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朝廷兩倍,占據半壁江山優勢,為何最終失敗了

吳三桂被稱為民族敗類,是漢族人們的敵人。吳三桂投靠多爾衮,充當多爾衮統一天下的工具。大清建立以後,吳三桂被封平西王,自此榮華富貴,裂土封王。康熙繼位以後,平定三藩,吳三桂趁機造反,試圖推翻清朝統治。當時,吳三桂已經占據半壁江山,人馬多餘朝廷,為何還是失敗了呢?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朝廷兩倍,占據半壁江山優勢,為何最終失敗了

關于吳三桂這個曆史人物,社會各界對于他的評價都不盡相同。雖然衆說紛纭,都無法改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出賣漢人江山的事實。從古至今,對于吳三桂的評價,貶斥大于褒揚。幾乎所有人,都一緻認為吳三桂此舉,實在是賣主求榮。至于他沖冠一怒為紅顔的故事,也隻是為了一己私欲而已

吳三桂的一生,幾乎都處于背叛之中。吳三桂本是明朝山海關守将,掌握重要關隘的實權派人物。就在朝廷危難之時,吳三桂不曾搭救,反而投靠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吳三桂投靠李自成還有情可原,畢竟李自成攻進北京,吳三桂的家人都在李自成手上。而吳三桂投靠李自成路上,卻突然轉投多爾衮,成為了清朝一統天下的工具。至此,吳三桂成為漢族人們的公敵,堪稱民族罪人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朝廷兩倍,占據半壁江山優勢,為何最終失敗了

吳三桂降清多年,經營雲南多年。在康熙平定三藩之時,吳三桂聯合另外兩個藩王造反,史稱三藩之亂。吳三桂有兵馬三十萬人,加上其他藩王力量,大約七十萬人馬。而朝廷那邊,隻有區區七萬人。如此看來,吳三桂像是占據了巨大的優勢。其實,并不是這樣的

吳三桂起兵造反,直接掀起了反清複明的高潮,民間很多力量依附于吳三桂。吳三桂之勢,一時無法阻擋,使得清朝統治岌岌可危。盡管如此,吳三桂還是失敗了,隻因以下三點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朝廷兩倍,占據半壁江山優勢,為何最終失敗了

第一,吳三桂沒有地理優勢

吳三桂以及三藩叛亂,是從雲南,廣東等南方地區起兵的。在南方地區,吳三桂可以高歌猛進,但是到了中原,吳三桂遇到了困難。當時,北方地區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那裡,資源,人員充足,南方兵馬北伐,不占任何優勢。從過至今,北伐成功的事迹少之又少

第二,吳三桂賣主求榮,不受百姓支援

清朝得以建立,吳三桂功不可沒。在大世族心裡,吳三桂是民族敗類,是家國罪人。一個颠覆漢人天下的罪人,又怎麼能夠響應天下世族,同他一起反抗清兵。總之,當時吳三桂的身份尴尬。他打着反清複明的口感,天下人沒有願意相信的。因為在所有人的心裡,吳三桂是奸賊

第三,吳三桂進取心不足

吳三桂起兵的時候,已經上了年紀,是個六十歲左右的老頭。那時的吳三桂,已經沒有争鬥之心。與清廷對峙,占據半壁江山,他已經心滿意足,更沒有精力去奪得天下。吳三桂安于現狀,不想進取也是個重要原因

吳三桂反清時兵力是朝廷兩倍,占據半壁江山優勢,為何最終失敗了

吳三桂為人,不用多說,世人心知肚明。關于吳三桂的評價,衆說紛纭。吳三桂起兵,成功幾率不大。天時地利人和,吳三桂沒有占據一個。如此條件,吳三桂怎麼能夠取得成功。就算吳三桂起兵推翻清朝,他也是個民族罪人,永久地釘在了恥辱柱上

參考文獻:《平西王·吳三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