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火器與晚清政府的自救之路

火藥貴為古代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對火藥的運用不僅較早,也在曆史上長期處于領先地位,也曾發展出衆多性能優秀的槍炮,極大地改變了古代戰争的戰局。

入清以後,在康熙朝及以前,槍炮制造技術受益于皇帝的支援和清王朝立足未穩的的現實,得以進一步發展。但随着皇帝興趣減退,天下平定、刀槍入庫等原因也停滞下來。随着時間的推移,槍炮形制與戰術均遠遠落後于歐洲,仍然停留在火繩槍時代,軍事理論也主要建立在冷兵器基礎上,缺乏裝備和熟練使用槍炮的部隊,嚴重影響了陸軍戰鬥力。到了鴉片戰争時期,雖然事實上清軍确實使用了一些槍炮,但射程和威力完全不能與裝備擊發式前裝槍和新式火炮的英軍抗衡。鴉片戰争使得部分中國人開始覺醒,了解到中國與外國的巨大差異,由此開始了對新式槍炮的研究和制造。

火器與晚清政府的自救之路

擡槍:清代的火器之一

早期的新式槍炮研究與制造由少數開明地方官員和民間有識之士發起。前者有實際作戰經驗,希望通過新式武器抵禦外侮;後者由于無法領兵作戰,往往側重于翻譯外文書籍和理論研究,希望更多的人''開眼看世界''。兩者都對早期槍炮制造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這樣由少數開明人士主導的發展存在着''人走茶涼''的問題,一人離任或逝世後,其成果往往就被擱置;并且,在''民智未開''的大環境下影響力終究有限;他們也無力添置機器,進行大規模的生産制造。

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前期傳統軍隊屢戰屢敗的現狀,和裝備新式槍械的洋槍隊相較之下取得的一定戰果,也給清王朝很大的觸動,使得清王朝逐漸認為''洋槍洋炮''可以解決自己的''内憂外患''維系自身的統治。到了洋務運動時期,新式槍炮制造作為陸軍改革的要點已迫在眉睫,再加上實權人物奕 、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聯合發起洋務運動,開辦兵工廠、批量生産槍炮成為了可能。

在洋務運動的積極推動下,各地的兵工廠和槍炮制造也迅速發展起來。1861年,左宗棠成立安慶内軍械所,最初試制蒸汽機成功,後來生産槍炮、火藥、輪船等;1865年李鴻章成立江南制造總局,由留洋學者容闳定制機器,初期僅有中外工匠60餘人,後來則逐漸擴建,成為中國近代早期軍工生産的一大中心,每年可造小口徑連發槍1500支。19世紀90年代的漢陽槍炮廠,則是清末槍炮生産的又一中心。天津機器局、金陵機器局等近代著名軍事工業也發展起來。自洋務運動開始至清王朝統治瓦解,全國具有一定規模的兵工廠共有35家之多。這些兵工廠的設立,初步建立起完整的槍炮制造産業,使得新式槍炮可以大規模列裝部隊。據統計,同時期共制造步槍27.3萬支,馬槍1.7萬支,機槍200餘挺,火炮近4000門,基本上滿足了建立一支新式陸軍的需要。

火器與晚清政府的自救之路

江南制造總局

在槍炮的生産技術方面,則基本上迎合了當時洋務派在武器制造上迅速與國際接軌的思想,大量引進國際先進槍炮制造技術,并注重本國工匠和技術人才的培養。在這一理念的推動下,一批能工巧匠逐漸湧現出來,此時期著名的國産步槍漢陽造88式即根據毛瑟88式步槍加以創新而成,至1948年仍有生産。

火器與晚清政府的自救之路

漢陽造88式步槍

在槍械上,由原本的鳥槍、擡槍改為生産單發、連發的後裝擊針槍,至1897年已經可以仿制代表國際一流水準的德國1887年毛瑟步槍。

火炮由于可以在武裝陸軍的同時滿足戰艦和海防的需要,則更受到洋務派成員關注。1874年,江南制造總局炮廠開始仿制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阿姆斯特朗前裝線膛炮,後來各兵工廠開始仿制更先進的克虜伯後裝線膛炮;這些生産出的大型炮主要被用于修築沿岸炮台。

但是在封建制度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槍炮生産工業,在紙面數字的光鮮亮麗下,也暗含着諸多弊端。首先,清王朝雖然大規模推動了槍炮生産,但卻始終沒有建立制式裝備體系,更不關心槍炮的批量列裝部隊和更新換代。各兵工廠往往分别選擇仿制英、法、普、美不同國家的槍炮,導緻武器繁雜,彈藥各異,後勤和指揮工作都無法統一。其次,當時深刻的民族危機,尤其是外國的侵略導緻清政府不得不将大量資金用于海防和訂制戰艦;削弱了編練陸軍的預算,降低了陸軍實力。另外,洋務派隻重武器裝備,認為有了槍炮就足以戰勝,并不關心建立與近代軍隊相稱的戰術體系,這一狀況直到清末毅軍、北洋新軍等全盤采用西式軍隊訓練制度的軍隊出現才有所改觀。最後,洋務運動時期的軍事工業相比稍後産生的民用工業,本身受封建體制影響更深,很多體制是對古代官營手工業的照搬,勞工積極性不高,效率低下,生産出來的槍炮也出現了品質不足的問題。

盡管有着如上種種缺點,洋務運動時期的槍炮制造還是實作了從無到有的起步。兵工廠促進了槍炮大規模生産,''長槍大刀''式的冷兵器部隊逐漸被淘汰,中國軍隊在武器上邁上了近代化程序。雖然清政府時期由于種種原因,槍炮的運用并未使軍隊達到應有的戰鬥力,也沒能挽救清朝的統治,但在後來的民國時期,槍炮制造業的産業基礎和人才開花結果,刺激了國内生産,也保證了中國軍隊槍炮方面的一定裝備水準,為取得反侵略戰争勝利做好了準備。可以說,中國的槍炮制造業既是中國人民不斷抗争的展現,也是近代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