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中,馬奇諾防線并沒有擋住德國,為何當初修建?

法國之是以花費巨資修建馬奇諾防線,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法國在一戰時期嘗到了陣地戰的甜頭。

在普法戰争爆發前,法國一直都是歐洲大陸上的霸主,當時的法國人具有很強的貴族思想,在作戰的時候十分崇尚進攻精神,以戰死沙場為最高榮譽。

但是在普法戰争中驕傲的法國人卻意外敗給了剛剛崛起的普魯士,普法戰争結束之後,普魯士統一了德國,德國在人口上接近法國的兩倍,軍事實力十分的強大,成為了法國在歐洲地區的強大競争對手。

在普法戰争結束後,法國在德法邊境上修建了幾座要塞,用來防禦德國的進攻,這些要塞也成為了馬其諾防線的前身。

二戰中,馬奇諾防線并沒有擋住德國,為何當初修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國的貴族階級仍然十分崇尚進攻,他們想要在正面戰場擊敗德國,洗血普法戰争的恥辱。然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各種進攻性武器的發展還處于初步階段,防禦的一方要比進攻的一方在戰場上更加占據優勢。

在損失了大量軍隊後,法國軍隊逐漸改變了政策,開始了以陣地戰為主的防禦型作戰。由于一戰時期防禦的一方更占優勢,法國軍隊在轉攻為守後獲得了非常多的好處,将戰局逐漸扭轉過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國作為戰勝國之一,在巴黎和會上狠狠地削弱了德國一番。

德國被迫割讓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大大受損,巴黎和會之後德國對法國懷恨在心,一直想要找機會報複法國。

二戰中,馬奇諾防線并沒有擋住德國,為何當初修建?

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德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逐漸恢複,法國擔心遭到德國的報複,加緊了戰争的準備。

馬奇諾防線在構造之前,法國軍事高層其實是保留了兩種不同的意見:

主戰派:福煦元帥

防守派:貝當元帥

他們兩個人均為法國高層軍事統帥,在對于戰後的防禦上卻産生了不同的意見。但是最終法國還是采用了防守派的意見,因為第一次大戰結束之後,戰争對于法國的波及并不亞于德國,一旦再次主動興兵交戰,将再次會讓法國陷于被動的局面,整個國家也許會因為戰事而崩盤。

1929年在法國陸軍部長馬奇諾的建議下,法國确定了修建馬其諾防線的計劃。

法國之是以修建馬奇諾防線,主要是因為法國沒有意識到武器更新換代對戰争的影響,守舊的法國人仍然認為未來戰争還是會以陣地戰為主,防守的一方總是要比進攻的一方更占據優勢。

從1930年一直到1940年,法國共用了10年時間修建了馬其諾防線,耗費的資金多達50億法郎,這些資金足夠法國組建一支強大的裝甲部隊。

二戰中,馬奇諾防線并沒有擋住德國,為何當初修建?

法國最初的設想是通過馬奇諾防線将德軍的進攻方向轉移到比利時境内,因為比利時恰恰位于德法兩國的交界處,它可以說是最為完美的戰略緩沖區。

有了比利時這塊天然緩沖區,就能夠為法國拖延幾周的時間進行戰争準備,同時通過德國進攻比利時來拉攏英國參戰。假如德國沒有組建裝甲部隊,法國和德國仍然打陣地戰,那麼馬奇諾防線肯定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戰中,馬奇諾防線并沒有擋住德國,為何當初修建?

然而德國已經擁有了強大的裝甲戰鬥群,戰争的形式已經不再是陣地戰。當德國的裝甲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出現在馬奇諾防線後方的時候,馬奇諾防線就已經成為了一個擺設。當然馬奇諾防線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在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軍隊為了突破馬其諾防線,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和争論,最終才确定了曼施坦因計劃。

曼斯坦因計劃是德國利用三個集團軍群前去圍攻法國:

A集團軍群為德軍的主力進攻阿登山區戰鬥群

B集團軍群為德軍的側翼掩護戰鬥群

C集團軍群為德軍的佯攻馬奇諾防線戰鬥群

自信的法國人在此之前因為在比利時境内截獲了德軍的“黃色方案”計劃,而黃色方案計劃依舊是一戰中的正常思維,利用大型坦克群進攻比利時,以比利時為突破口,突襲到法國境内。

二戰中,馬奇諾防線并沒有擋住德國,為何當初修建?

這套方案的洩露引起了希特勒極大的憤怒,但是幸運的是曼斯坦因提出了新的作戰方案,主力坦克群從阿登山區突襲,這套新的作戰方案締造了德軍重創法國的戰争神話。

阿登地區為法國法國境内的一大片山林集中地,坦克軍群極難容易穿過。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法國部署在這裡的兵力最為薄弱,可這裡幾乎成為了一個極佳的突破點。

假如德國軍隊沒有從阿登山脈突襲到法國境内,那麼德軍想要突破馬奇諾防線必然會受到極大的損失。

更何況馬奇諾防線并非不堪一擊,在德國進攻的時候,隻是A集團軍突破了阿登山區,繞過了馬奇諾防線,并沒有真正的打破馬奇諾防線。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