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一战前德国和法国、俄罗斯的地理位置

德国是个强悍的国家,也是个悲催的国家。这是德国两个自带的属性,从她诞生那天起就阴魂不散地跟着她。

普鲁士踩着“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尸体统一了德意志,从出生起,德国就是世界级强国,在打赢普法战争、俘虏拿破仑三世之后,德国彻底取代了法国欧陆霸主的地位。

当然,被德国一拳干翻的法国也不是吃素的,这个老牌的陆军强国从来没有放弃报仇雪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法争霸从来都是重头戏,而且,不管是一战还是二战,法国都是战胜国,德国败得很惨!

但法国还不算德国的噩梦,因为在德国的东面,有一头远比法国更为可怕的北极熊,无时不刻不想着从德国身上撕下一块肉来——东有俄罗斯,西有法国,这才是德意志最大的悲哀。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上世纪初欧洲的几大强国

对德国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法国和俄罗斯的夹攻,自己再强,也只有一对一的实力,如果法俄结成同盟对付自己,除了被干翻,没有第二个结果。

所以,德国的领导人们要想尽办法避免这种两面夹攻的被动局面,最理想的是拉一个打一个,起码也要先稳住一个,如果法俄都是自己的敌人,那也要避免两线作战,先用闪电战迅速击溃一个,再转身对付另一个。

这几乎就是德意志独立以来唯一的“基本国策”。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普法战争图

当然,地理位置险恶并不代表着一定被围殴,这要看德国的领导人如何处理和周边各国的关系。

事实上,在很长时间里,德国在欧洲的“人际关系”还不错,因此她的“地缘政治格局”也还挺舒适。

拿统一德意志帝国、生俘拿破仑三世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来说,这个性格强悍、说一不二的老头儿在欧洲大陆可不是个跟谁都干架的愣头青,相反,他从来笃信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从不把自己逼上绝路。

俾斯麦深知普法战争把法国打狠了,让法兰西割地赔款还算不了什么,关键是你把人家皇帝把活捉了,这让骄傲的法国人以后还怎么在欧洲混?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俾斯麦

于是,对俾斯麦来说,打法国的政策就是“没有最狠,只有更狠”,必须彻底打服——这一政策对德国来说影响极为深远,历次重要战争中,西征法国从来都是首选。

但对东线来说,俾斯麦非常睿智地选择了和俄罗斯结盟,因为他深知这头北极熊得罪不起。同时,这个看起来凶悍无比实则老谋深算的老家伙一直在给德国拉同盟,世界头号海军强国英国就是俾斯麦的好基友。

统一后的德意志在俾斯麦的领导下,迅速成为世界超一流强国,德国的野心也就越来越膨胀。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施里芬计划

老宰相俾斯麦下台之后,德国的军事战略方向受到老毛奇和施里芬的左右。

老毛奇和施里芬都是那个时代不世出的天才人物,尤其是施里芬,早在一战爆发前多年就为预想到了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被陷入东西两线作战、被法俄夹攻的局面,因此,他早早就写就了“施里芬计划”:发动闪电战,迅速击溃法国,然后转身对付北极熊。

而且,“施里芬计划”中,战略重点放在右翼,临死之后,施里芬都念念不忘他的战略进攻重点:“切勿削弱我的右翼!”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普法战争法军色当投降

当然,计划赶不上变化,等一战爆发的时候,情况已经和施里芬在世的时候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继任的参谋部长小毛奇似乎和施里芬有仇,专门把施里芬重点强调的右翼兵力大规模调走——最后的结果就是“施里芬计划”破产,德国陷入被两面围殴中,最终鲜血流尽之后战败投降。

现在网上有各种言论,有说“施里芬计划”本来就不靠谱的,有谴责小毛奇的,也有盛赞霞飞的……但无论如何,总是事后诸葛亮。

但“施里芬计划”最可贵的,就是看到了德国面临东西夹攻的窘境,希望用闪电战迅速击溃法国,然后再东向进攻俄罗斯——这一思路对二战德军的战略方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德军的行动,基本就是“施里芬计划”的翻版,而且部分取得了成功:一个月就打垮了法国。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霞飞将军

我们非常不欣喜地看到,从俾斯麦时代到施里芬时代,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俾斯麦时代时,老宰相一直是避免同世界几大强国同时开战,除了对法国是往死了打之外,对陆上的俄罗斯和海上的英吉利,都是极力拉拢——这说明俾斯麦非常明智:德国对付一个法国有胜算,但同时对几大强国开战,战略战术再对头,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被胖揍一顿。

而到了施里芬时代,这时的德国经过三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国力蒸蒸日上,以至德国的掌权者们被胜利冲错了头脑,错以为超一流的国力加超一流的军队再加超一流的战略就等于打改所有超一流的国家!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强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所以,我们看到“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避免双线同时作战”,快打法国慢打俄国,而不是“避免双线作战”。也就是说,在施里芬的潜意识里,德国至少具备了一打二的实力,只不过不要同时打就行。

这一战略思想在德国后来在二战中的行动也提供了理论指导方向,甚至走得更远:二战的德国,几乎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平头哥,怼天怼地怼自己,闪电战击溃法国让德国欣喜不已,甚至敢于对欧洲海上最强国英国和陆上最强国苏联开战,几乎是挑战全世界,这不是作死又是什么?

如果说被东西夹攻,德国充其量是个三明治的话,那像二战那样东西南北开战,就变成包饺子了!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二战的欧洲

对德国来说,影响最深远的战争有三场:

第一场,普法战争,击败强大的法国,法皇色当投降,德意志统一,普鲁士国王成为德意志皇帝,德国诞生。

第二场,第一次世界大战,“施里芬计划”破产,“德意志第二帝国”崩溃,德国鲜血流尽,被迫投降。

第三场,第二次世界大战,闪击军事强国波兰成功,闪击法国成功,不列颠空战没有讨到便宜,“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破产,最终德国投降。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德军闪击法国

综上所述,德国其实从立国起,就一直处在法、俄两大国的阴影中,既怕法国复仇,又怕俄国偷袭。日后德国所有的战争指导方向,都是基于这一地缘政治而做出的。

通过以上的阐述不难看出,同为不世出的战略大家,俾斯麦的层次显然比施里芬略胜一筹,施里芬是避免双线同时作战,而俾斯麦则是避免双线作战。一个考虑的是怎么打,一个考虑的是怎么不打,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考虑。

当然,从本质上讲,一个国家的战略安全和地理位置有关系,但和立国政策也有关系,不然为什么德国在俾斯麦时代能够所向披靡,而到了一战二战却一败涂地呢?如果单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出发来看,瑞士早该灭亡数十回了。

德意志,真正的战斗民族:夹在法俄两强之间,要么抗揍,要么挨揍

瑞士的地理位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