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診所?不,它是故事所!

01

修複所,營業中

讀《推開心理診室的門》特别不像讀社科類讀物的感覺,它特别像人間撿故事的感覺。作者用講故事的外殼來包裝他眼裡的心理問題,把心理診室比如為一個高檔的超市,裡面陳列的不是診斷書以及藥物,而是每個心理咨詢者的解決方案。說實話,他的這個描述瞬間都吸引了我,覺得走進去瞧一瞧感受一下,也挺好的。

抱着這樣很随意的心态,讀這本《推開心理診室的門》,才是正确的打開方式。

如果我們每個人,遇到心理問題的時候,在很輕微的時候,就能走進修複所,被早期幹預,打開心理上的結,引導到更好的思維方向,就更容易被治愈。

我有認真思考了一下,對于我周圍的人,大家會不會正視心理上的問題,會不會主動出去尋求幫助,并把心理診室、精神病院一類的位址不那麼敏感,就太好了。但是很顯然,大家都不是這樣的狀态,也不是這樣的認知。偏見和議論無處不在,我們仍然有層層阻礙和精神桎梏。

包括我自己,就算我讀了《推開心理診室的門》,我仍不能完全放下背在心底的包袱,許多的心理問題,仍不能拿出來交談,也不可能去面對心理醫生。在自我調節和自我修複的路上,雖然曲折,我仍然寄希望于多讀書,多冥想,多解壓,慢慢釋放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可是真正的,那些内心深處的黑暗,是多麼難排解啊。

心理診所?不,它是故事所!

02

人際 情感

人和人在認知上,有很大的不同。是以我很了解那個賣保險的妻子與那位退伍老兵間的沖突。他認為老兵退伍十幾年了,從來沒有上班過,簡直太不可思議了,他有病。而且,他還對她冷暴力,拒絕跟她交流。她帶着老兵來看心理醫生,覺得這件事完全跟自己沒有關系,是老兵有心理上的問題。

作者給她講了一個故事,一句特别深刻的話。“你假想一下,你們兩位都是馬拉松選手,隻不過你是全馬,他是半馬。雖然起點相同,但是你卻總有一種錯覺,覺得他是中途停下來了,而事實上他完成了自己的比賽……”。

老兵跑完了半馬賽程,想好好放松一下,躺在自己的終點線,納涼放空。而一路領先的全馬選手,跑完自己的比賽,又回頭來鞭策這個半馬選手,好像挺不公平的。

一番解釋之後,感覺問題好像跟這位強悍的妻子有一定的關系。她自己是做保險業務的,家裡也并不缺錢,她隻希望老兵也應該積極向上,努力奔跑在職業道路上。可是老兵四十多歲退伍,每個月能領到屬于自己的養老金,剛開始的幾年在家照顧幼小的女兒,慢慢習慣了這種慢生活,對于工作的事不怎麼上心了,也很享受自己的現狀。其實沒有什麼不好,他拼過,隻是提前啟動了休息模式。

我為什麼對這個能了解,是因為我身邊有一個這樣的朋友。他從27歲至36歲的十年期間,超負荷的工作,在一份創業中辛苦耕耘,每天從早晨7點忙到晚上10點半,異常辛苦,雖然收入可觀。那時候他所想的,就是忙到四十歲,提前退休,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寫寫作,旅旅遊。可是當他來到四十歲的時候,關了自己的公司,真正想放松下來的時候,他的家裡人開始給他冷眼色,覺得他是一個閑在家裡不工作的人,哪怕就算這樣他仍然是有收入的。

他後來出來工作了,自己的才華和夢想,都抛灑了。

原本不想做個普通人,奈何仍然是個為生活疲于奔命的人。

心理診所?不,它是故事所!

03

長輩問候回答攻略

作者年松,帥氣,有偶像氣質。

其實也挺頑皮。他畫的那張長輩問候類型路徑圖,從課業、感情、家庭、事業等各個方面發出問題,最終都走向“接受教誨”的終端。但是很顯然,在他的心裡面,從來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想要“接受教誨”的意思。在這一點上,他跟我們是一樣一樣的。

心理診所?不,它是故事所!
心理診所?不,它是故事所!

講述發生在心理診室裡的22個心理故事。這裡不僅有問診和治療,更有關懷與連接配接,用困境折射時代變遷下人們生活需求的變化,用連接配接來幫助人們發展更加豐富的人格。

作者希望用生活場景來傳達心理學知識的了解,對精神疾病因了解不再排斥,對心理咨詢因了解而多有接納。

心理診所?不,它是故事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