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諸葛亮去世時,劉禅為何連殺3位朝中重臣?他們到底犯了什麼錯?

諸葛亮死後,掌控朝政的劉禅,是好不威風,在短短的一年間,接連有三位朝中重臣因他而死,即車騎将軍劉琰、中軍師楊儀、安漢将軍李邈

當然,這三位重臣的死,完全就是咎由自取,而非劉禅的刻薄寡恩,更非是清算諸葛亮一派。

劉琰、楊儀、李邈三人,他們的死,完全就是自己在找死,絕非是劉禅故意要對付他們。

劉琰,對君父大不敬,誣告劉禅與妻子有染;楊儀,對君父出言不遜,诽謗朝廷;李邈,诋毀諸葛亮,惡意挑撥君臣關系。

這三人所犯之罪行,放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滿門抄斬的重罪,而劉禅卻隻懲罰其一人,不牽連其家人,這已是十分仁厚的舉動。

諸葛亮去世時,劉禅為何連殺3位朝中重臣?他們到底犯了什麼錯?

劉琰

他所犯之罪行,哪怕是株連三族都不為過。《三國志》載: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賀太後,太後令特留胡氏,經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與後主有私,呼卒五百撾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後棄遣”

,建興十二年(234年)正月,劉琰妻子胡氏入宮向吳太後祝賀新春,因吳太後十分喜歡胡氏,于是就留她在宮中陪着自己,過了一月才讓她出宮。

按理說,太後留着自己老婆在後宮中陪着自己月餘,隻要是一個正常人,都會覺得很榮幸,畢竟太後可是皇帝的嫡母,隻要能讨好她,何愁榮華富貴呢?可是,劉琰卻不這麼想,他認為吳太後将其留在宮中,是因為胡氏長得太美麗,她想讓劉禅有機會與胡氏私通。而後,為了逼迫胡氏承認與劉禅私通的關系,他居然叫吏卒去責打胡氏,竟至用鞋子抽打胡氏的臉部,意欲用酷刑來逼迫其承認這莫須有的罪行。

試想,劉琰這麼做,劉禅豈不震怒。

私通臣子妻子的罪名要是坐實,劉禅注定就會遺臭萬年,為後世史加所不齒。劉琰的強行逼供,在任何一個人的眼中,他就是想将劉禅給釘在恥辱柱上,讓他為天下人所恥笑。

劉琰這般誣告君主之舉,無論是哪位皇帝當政,哪怕是一代明君唐太宗,都是不會放過他,若是碰到朱元璋這樣的狠辣的君王,更是會誅其九族。

諸葛亮去世時,劉禅為何連殺3位朝中重臣?他們到底犯了什麼錯?

對于劉禅而言,如若不處死劉琰,就等于是預設他與胡氏私通的罪行,這樣的話,他就注定會遺臭萬年。是以,劉琰必須死,而以其罪行,将其家族滿門抄斬都不為過,但是劉禅到底還是一個仁厚之君,就是隻誅殺其一人,将其棄屍而死。

楊儀

他的死,完全就驗證了“不作就不會死”的真理。楊儀這人才能是絕對有的,當時劉備就經常與他談論國家軍事大計,議論政治得失。但是,楊儀雖有才,可太過恃才傲物,且情商太低,他總是自認自己現有的地位比對不上自己的才能,是以總是喜歡出言不遜,說出一些大不敬的話,而最終楊儀就死在了他這張嘴上。

諸葛亮去世後,楊儀因沒有被劉禅委以重任,是以心中不快的他,就在與費祎交談之時,說:

“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甯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複及”

,大意就是以前丞相去世時,如若我舉兵降魏,哪會落魄到今天這般田地!真是讓人後悔。費祎聽到這句大逆不道的話,那是大驚失色,他深怕自己會被牽連其中,是以是趕忙将楊儀所說的話往上報。

諸葛亮去世時,劉禅為何連殺3位朝中重臣?他們到底犯了什麼錯?

當劉禅接到這個奏報後,按照正常的處理方法,說出這樣大不敬的話,楊儀必死無疑。但是,這時劉禅念其往日的功勞,是以不忍殺他,隻是将他貶為庶民。按理說,這時被貶為庶民的楊儀,他應該知道收斂了,畢竟能僥幸逃過一命,這已是不幸中的萬幸,此後再怎樣應該要懂得明哲保身了。

可是,不知楊儀是真傻,還是假傻,他不思悔改,居然再次上奏朝廷,在奏章中是對劉禅出言不遜,大肆诋毀蜀漢朝廷。試想,這次蜀漢朝廷豈能饒他,自然是立刻将他抓捕歸案,之後楊儀也算有自知之明,知道他此時在劫難逃,還算有些骨氣,在獄中自行了斷。

李邈

他的罪行,說過分其實并不過分,隻是放在那個特定的時間,他的所作所為就有些罪大了。234年,蜀漢的護國柱石諸葛亮因病逝世,舉國哀悼,此時就連劉禅自己,都身着白色衣服為諸葛亮舉行三天的哀悼儀式。就在這個時間點,李邈不合時宜的上奏劉禅,诋毀諸葛亮,說諸葛亮有謀反之心,劉禅不應該這麼尊敬他。

諸葛亮去世時,劉禅為何連殺3位朝中重臣?他們到底犯了什麼錯?

李邈在這個時間點,說出這些話是何意?在蜀漢舉國哀悼自己的丞相之時,他居然特立獨行的站出來,要劉禅去懲罰諸葛亮,不要這麼厚待他,這等于就是赤裸裸的打諸葛亮一派的臉。要知道,此時掌權的可都是諸葛亮一系的,即使是劉禅也都是十分尊敬諸葛亮的,是以李邈說出這樣的話,就注定他的結局,那就是死。

總得說,這三人都是死有餘辜,沒有任何值得同情的地方。若不是劉禅仁厚,以他們的罪行,将其滿門抄斬的都不為過,而最後的結局卻隻是自己一人被殺,這已是不幸中的萬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