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一戰前德國和法國、俄羅斯的地理位置

德國是個強悍的國家,也是個悲催的國家。這是德國兩個自帶的屬性,從她誕生那天起就陰魂不散地跟着她。

普魯士踩着“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屍體統一了德意志,從出生起,德國就是世界級強國,在打赢普法戰争、俘虜拿破侖三世之後,德國徹底取代了法國歐陸霸主的地位。

當然,被德國一拳幹翻的法國也不是吃素的,這個老牌的陸軍強國從來沒有放棄報仇雪恨。兩次世界大戰中,德法争霸從來都是重頭戲,而且,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法國都是戰勝國,德國敗得很慘!

但法國還不算德國的噩夢,因為在德國的東面,有一頭遠比法國更為可怕的北極熊,無時不刻不想着從德國身上撕下一塊肉來——東有俄羅斯,西有法國,這才是德意志最大的悲哀。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上世紀初歐洲的幾大強國

對德國來說,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法國和俄羅斯的夾攻,自己再強,也隻有一對一的實力,如果法俄結成同盟對付自己,除了被幹翻,沒有第二個結果。

是以,德國的上司人們要想盡辦法避免這種兩面夾攻的被動局面,最理想的是拉一個打一個,起碼也要先穩住一個,如果法俄都是自己的敵人,那也要避免兩線作戰,先用閃電戰迅速擊潰一個,再轉身對付另一個。

這幾乎就是德意志獨立以來唯一的“基本國策”。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普法戰争圖

當然,地理位置險惡并不代表着一定被圍毆,這要看德國的上司人如何處理和周邊各國的關系。

事實上,在很長時間裡,德國在歐洲的“人際關系”還不錯,是以她的“地緣政治格局”也還挺舒适。

拿統一德意志帝國、生俘拿破侖三世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來說,這個性格強悍、說一不二的老頭兒在歐洲大陸可不是個跟誰都幹架的愣頭青,相反,他從來笃信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從不把自己逼上絕路。

俾斯麥深知普法戰争把法國打狠了,讓法蘭西割地賠款還算不了什麼,關鍵是你把人家皇帝把活捉了,這讓驕傲的法國人以後還怎麼在歐洲混?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俾斯麥

于是,對俾斯麥來說,打法國的政策就是“沒有最狠,隻有更狠”,必須徹底打服——這一政策對德國來說影響極為深遠,曆次重要戰争中,西征法國從來都是首選。

但對東線來說,俾斯麥非常睿智地選擇了和俄羅斯結盟,因為他深知這頭北極熊得罪不起。同時,這個看起來兇悍無比實則老謀深算的老家夥一直在給德國拉同盟,世界頭号海軍強國英國就是俾斯麥的好基友。

統一後的德意志在俾斯麥的上司下,迅速成為世界超一流強國,德國的野心也就越來越膨脹。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施裡芬計劃

老宰相俾斯麥下台之後,德國的軍事戰略方向受到老毛奇和施裡芬的左右。

老毛奇和施裡芬都是那個時代不世出的天才人物,尤其是施裡芬,早在一戰爆發前多年就為預想到了德國在未來的戰争中被陷入東西兩線作戰、被法俄夾攻的局面,是以,他早早就寫就了“施裡芬計劃”:發動閃電戰,迅速擊潰法國,然後轉身對付北極熊。

而且,“施裡芬計劃”中,戰略重點放在右翼,臨死之後,施裡芬都念念不忘他的戰略進攻重點:“切勿削弱我的右翼!”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普法戰争法軍色當投降

當然,計劃趕不上變化,等一戰爆發的時候,情況已經和施裡芬在世的時候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繼任的參謀部長小毛奇似乎和施裡芬有仇,專門把施裡芬重點強調的右翼兵力大規模調走——最後的結果就是“施裡芬計劃”破産,德國陷入被兩面圍毆中,最終鮮血流盡之後戰敗投降。

現在網上有各種言論,有說“施裡芬計劃”本來就不靠譜的,有譴責小毛奇的,也有盛贊霞飛的……但無論如何,總是事後諸葛亮。

但“施裡芬計劃”最可貴的,就是看到了德國面臨東西夾攻的窘境,希望用閃電戰迅速擊潰法國,然後再東向進攻俄羅斯——這一思路對二戰德軍的戰略方向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可以說,二戰德軍的行動,基本就是“施裡芬計劃”的翻版,而且部分取得了成功:一個月就打垮了法國。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霞飛将軍

我們非常不欣喜地看到,從俾斯麥時代到施裡芬時代,有一個明顯的變化:

俾斯麥時代時,老宰相一直是避免同世界幾大強國同時開戰,除了對法國是往死了打之外,對陸上的俄羅斯和海上的英吉利,都是極力拉攏——這說明俾斯麥非常明智:德國對付一個法國有勝算,但同時對幾大強國開戰,戰略戰術再對頭,最終的結果也隻能是被胖揍一頓。

而到了施裡芬時代,這時的德國經過三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力蒸蒸日上,以至德國的掌權者們被勝利沖錯了頭腦,錯以為超一流的國力加超一流的軍隊再加超一流的戰略就等于打改所有超一流的國家!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強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是以,我們看到“施裡芬計劃”的核心是“避免雙線同時作戰”,快打法國慢打俄國,而不是“避免雙線作戰”。也就是說,在施裡芬的潛意識裡,德國至少具備了一打二的實力,隻不過不要同時打就行。

這一戰略思想在德國後來在二戰中的行動也提供了理論指導方向,甚至走得更遠:二戰的德國,幾乎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平頭哥,怼天怼地怼自己,閃電戰擊潰法國讓德國欣喜不已,甚至敢于對歐洲海上最強國英國和陸上最強國蘇聯開戰,幾乎是挑戰全世界,這不是作死又是什麼?

如果說被東西夾攻,德國充其量是個三明治的話,那像二戰那樣東西南北開戰,就變成包餃子了!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二戰的歐洲

對德國來說,影響最深遠的戰争有三場:

第一場,普法戰争,擊敗強大的法國,法皇色當投降,德意志統一,普魯士國王成為德意志皇帝,德國誕生。

第二場,第一次世界大戰,“施裡芬計劃”破産,“德意志第二帝國”崩潰,德國鮮血流盡,被迫投降。

第三場,第二次世界大戰,閃擊軍事強國波蘭成功,閃擊法國成功,不列颠空戰沒有讨到便宜,“巴巴羅薩計劃”閃擊蘇聯破産,最終德國投降。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德軍閃擊法國

綜上所述,德國其實從立國起,就一直處在法、俄兩大國的陰影中,既怕法國複仇,又怕俄國偷襲。日後德國所有的戰争指導方向,都是基于這一地緣政治而做出的。

通過以上的闡述不難看出,同為不世出的戰略大家,俾斯麥的層次顯然比施裡芬略勝一籌,施裡芬是避免雙線同時作戰,而俾斯麥則是避免雙線作戰。一個考慮的是怎麼打,一個考慮的是怎麼不打,完全不是一個層面的考慮。

當然,從本質上講,一個國家的戰略安全和地理位置有關系,但和立國政策也有關系,不然為什麼德國在俾斯麥時代能夠所向披靡,而到了一戰二戰卻一敗塗地呢?如果單從地理位置的角度出發來看,瑞士早該滅亡數十回了。

德意志,真正的戰鬥民族:夾在法俄兩強之間,要麼抗揍,要麼挨揍

瑞士的地理位置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