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遼沈戰役之時,手握60萬大軍的傅作義,為何沒有發兵前去救援?

遼沈戰役爆發之前九個月,傅作義已經擔任“華北剿總”總司令。但是對于東北的戰事,他并未盡全力。

不是因為傅作義想要儲存自己的實力,主要國民黨當局自己錯估了東北的局勢

,根本沒有想到國民黨軍隊會敗得那麼快。

遼沈戰役持續時間五十二天,國民黨軍隊以大約55萬軍力對抗解放軍70萬人以完敗告終。潰敗之迅速,連蔣介石本人都料想不到。

遼沈戰役之時,手握60萬大軍的傅作義,為何沒有發兵前去救援?

傅作義是出了名的“守城之王”,但是他并不擅長攻城戰。蔣介石最後從他手下抽走了侯鏡如11萬人馬,目的是攻打錦州。然而,誰也想不到侯鏡如是中共人員,更想不到國民黨中央軍的作戰能力如此低下。

一、傅作義沒有出兵的理由

在讨論傅作義為什麼不支援東北之前,我們必須要弄明白一件事,當時的傅作義的職責是“華北剿總”總司令,東北還有一個“剿總”司令——衛立煌。

傅作義非蔣介石嫡系部隊,他其實是被“空降”到平津地區來當司令的。

他的基本盤還在綏遠和察哈爾,在華北地區,他

手底下相當大一部分人并不會直接聽命于他。

要不要出兵,并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他得等待蔣介石的指令,而蔣介石的反應慢了半拍。

遼沈戰役爆發時,國民黨在東北的部隊合計有55萬兵力。當時東北有自己的“剿總”司令衛立煌,國民黨錯估了華東野戰軍進入東北的時間。

通過幾次飛機偵探得到的線索,他們判斷華東野戰軍到不了那麼快。在人員充足,且有衛立煌這個司令坐鎮的情況下,一開始根本就用不着傅作義出兵。

遼沈戰役之時,手握60萬大軍的傅作義,為何沒有發兵前去救援?

事實上,直到此

戰役打到第三個階段“遼西會戰”的時候,蔣介石才把傅作拉、杜聿明和衛火煌三個人拉到一起開了個會。

蔣介石調杜聿明去當東北“剿總”副司令,他急于收複錦州,主張強攻。

杜聿明明确表示反對,直說東北的軍隊需要休整,否則根本打不過解放軍。傅作義并非蔣介石的鐵杆親信,沒有道理在明知東北是一塊燙手山芋,且并不是缺乏兵力的情況下主動請纓。

另外,

傅作義是國民黨軍隊是出了名的“守城名将”,他擅長的一直是打防守戰,而當時蔣介石要打進攻。

傅手下不全是他的嫡系,就算全是他的嫡系時,他也沒把握長途奔襲再打攻城戰,是以他肯定不願意在這個時候去攻打錦州。

在傅作義看來,雖然東北的局勢岌岌可危,但是衛立煌的軍事作戰能力也不差。再加上杜聿明,起碼還是可以撐個幾個月,自己就派一點人去應付一下可以了。

但是,傅作義派出的這一點人,還真的是不少。那是他手下侯鏡如兵團的11萬人馬,而侯鏡如早在1925年就加入了中共

遼沈戰役之時,手握60萬大軍的傅作義,為何沒有發兵前去救援?

傅作義并不知道,侯鏡如在接到蔣介石指令向錦州開拔的同時,也接到了中共的密信,其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遼沈戰役中的關鍵人物

傅作義在遼沈戰役表現得并不積極,後來主要在遼沈戰役進入末期時,蔣介石急于搶回錦州,于是傅作義抽走侯鏡如部11萬人。

由于侯鏡如當時隸屬國民黨中央軍,是以有人認為傅作義是想儲存自己的實力。但是,事實并非這樣簡單。傅作義當時真正的嫡系部隊,還有一部分駐紮在綏遠、察哈爾地區。

傅作義也不是因為和蔣介石有什麼心結,才故意不肯出兵幫忙。事實上他是得到蔣介石的幫助,才從閻錫山的部隊獨立出來的。蔣介石在這個問題上,算是于他有恩。而從當時的大局上判斷,他也沒有多少私心。

遼沈戰役當時,東北有衛立煌坐鎮,再加上55萬兵力,國民黨内部誰都沒想到會敗得那麼快。因為

衛立煌是國民黨裡出了名的“常勝将軍”,

美國史迪威在其回憶錄中稱他為“國民黨中最能幹的将領”。

遼沈戰役之時,手握60萬大軍的傅作義,為何沒有發兵前去救援?

傅作義自問其軍事指揮能力并未超過衛立煌,在沒有蔣介石直接下指令之前,他是不可能表現得過分主動的。

誰知道真正開打起來,衛立煌手下會接二連三地起義呢。當然,他們更想不到的時,衛立煌早就與中共私下有了接觸。

衛立煌在抗日戰争之時就曾經接觸過中共,還通路過延安,見過很多的人。後來他一次性向八路軍輸送了100萬發子彈和25萬顆手榴彈。

衛立煌在外國人史迪威的眼中那麼能幹,但是蔣介石卻一直認為他是一個大老粗。對他持有輕視的态度。隻有等到自己的親信陳誠重病不能用的時候,才想起來用他。

對這一點,衛立煌早就有所不滿。從1938年開始,衛立煌一直頻繁地接觸中共。據他自己的手下陳鐵揭發,早在1939年他就想要加入中共,被部下阻止未能成行。

蔣介石缺乏識人之明,在别人多次提醒他衛立煌有“問題”的情況下,仍重用他。

并且一邊重用,一邊又罵衛立煌是個“不學無術”的大老粗。

遼沈戰役之時,手握60萬大軍的傅作義,為何沒有發兵前去救援?

他自己把東北“剿總”五十五萬人馬交到衛立煌的手下,遼沈戰役不敗才是稀奇。

當然,我們這是事後諸葛亮。當時的蔣介石、傅作義根本不可能知道這些情況的,尤其是傅作義。

國民黨的軍隊作戰之前是有部署的,衛立煌是“東北剿總”負責人,傅作是“華北剿總”負責人。除了他們還有白崇禧的“華中剿總”、顧祝同的“徐州剿總”等。

是以,不到最後的關頭,又不得蔣介石的指令,傅作義是絕對不可能直接提着60萬兵馬出關,去東北支援衛立煌的。

後來,衛立煌拍電報請求傅作義支援時,傅作義當然不可能直接調自己的嫡系上去送。于是,傅作義就弄了手下侯鏡如的11萬人過去。

結語

傅作義在遼沈戰役中,事實上還是派了援軍北上的。隻不過他派的并非自己手下的嫡系部隊,而是下屬四個兵團中侯鏡如兵團的11萬人。

遼沈戰役之時,手握60萬大軍的傅作義,為何沒有發兵前去救援?

這個兵團的司令直接就是中共人員,我們就不說了。而且其成員隸屬國民黨的中央軍,作戰能力低下,軍紀渙散,最後也沒有發揮什麼作用。

再說傅作義為什麼不肯全力支援東北。

第一,東北坐鎮的是本來就是“常勝将軍”衛立煌,再加上杜聿明,兵力55萬,人不少。

第二,

傅作義相當于“空降”華北。他當時手下的嫡系部隊不多,其中有一半留在了綏遠和察哈爾一帶,而華北的地盤也得有人固守。其餘剩下的,都是國民黨中央軍的“豬隊友”,不好帶。

第三,國民黨自己的情報系統出了問題。幾次飛機偵察,都沒有發現東野增兵的實際情況。

第四,進入第三階段後,蔣要打攻城戰,傅作義隻擅長打防守。更沒必要讓自己的嫡系上,于是抽了侯鏡如的11萬兵去。

人數是真的不少了,可是

他一不知道侯鏡如是中共人員,二不知道國民黨中央軍爛成那個水準。是以就不能怪他按兵不動了

,要怪就怪國民黨軍隊自己爛成一盤散沙,傅作義也無能為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