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國北伐戰争勞民傷财,幾次勞而無功,是諸葛亮的政策錯了嗎?

三國末期人們最關注的就是諸葛亮北伐這段曆史,對于這段曆史,自陳壽以來,議論紛纭。歸納起來,問題有二:一是諸葛亮北伐的原因問題,即該不該北伐的問題。認為北伐不可能成功的人,對諸葛亮的興師北伐也是否定的,以為徒自勞民傷财而已。二是應變将略,是不是非諸葛亮所長?對這兩個問題的評論,出發點都是諸葛亮北伐無功。按諸葛亮曾上表後主,談到他北伐的原因。說南方定,兵甲足的問題,同時諸葛亮希望能夠匡扶漢室。

蜀國北伐戰争勞民傷财,幾次勞而無功,是諸葛亮的政策錯了嗎?

了解了諸葛亮北伐的原因,也就可以了解諸葛亮北伐的方針了。正因為他看清了敵強我弱的新形勢,北伐是基于坐以待斃的原因才被進行的,是以他對北伐采取了持重的方針,反對冒險。《魏延傳》裡曾經說過要兵出子午谷來繞過去偷襲。很多曆史評論者每以諸葛亮不從魏延之計為恨,以為應變将略非諸葛亮所長。殊不知諸葛亮鑒于蜀魏力量對比,務求持重,制而不許是對的。魏延之計,脫離敵我雙方的實際情況,從之必敗,會消耗掉最後的兵力。

蜀國北伐戰争勞民傷财,幾次勞而無功,是諸葛亮的政策錯了嗎?

諸葛亮在隆中,原定從荊、益兩路出師北伐,現在是一路是不是無成功之望呢?幾乎所有的評論都說不能成功。考慮到伐吳将變成頓兵相持,有利曹魏,荊州諸葛亮是不想去再占了。兩路出師固然好,然而一路出師并非一定不能成功。諸葛亮自己說過漢高祖就是靠益州而發展起來的,是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單從益州出兵,争得天下是可行的。因為劉邦已有例在前。問題在于如何制勝敵人。

蜀國北伐戰争勞民傷财,幾次勞而無功,是諸葛亮的政策錯了嗎?

從諸葛亮的北伐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從實戰的需要出發,努力鑽研軍事科學,做出了許多重大的發明創造,可知他在力謀戰勝對方。這個問題常被治史者所忽視。諸葛亮在軍事科學上的創造發明,也并非未起到過作用。比如木牛車的改進,雖然短期内解決了糧草辎重問題,可是沒有決定性的作用。多個典籍和著作裡,諸葛亮對于北伐都有自信心,他并不認為北伐不能成功。靠着信心和軍事才能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兵力隻有“十萬”的諸葛亮,總是采取攻勢,而擁重兵“三十餘萬”的司馬懿總是采取守勢了。

蜀國北伐戰争勞民傷财,幾次勞而無功,是諸葛亮的政策錯了嗎?

北伐戰争并非不是諸葛亮所長,北伐戰争也并非一定不可行,但是蜀國的兵力本來就薄弱,諸葛亮又沒有一套完美的制敵之法,是以北伐戰争最後以蜀國的失敗而告終。但是一種治實思想,滲透在諸葛亮的政策中,讓我們對他肅然起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