口,而且以後即使風浪再大,他都比較有能力自己去迎接。這就是心理咨詢的成功。
我們的身體,就像埋藏着無數靈敏的竊聽器,在那日夜傾聽着心靈的對話。如果你讓心受了委屈,就會生出各種的問題。當你的心在暗中哭泣時,很多人卻并不自知。隻有真正嚴重到一定程度時,才會想到去找專業的心理咨詢師。
是以,如果你的心受了委屈,當你的心在暗中哭泣時,你可以去找學校的心理老師尋求幫助。而當你的痛苦達到一定嚴重程度時,就需要找像畢淑敏老師一樣的專業心理咨詢師。
最後請讓我用書中的一句話來做總結:魔由心生,時時檢點自己的心靈寶庫,可以儲藏勇氣,可以儲藏經驗和教訓,可以儲藏希望和安慰。至于更多生動有趣的情節,就請各位同學自己去看書去發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