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心理诊所?不,它是故事所!

01

修复所,营业中

读《推开心理诊室的门》特别不像读社科类读物的感觉,它特别像人间捡故事的感觉。作者用讲故事的外壳来包装他眼里的心理问题,把心理诊室比如为一个高档的超市,里面陈列的不是诊断书以及药物,而是每个心理咨询者的解决方案。说实话,他的这个描述瞬间都吸引了我,觉得走进去瞧一瞧感受一下,也挺好的。

抱着这样很随意的心态,读这本《推开心理诊室的门》,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如果我们每个人,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在很轻微的时候,就能走进修复所,被早期干预,打开心理上的结,引导到更好的思维方向,就更容易被治愈。

我有认真思考了一下,对于我周围的人,大家会不会正视心理上的问题,会不会主动出去寻求帮助,并把心理诊室、精神病院一类的地址不那么敏感,就太好了。但是很显然,大家都不是这样的状态,也不是这样的认知。偏见和议论无处不在,我们仍然有层层阻碍和精神桎梏。

包括我自己,就算我读了《推开心理诊室的门》,我仍不能完全放下背在心底的包袱,许多的心理问题,仍不能拿出来交谈,也不可能去面对心理医生。在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路上,虽然曲折,我仍然寄希望于多读书,多冥想,多解压,慢慢释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可是真正的,那些内心深处的黑暗,是多么难排解啊。

心理诊所?不,它是故事所!

02

人际 情感

人和人在认知上,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很理解那个卖保险的妻子与那位退伍老兵间的矛盾。他认为老兵退伍十几年了,从来没有上班过,简直太不可思议了,他有病。而且,他还对她冷暴力,拒绝跟她交流。她带着老兵来看心理医生,觉得这件事完全跟自己没有关系,是老兵有心理上的问题。

作者给她讲了一个故事,一句特别深刻的话。“你假想一下,你们两位都是马拉松选手,只不过你是全马,他是半马。虽然起点相同,但是你却总有一种错觉,觉得他是中途停下来了,而事实上他完成了自己的比赛……”。

老兵跑完了半马赛程,想好好放松一下,躺在自己的终点线,纳凉放空。而一路领先的全马选手,跑完自己的比赛,又回头来鞭策这个半马选手,好像挺不公平的。

一番解释之后,感觉问题好像跟这位强悍的妻子有一定的关系。她自己是做保险业务的,家里也并不缺钱,她只希望老兵也应该积极向上,努力奔跑在职业道路上。可是老兵四十多岁退伍,每个月能领到属于自己的养老金,刚开始的几年在家照顾幼小的女儿,慢慢习惯了这种慢生活,对于工作的事不怎么上心了,也很享受自己的现状。其实没有什么不好,他拼过,只是提前启动了休息模式。

我为什么对这个能理解,是因为我身边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他从27岁至36岁的十年期间,超负荷的工作,在一份创业中辛苦耕耘,每天从早晨7点忙到晚上10点半,异常辛苦,虽然收入可观。那时候他所想的,就是忙到四十岁,提前退休,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写写作,旅旅游。可是当他来到四十岁的时候,关了自己的公司,真正想放松下来的时候,他的家里人开始给他冷眼色,觉得他是一个闲在家里不工作的人,哪怕就算这样他仍然是有收入的。

他后来出来工作了,自己的才华和梦想,都抛洒了。

原本不想做个普通人,奈何仍然是个为生活疲于奔命的人。

心理诊所?不,它是故事所!

03

长辈问候回答攻略

作者年松,帅气,有偶像气质。

其实也挺顽皮。他画的那张长辈问候类型路径图,从课业、感情、家庭、事业等各个方面发出问题,最终都走向“接受教诲”的终端。但是很显然,在他的心里面,从来也没有一丝一毫的想要“接受教诲”的意思。在这一点上,他跟我们是一样一样的。

心理诊所?不,它是故事所!
心理诊所?不,它是故事所!

讲述发生在心理诊室里的22个心理故事。这里不仅有问诊和治疗,更有关怀与连接,用困境折射时代变迁下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用连接来帮助人们发展更加丰富的人格。

作者希望用生活场景来传达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对精神疾病因理解不再排斥,对心理咨询因理解而多有接纳。

心理诊所?不,它是故事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