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不怕賠款也不怕割地,卻很害怕見到洋人

每個朝代總有那麼幾個奇葩的皇帝,比如說明朝的萬曆皇帝,整整三十年都沒上過朝,而他的孫子朱由校沉醉于木匠事業中,每天呆在宮裡面做手工。清朝的奇葩的皇帝也不少,不過最奇葩的一位當屬鹹豐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呢?隻因為鹹豐皇帝不怕賠款,也不怕割地,卻很害怕見到洋人。

事情要從第二次鴉片戰争開始說起。從1856年開始,英、法等國趁着清軍鎮壓太平天國,内防空虛的時機,舉兵向清朝發難。這場戰争斷斷續續打了4年,其中有沖突也有停戰和談,不過因為鹹豐對于被洋人侵略的憤怒,和英法兩國不滿條約所得的利益太少,和談一直沒有達成共識。到了1860年,英法聯軍一舉攻入北京城,鹹豐帝倉皇北逃,留下自己弟弟恭親王奕訢去和洋人談判。

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不怕賠款也不怕割地,卻很害怕見到洋人

其實在英法聯軍在還沒入京時,鹹豐帝見洋人攻勢兇猛,無力阻攔,就已經同意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割地、賠款等不平等條約,甚至連外國公使在北京入駐也同意了,誰知道在遞交條約時,雙方發生了大沖突——英法兩國要求使者進京面見鹹豐,然而作為皇帝的鹹豐,卻堅持英法使者必須在面見皇帝時行三跪九叩之禮。

為什麼這個三跪九叩之禮在鹹豐眼中看來如此重要呢?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一、自古以來中國就是大國,一直都是旁邊的小國向中國進貢稱臣,從未有過中國向哪個國家俯首稱臣的情況。而英法使者作為戰勝國,也絕不會在衆目睽睽之下,向鹹豐雙膝下跪行禮。作為一國之君,鹹豐絕對不願意自己和幾個洋鬼子平起平坐,這樣就是公開表示,至高無上的皇權被洋人踐踏上地上。

二、禮樂制度從周朝就開始實行,雖然有過衰敗,但是“禮”卻從上到下貫穿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清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對于“禮”看得比漢族還要貴重,因為這樣才能讓大部分漢人臣服于滿族統治。

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不怕賠款也不怕割地,卻很害怕見到洋人

當年英國使者馬嘎爾尼進見乾隆時,就是因為不肯對乾隆下跪,才被疏遠冷落。而現在的英法使者又不同于當年的馬嘎爾尼(馬嘎爾尼當時是以使者身份恭祝乾隆大壽,并帶來了許多禮物),他們沒有帶來禮物,而是帶來了戰争。

本來第二次鴉片戰争失敗後,清廷的公信力就一直在下滑,要是洋人見了鹹豐還不跪下磕頭,皇帝的威嚴會直接一落千丈,造成禮崩樂壞的局面。

是以在得知洋人使者團不會跪地拜見時,鹹豐幹脆就不見,這樣能夠避免至高無上的皇權被無情羞辱,自己的威嚴也能夠不受到質疑。“國體所存,萬難允許。該王大臣可與約定,如親遞國書,必須按照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可允行”,這是鹹豐劃出的最後的紅線。

他是清朝第九位皇帝,不怕賠款也不怕割地,卻很害怕見到洋人

然而在英法使者看來,鹹豐這樣的行為是可笑而無禮的,最後一次談判破裂,英法兩國沒有再廢話,直接攻入北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最後一把火燒掉了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

而本該在紫禁城裡面的鹹豐,卻因為堅持不願意見到洋人,在城破之前,就逃到了承德避暑山莊,最後屈辱求和,賠款割地一個不落。而且不止是鹹豐,後面的同治、光緒等幾任皇帝,都沒有在戰敗之後直接面見外國使者,這都是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王權的穩定。

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鹹豐的行為無疑是愚蠢的,比起國家的尊嚴和領土的完整,他在意的僅僅是自己可笑的面子。但鹹豐也注定是一個悲劇人物,剛繼位時的他勵精圖治,嚴懲貪腐,的确想要有一番作為,然而碰上了千年未有的西方列強入侵,再加上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鹹豐終究是難以挽救清朝的頹局。

參考資料:《清史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