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說“友諒亡,天下不難定也”,意思是說隻要消滅了陳友諒,那麼一統天下将易如反掌。陳友諒建立的陳漢政權與朱元璋的西吳政權、張士誠的東吳政權并稱為元末江南三大割據政權,其中陳漢政權以占地最廣,兵員最多而著稱。

鄱陽湖水戰,陳友諒戰死
陳友諒占據長江上遊的湖北、江西,地處長江下遊的應天(今南京)是其必争之地。不幸的是,朱元璋正是以應天為根據地,占據着附近的五府三十餘縣。是以陳友諒把朱元璋視為頭号敵人,必欲除之而後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傾巢而出,集結60萬大軍向應天發動攻擊,朱元璋被迫應戰,組織20餘萬人馬,在江西鄱陽湖展開了一場激烈交戰,史稱鄱陽湖水戰。
朱元璋利用小船發動火攻,重創鐵索連陣的陳友諒軍,被困在湖中長達一個多月,軍糧耗盡,隻能選擇突圍。在突圍過程中,陳友諒突中流矢,貫穿頭顱,當場斃命,軍心頓時大亂,朱元璋大軍趁機狠狠剿殺,還順帶俘虜了陳友諒的長子陳善兒。太尉張定邊帶着次子陳理和陳友諒的屍體倉皇逃回武昌。
再度親征,陳理請降
陳理回到武昌,繼承帝位,改元德壽,做起了陳漢皇帝。朱元璋一心要先收拾掉陳漢政權,于至正二十四年二月(1364年)再度親征,兵鋒直指武昌。年僅14歲的陳理驚惶失措,急召各地将領勤王,猛将張必先從嶽州發兵救援,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在洪山擊敗并擒獲,陳理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就此消失。
朱元璋派陳友諒舊臣羅複仁入城前去勸降,無計可施的陳理隻好到轅門獻表投降。朱元璋見到年幼的陳理跪地請降,親手扶他起來并說:“我不會怪罪你的!”府庫内的财物任由他挑揀,回到南京後,封陳理為歸德侯。
太祖見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庫财物恣理取,旋應天,授爵歸德侯。——《明史·列傳》
不僅陳理被授予侯爵,陳友諒的父親陳普才受封承恩侯,大哥陳友富受封歸仁伯,二哥陳友直受封懷恩伯,追贈四弟陳友仁為康山王。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待陳友諒的家人和後代可謂不薄。
口出怨言,遷居高麗
陳理住在南京時經常口出怨言,被人告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說:“這是小孩受人蠱惑而說出的話,為了讓他牢記朕的恩德,應該遠離京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歸德侯陳理和歸義侯明升(大夏政權明玉珍的兒子)一起遷居高麗,并賞賜給高麗王羅绮,讓其善待他們。同時,朱元璋令承恩侯陳普才遷居滁陽(今滁州)。
陳理和明升到達高麗後受到高麗王的接見,被封為陳王。雖為王爵,但生活上卻過得非常艱苦。高麗恭愍王和後來的北韓國王李芳遠曾先後賞賜給他一些田地,一名婢女和米、酒、布等生活物品。永樂六年(1408年),陳理病逝,享年58歲,育有一子陳明善,并在北韓開枝散葉。現在的陳姓是南韓大姓,其中有很多是陳友諒的後代,每年都有很多南韓陳姓宗親特地趕到陳友諒的陵墓前祭拜,以求認祖歸宗。
乙醜,陳理、明升等男婦共二十七人入京,理升詣阙。王出禦報平廳,理升拜于階上,王坐受之。禮訖坐于使臣之下,升年十八,理年二十二。——《高麗史·世家》
總而言之,朱元璋對待陳友諒的後人雖說不上優厚,但也沒有刻意加害。遷居别處是有意讓他們自生自滅,這對于一向嫉惡如仇的朱元璋來說算得上是寬大為懷了。畢竟,諸多開國功臣都死在朱元璋屠刀之下,陳友諒的後人應該為此而感到慶幸。至于陳友諒的長子陳善兒,被俘後再無記載和蹤迹可尋,極有可能是被朱元璋一刀咔嚓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