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祖逖傳》有這樣一段記載:(祖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缪,共被同寝。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說是那一年,24歲的祖逖與19歲的劉琨一起在司州做主薄(相當于文秘),兩人感情深厚,不僅同床而卧,而且同被而眠,他們還有着共同的理想,就是日後一定要成為國家的棟梁,為複興晉國,建功立業。

有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被一陣雞啼聲驚醒,他一腳把劉琨踢醒說:“你聽見雞啼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啼不吉利。”祖逖說:“我可不這樣想,幹脆以後聽見雞啼,就起床練劍如何?”
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铿锵。就這樣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終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還成了東晉時期傑出的軍事家。
後來,這段說祖逖與好友劉琨互勉互勵共同勤學而“聞雞起舞”的故事,就成了我們經常使用的一句成語,用來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即時奮起。
祖逖于公元266年出生于範陽郡(今河北保定)一個大族家庭。少年時生性豁蕩,可不怎麼愛學習,十四五還不肯讀書,他的兄長都為他擔心。可他這人仗義疏财,喜歡結交朋友,鄉黨都十分看好他。成年後,他突然醒悟了,書可不能不讀,“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于是開始收斂了好動的脾氣,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祖逖受到各王的重視,紛紛邀其加入,但他得這些個王都不咋地,便以守孝為由拒絕出山。後來,直到南遷徐州後,才接受琅琊王司馬睿的任命,為徐州刺史,不久又被征為軍谘祭酒,率部駐守京口(現江蘇鎮江)。
在司馬睿的陣營中,祖逖是堅定的北伐派。然司馬睿安于江南,并不熱衷于北伐,又不好意思反對,就任命他為奮威将軍和豫州刺史的虛職,隻撥予了千人糧饷、三千匹的布帛,讓他自募戰士,自造兵器,自行組織北伐。
于是,祖逖帶着自己的家族武裝數百人和征召的數千士兵,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北伐之路,他用了兩三年的時間,征服了谯城附近盤踞的地方武裝勢力後,與後趙皇帝石勒對壘,打得雄心勃勃一心想一統天下的石勒止步于河南,不敢再南前行一步。是以被晉元帝封為鎮西将軍。
也正是有祖逖這樣的人在,豫州才掌控在東晉的名下,北方邊境的保持着一片和平。然而,到321年祖逖去世後,被祖逖收複的河南大片土地最終還是落入後趙石勒的手中。
介紹了祖逖的一生後,再回到題目所說,那麼與祖逖有關的成語除“聞雞起舞”處,還有哪兒個?
成語一:中流擊楫
說是在祖逖率部衆北伐後趙時,船至江中,“(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辭色壯烈,衆皆慨歎。”(《晉書·祖逖傳》)于是,留下了成語:中流擊楫,比喻立志奮發圖強。
成語二:南塘一出
南塘當時是揚州的富人區。據《晉書·祖逖傳》載,西晉覆滅,祖逖心懷複興之志,對門下賓客如子侄一般厚待,希望他們将來能為北伐建功。當時,揚州災荒,門下賓客常劫掠富戶。祖逖非但不管,還常主動問他們:“要不咱們再去南塘幹一票?”于是,南塘一出,就成了打家劫舍的雅稱。
成語三:先吾着鞭
這句成語出自《晉書·劉琨傳》:(劉锟)與範陽祖逖為友,聞逖被用,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意思是曾與祖逖“聞雞起舞”的劉锟,聽說祖逖被朝廷重用後,他寫信給老朋友表示:我一生枕戈待旦,志枭逆虜,就是怕祖逖趕在自己前頭,先建了功立了業。于是,先吾着鞭,就被後人用來比喻他人比自己搶先一步,自己也要迎頭趕上,争取後來居上。
祖逖在混亂的晉代,能出人頭地,不容易;在成語史中,一人又相關四個成語,在我國曆史人物中應屬鳳毛麟角,不簡單。
更多精彩文章:
桓玄篡位後,一坐上龍床,床就塌了,而他說的一席話卻讓桓玄樂了
主席詩句“飛将軍自重霄入”中的“飛将軍”,指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