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是個老話題了。不過“子午谷奇謀”有兩個版本:一是由《魏略》記載:魏延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出發,快速襲取長安并堅守二十餘日,等諸葛亮率主力出斜谷前來會合,進而一舉拿下鹹陽以西的關中地區。
二是《三國志·魏延傳》記載:不打長安,魏延率軍搶占潼關、武關兩處天險關隘,将曹魏從中原調來的援軍拒于關外,切斷潼關内外的聯系,由諸葛亮率主力部隊掃清駐紮于關中的曹魏軍主力,進而占領整個關中。

長時間以來,常用于讨論的多是第一個版本《魏略》所載,即以占領長安為終極目标。這個版本裡,魏延認為,鎮守長安的夏侯楙是一個混吃等死的官二代,看到神兵天降,必然掉頭鼠竄,長安城也沒什麼出衆的官員,且關中重地,糧草補給齊備,定能堅持一些時日,待大軍趕到,則大業可定。
很多都說諸葛亮如果采納了魏延的建議,很可能北伐早就成功了,但是如果真按照第一個版本來操作,魏延必敗。
首先,子午谷這條路不是密道,而是一條世人皆知的道路,魏延想通過這條路發動奇襲,很容易被魏軍猜到或者是探知。魏軍可以在任意谷内任意地點設伏,也可以在谷口以逸待勞,嚴陣以待,魏延及所率部隊必定死無全屍。
第二,戰争充滿了不确定性,就算魏延沖出了子午谷,奇襲至長安城下,如果長安守将堅守不出,發動百姓守城,魏延在城下耽誤幾日,照樣是全軍覆沒的下場。或者魏延攻下了長安,諸葛亮的大軍會如期而至嗎?曹魏收到長安失守的消息,定然會拼死阻擊諸葛亮大軍。魏延就成了孤軍深入,能在曹魏圍攻下堅持幾日?
1636年,在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1400多年後,一場著名的戰役見證了子午谷的可怕。明末著名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率5萬大軍實踐了“子午谷奇謀”。1636年高迎祥出漢中,計劃進軍陝西,攻取西安。由于被明末五大名将之一的孫傳庭阻截,高迎祥吃了虧,進不得,退不成,于是他想到了子午谷。
冒着大雨,高迎祥橫下心帶軍走進子午谷小道。沒想到谷中道路實在太難走,足足走了15天,高迎祥大軍才終于到達黑水峪,人困馬乏。不過隻要通過這裡,前方就可直逼西安。但是他更沒想到的是,孫傳庭早已在此地設好埋伏。雙方激戰四天,高迎祥5萬大軍被孫傳庭輕松圍殲。高迎祥被押至北京,淩遲處死,“闖王”的名号也落到了李自成頭上。
可見,《魏略》版本的“子午谷奇謀”是不可行的,那《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版本,又如何呢?先說答案,可行性很高。
計劃全過程:魏延率蜀軍精兵一萬(精兵五千,負糧五千),沿子午谷進發(速度要快),經長安等地但毫不停留,直奔潼關,搶占這處天險并堅守二十餘日,隻待諸葛亮率主力前來彙合。沿途長安等地的曹魏守軍,對這支突然出現的軍隊來不及作出應對,第一反應必是固守城池,等到兩軍彙合之日,則關中全境為蜀所有,北伐大獲成功。
當然,這個計劃也是有前提條件的。一、蜀軍行動要快,要有突然性;二、東吳要配合;三、魏延一萬兵必須速戰速決,快速拿下潼關、武關。
第一個條件不成問題。劉備死後,蜀漢數年休養生息,曹魏對蜀漢多有輕視,以至于在關中防禦準備不足,是以蜀軍一來,立即有三郡宣布投降。史書記載:“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隻要魏延出發時子午谷地區沒有異常情況,如暴雨天災等,做到快速通過,完全可以實作“突然性”的戰術目的。
第二個條件,吳國對于蜀漢伐魏是支援的,諸葛亮對吳國的外交工作也很上心,在後面的數次北伐中,吳國諸葛瑾、陸遜也給予了多次配合,是以這個條件也不難做到。
第三個條件是比較有難度的。魏延隻有一萬兵,經過長途奔襲,還要快速拿下兩處天險關隘,并且實作堅守目的,可見其難度。但是魏延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宿将,他可不是愣頭青,對于此戰的困難程度應該是十厘清楚并且有把握的,不然也不會提出這個計劃。是以這個條件有難度,但是魏延自信能做到。
此外,兩個版本中諸葛亮的态度也能說明一些問題。諸葛亮對版本一的态度是“以為此縣危;故不用延計”,明确給出了不用此計的理由;而版本二中,諸葛亮卻是“制而不許”,沒有給出不用的理由,恰好說明這一版本的子午谷奇謀并未被全盤否定,雖然成功的幾率不小,但是風險同樣高。
魏延這種低出身、白手起家的人,有一種賭徒精神,更能承擔高風險而顧忌很少。但諸葛亮苦心經營蜀漢上下,嘔心瀝血,兢兢業業,唯恐有一點閃失。他必須把風險控制在他能接受、處理的範圍之内,不得不考慮奇襲萬一失敗所帶來的種種影響,若有閃失,諸葛亮不能接受,他甯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因為蜀國太難了,他太難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