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
今天跟大家聊一聊:華為海思終不負衆望,實作晶片的三大突破,終究是破防了!

即便是面臨難以解決的困境,華為始終都沒有放棄海思半導體,麒麟晶片的誕生造就了華為手機業務的輝煌,其所展現出來的競争力,絲毫不亞于高通的骁龍晶片,這也成為了華為高科技業務的重要一環。
目前華為海思不僅在做手機處理器,還自研了PC、基站等等物聯網裝置處理器,同時還參與了ISP晶片以及晶片架構的研發,在軟體業務上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的鴻蒙系統總使用者量接近2億,并且已經在籌備走向歐洲市場,而旗下的歐拉系統也已經捐贈出去,尋求社會的幫助快速打造完整的生态産業鍊。
面對困境的處理方式
在台積電無法代工華為的自研晶片之後,華為也親自承認陷入了不小的困境當中,在麒麟晶片暫時停産的大背景下,華為非常沒有放棄繼續投資海思,反而快速響應團隊進入螢幕驅動晶片的研發,同時也宣布全面開始布局半導體産業鍊。
而在接下去的一年時間裡,華為通過旗下的哈勃投資,投資了不少的國内的半導體企業,其中就涵蓋了類似EDA軟體、光源技術、晶片制程工藝等等技術,同時還不斷加大對于海思半導體的投資,集結資源助力其在全球範圍内尋找晶片類的博士,大量招聘應屆畢業生,為海思注入新鮮的“血液”,多次表态:“不會出現裁員的情況,隻要華為還在一天,對于海思的投資就不會斷!”
華為對于研發經費的投入向來“大方”,每年超過千億級别的經費投入,在國内根本找不到第二家,而在這樣的關鍵時刻,任正非宣布再度加碼,之後将會把20%的營收作為研發資金,助力旗下的各部門全力攻克晶片領域的核心技術,也正是擁有了這樣的信念,才造就了如今強大的華為。
海思實作晶片的三大突破
華為海思總算沒有辜負我們的期望,目前已經出現了新的轉機了,雖然華為在總營收上有所下滑,但是利潤率卻創造了新高,目前除了手機業務和5G通訊業務之外,汽車業務、5GToB業務以及鴻蒙、歐拉作業系統等等,也成為了華為全新的倚仗。
顯然此前任正非所說的“活下去”的目标已經實作了,相關限制并沒有拖垮華為前進的步伐,反而拓寬了華為的發展方向,華為也已經有了破防的征兆,目前華為也迎來了晶片領域的三大突破。
其一就是全新的晶片已經研發成功,根據最新的消息,目前華為的自研晶片的範圍已經逐漸擴張了,除了此前突破的螢幕驅動、汽車晶片之外,在射頻晶片以及PC晶片上也已經取得重大突破,而此前美企放開了對于華為汽車産品的出貨,可見華為已經擁有了汽車晶片的自研能力,就差在代工制造上了。
華為之前釋出的多款旗艦機,即便是搭載了5G的晶片,也還是不能實作5G功能,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了射頻晶片,而華為已經在該項技術上實作了重大突破,距離實作商用的時間也不會很久,華為的PC端晶片盤古M900,預計将會于2022年正式推向市場,采用14nm的工藝搭載,主要面對的是企業使用者。
其二就是華為實作了5nm晶片的封裝,在前一段時間華為正式釋出了麒麟9006C晶片,其所有的參數和此前的麒麟9000晶片基本一緻,也就意味着這是屬于同一批次的産品,同樣都是出自台積電之手,但等了足足一年的時間才正式釋出,其中肯定是存在一定的原因的。
在此前就曾傳出過消息,華為接受了台積電的大量半成品晶片,而這個半成品很有可能指代的就是,還未經過封裝測試的晶片,但由于此前華為并不具備5nm晶片的封裝測試工藝,而随着這款晶片的正式商用,可以很好地證明一點,華為已經擁有了5nm晶片封裝測試的能力,這項技術或來自自身,又或者來自合作廠商。
其三就是餘承東所說的2023年華為王者歸來,這是一句極其隐晦的話,但我們依然能夠解讀到很多的資訊,華為目前各項業務逐漸走向正軌,除了手機業務之外的産業,對于晶片性能的要求并不高,而餘承東所指代的,很有可能是指華為将會在2023年解決晶片問題,甚至有可能是自研自産晶片。
目前小米、OV等等手機廠商,都相繼開始自研晶片了,特别在ISP晶片上,已經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顯然華為手機如果不能恢複充足供貨,那麼後續的優勢将會越來越小,外加上聯發科不斷地成長,面對高通和聯發科的雙重壓力,海思也将面臨更大的挑戰,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