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網絡上常見到“清朝奠定中國版圖”這種說法,聽之者往往以為這強調的是清朝對中國領土做出的巨大貢獻。然而“清朝奠定中國版圖”其實不是一個嚴謹的說法,存在嚴重的概念模糊,如果我們一定要說的話,隻能從中性的角度去解讀,而不是溢美清王朝的角度——那結論就是,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奠定了當代的中國版圖。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出現之後,世界範圍的近現代國家邊界逐漸形成,附庸和實控的界限得以分明起來。
▲明初的宣慰司體系後來演變為三宣六慰
在清朝之前,在遠東地區,王朝的邊界是模糊的,以明王朝的三宣六慰為例,其地位一開始實際上是等同的,但這種等同源于明王朝對于西南邊疆地區的了解不足和管理粗疏(明朝西南管理精力主要集中于雲貴高原腹地的土司,強化對其控制并尋找機會改土歸流)。随着時間的發展很快顯示出實際控制程度的不同,而六慰亦大多顯示出附庸的性質而逐漸脫離明朝控制,僅有車裡宣慰司(西雙版納)經過明緬戰争的拉鋸得以留在明朝版圖内,但其極大獨立性仍然到20世紀才消失。
清王朝對于中國領土的貢獻當然沒法否認,但是正如冷兵器研究所的文章《花了兩千年,才算消化了雲貴高原,為何中國西南地區易攻卻難經略》所說的,明王朝的西南領土貢獻一樣居功甚偉。考慮到北方領土雖然廣大卻貧瘠、多荒漠、人口稀薄,從實際控制的角度說,明清兩朝的領土貢獻大緻相當。而由于曆朝曆代都是消化一個個獨立或半獨立的政治實體,擴大實控範圍,實際控制往往是進步的;譬如明王朝相對元王朝,對于西南的實際控制大大增強。清朝在明王朝的基礎上擴大實際控制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漢王朝時薄弱的實控狀态
《尼布楚條約》在中國曆史上的重大意義,在于它是對中國而言首個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簽訂的條約,規定出中俄之間的一部分近代邊境,而雍正朝的《恰克圖條約》和《布連斯奇條約》又是其延伸。
▲《尼布楚條約》簽訂場景
然而康雍三大條約絕沒有劃分出整個清王朝的近代邊界。是以事實上,清王朝的近代邊界是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才徹底建立起來的。換而言之,鴉片戰争後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實質上才真正奠定了中國的當代版圖。我們論清王朝的領土貢獻,當然不能算上清王朝丢失的土地,而後把鍋全部甩給近現代。總體而言,清王朝所丢失的土地,包括在1911年清帝退位之前事實獨立的外蒙古,基本都是清王朝控制不牢的土地,也印證了實際掌控才是掌握土地的根本的道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帶來的國家意識增強,越發顯示出實控的價值。在五代時,遼國能迫使後晉王朝将充滿漢人的燕雲十六州交給契丹;但是假設中法戰争法國勝利,也斷不可能将廣西南部割入法屬越南。日本隻是從清朝手中割取小小台灣,鎮壓人民反抗就已費盡心力,歐洲列強的投送能力,顯然是不足以在遠東鎮壓更大地區的反抗的。
▲燕雲十六州清王朝在疆域方面交出合格答卷,當然不能抹殺,但也絕不應是以過于溢美清朝,認為清王朝的領土貢獻曠古絕今,無可比拟。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殘星幾點哥,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