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裡訪古運》連載(五十):走進杭州(四)

央廣網北京12月24日消息 《千裡訪古運》是一本紀實類的文化著作。作者對大運河沿途的考察調研,對人情風土的描寫,再現了大運河的風貌。

作者撰寫該書源于她初見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該長卷對老北京曆史文化的記載之詳細,工程之浩大,深深感動了她。之後,她參與《古運回望圖》的創作。值得一提的是,這兩部長卷是在費孝通、胡潔青(老舍先生夫人)、柴澤民等專家指導和支援下,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組織制作完成。

如果說《古運回望圖》是用國畫描繪古運河全貌,那《千裡訪古運》則是用筆來描述大運河的滄桑曆史。此處對《千裡訪古運》進行連載,以飨讀者。本期繼續跟随作者走進杭州。

《千裡訪古運》連載(五十):走進杭州(四)

(《古運回望圖》杭州段運河,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明朝時期,運河區域的商業性農業發展,為手工業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而當時手工業的優勢也主要展現在棉、絲紡織業部門。

棉花在元代以前不是用來紡線織布,而隻是用作棉絮。元朝初年,松江烏泥泾人黃道婆從海南回到家鄉,才傳入了棉紡織技術。随之,棉紡織生産便在黃道婆的老家松江地區發展起來。随着棉織品的社會需求增加,棉紡織技術也有了進一步提高。比如,元代末年,用以剝離棉籽的攪車碾軸是木制的,彈花彈弓也是用手撥動。到了明朝初年時,彈花撥弦已用彈椎,椎用堅密沉重的檀木制作而成,兩頭輪番敲擊弓弦,“倒看星象轉,亂卷雪花浮”,工具的改進,使得熟花效率大大提高。與此同時,攪車的碾軸也改為鐵制的,且由原來的2人操作變為1人操作,功效提高了3倍!棉紡車不但有手動的,還出現了腳踏車,進而紡線功效也大大提高。

棉紡織工具和技術的提高,大大促進了棉紡織生産的發展,出現了像嘉定縣、常熟府等一些棉布盛産地。一般來說,棉織業的經營方式是:農民們先從市場上買回棉花,然後加工成布匹,再出售。這種來料加工性質的家庭紡織生産,自用的性質已很小,商品化的程度則更高。他們也不再是傳統自産自用的家庭手工業,而是生産便是為了售賣,把布品當作商品,純粹為了經濟收益。也就是說,他們不論是思想觀念,還是對所加工産品的處理,都是與市場緊密相連的商品生産了。發達的棉紡織商品生産,也促使江南一些地區成為以棉業經濟為特色的市鎮群體。如嘉定縣的羅店、安亭等市鎮,大都是“商賈辏聚,貿易花布”的商賈巨鎮。

《千裡訪古運》連載(五十):走進杭州(四)

(專家學者參觀《古運回望圖》,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和運河南部的江南相比運河北部的直隸和山東地區,棉紡織業相對要落後。以運河地區為例,明中朝前,雖然當地種棉特别多,但棉紡織生産遠不如植棉生産發展快。因為“雖多棉,卻鮮為布”,“男女有未嘗識機杼者,故盡以資四遠販易”,他們主要依賴從外地輸入棉布。明中期後,當地“婦女緝布,夜紡車之聲比屋相聞”。棉紡織生産開始由“自用性”生産向“商品性”生産轉化。到了明代後期,随着直魯地區棉紡織業的興起發展,昔日棉花“泛舟而鬻諸南,布則泛舟而鬻諸北”的現象,漸漸演變為“今年内北方自出花布”,而南方織作則“幾棄于地矣”的狀況,進而改變了運河地區的棉紡織業布局。

雖然江南的棉紡織業漸被北方取代了優勢,但絲織業卻就此興旺起來,且成為明代運河地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在北京、蘇州、杭州、紹興、嘉興、湖州及山東的兖州等地區,除了設有官辦織染局等絲織機構外,大量的則是民間絲織業。杭州的織錦也自古聞名,所謂織錦,是采用提花織法,把多種色彩鮮豔的緯線和經線交織在一起。根據織錦所織的圖案内容,可分為人物織錦、風景織錦、花鳥織錦等,錦緞看起來生動靈秀,色澤和諧而豐富。

明代的官府絲織業内部分工很細,規模也較大。但生産的産品主要用于皇室,絲織工匠的勞動屬于徭役性質,即義務勞動,屬于典型的自然經濟。明代日漸衰落,而民間的絲織業則日趨興盛,并代表了明代絲織業發展的主體。

《千裡訪古運》連載(五十):走進杭州(四)

(《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檔,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絲織業的工序非常繁瑣,從缫絲算起,要經過絡絲、牽經、治緯、開織等多項程式。《農政全書》中說,缫絲時,“以一鍋專煮湯,供絲頭,釜二具,串盆二具,缫車二乘,五人共作一鍋二釜……二人直釜,專打絲頭,二人直盆主缫,即五人一竈可缫繭三十。勝于二人一車一竈缫絲十也,是五人當六人之功,一竈當三缫之薪”。也就是說,随着缫絲技術的改進,節省了人力,節約了能源,提高了勞動效率。牽經工序所用的工具,包括溜眼、掌扇、經耙、經牙等裝置,其完善程度遠遠超過了以前的任何一個朝代。治緯的工具主要是紡車,這時的紡車已運用了軸柄和輪軸的機械原理,構造簡單,操作友善。紡車的錠套上有竹管。搖車轉鍵,蠶絲便可層層纏在竹管上。

開織是絲織生産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明朝時所用的織機有兩種,一是織平面紋的“腰機”;一是織花紋的花機。腰機也稱作小機,構造簡單,操作友善。用腳蹬踏闆,用手投織梭,一般用于織絹、輕素等絲紗品。織絲的時候,織匠一般坐在一塊熟皮的坐氈上,工作時,主要用腰際以上力氣,是以叫腰機。腰機織者需要手腳并用,分别完成移綜、開交、投梭、打緯等四項織造運動,以及卷布、放經的操作。花機的裝置則複雜,長達一丈六尺,構造包括樓門、的杠、疊助、老鴉翅、鐵鈴、花樓、沖腳、沖盤、眠木牛等十餘種部件。工作的時候,至少需兩人協助,一人司織,一人坐在花樓架木上,負責提花。織者要能夠熟練地先後完成開交、投梭、打緯、移綜、卷布、放經等六項動作;提花者則要提拉經縷,與織者的動作默契配合才成,否則就會不時出現斷經線或緯線,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而且織出的布要麼多接頭,要麼密度不均勻。

《千裡訪古運》連載(五十):走進杭州(四)

明代時,江南的蘇州、杭州、嘉興及湖州,也就通常說的杭嘉湖平原,是絲織業最為發達的地區。蘇州的機房主要集中在城東,杭州的機戶主要集中在西城,除蘇、杭等城市存在大量的“城機”外,更多的則散布在蘇杭嘉湖農村的“鄉機”。絲織業不斷向農村擴散,形成了一批專業化絲織的市鎮。如蘇州的吳江縣,尤其是盛澤鎮,“居民稠密,俱以蠶桑為業,男女勤謹,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被譽為“絲綢之鄉”。

随着運河邊大批絲織業市鎮的興起,明代蘇杭嘉湖地區的絲織業被推向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正如明代張瀚所說:總覽市利,大都東南之利,莫大于羅、绮、絹、纾,而三吳為最。是以,本地區迅速成為全國絲織業的中心。

在明代,除了棉、絲織業外,運河地區的出版、印刷、印染、剌繡、金銀錫箔、鐵木漆作、磚瓦窯等行業,也都是具有一定規模優勢的手工業生産部門。(完)

《古運回望圖》編者介紹

《千裡訪古運》連載(五十):走進杭州(四)

(企業供圖,央廣網發)

郵驿文化·主題郵票展覽館創始人谷建華,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政協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委員,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中國網運河頻道原主編。

《千裡訪古運》作者介紹:

馬王,名字源于父母姓氏,自幼生長于老北京皇城根下的女作家,吸取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精粹,學養深厚,氣韻獨特。她的小說,刻意求新,細膩深摯,優雅醇美,語言明麗而含蓄,流暢而有餘韻,頗具特色,擅長紀實類題材。

《千裡訪古運》連載(五十):走進杭州(四)

《古運回望圖》簡介

該圖以大運河鼎盛時期的明代中興時期為曆史背景,以反映大運河上下督運盛況為主線,以精心刻畫沿線著名人文景觀、民風民俗為描寫對象。全卷長210米,寬0.83米,以中國畫兼工帶寫的方法創作,淺绛小青綠,從北京皇城、通州八裡橋、燃燈塔及張家灣碼頭開始,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至餘杭結束。全卷以大量翔實的曆史資料為依據,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市井、民風、民俗、建築、商業、貿易、環境、風景名勝等多側面描繪六百年前祖國大動脈的繁榮景象和明代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百業興旺、萬國來朝的盛況。以生動的曆史故事、民間傳說為題材,着力刻畫當時南北漕運的全過程,構築典型場景及人間百态,突出當時的船文化、制造業、工商業、服飾特色及南北貿易,描繪運河兩岸的壯麗風光。整個畫面設25個段落,共涉及風景名勝100餘處,南北貫通,起伏跌宕,風情各異,美景連珠。各類船隻千餘艘,官、宦、士、農、工、商、纖夫、船夫、搬運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各類人物數萬人。長卷情景交融、天人合一、自然成趣、藝術精湛,堪稱一件“一條運河貫穿南北,半壁河山盡收畫卷”的長篇巨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