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至秦滅六國,為何一統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自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天子遷都洛邑,東周開始。然而周王室已經沒有實力來鎮壓各路諸侯,

“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周天子明面上還是天下共主,但諸侯紛起,互相伐戰吞并。先有春秋五霸,後出戰國七雄,及至秦始皇滅六國,建立大秦,可以說統一的思路越來越清晰,這是為什麼呢?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至秦滅六國,為何一統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一、周天子不複從前,諸侯欲取而代之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

為了保障周朝的統治,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任人唯親,初時親族同心,尊周天子為共主,武王去世後,繼位的周成王幼小,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六年,等到成王長大後,還政于成王,沒有貪戀王位,有了這個先人表率,西周曆代天子也是賢明的居多,其餘諸侯又大部分是天子同宗,是以叛亂少而周朝穩定。

昭穆時期,周朝東征西伐,王朝疆土不斷擴大,有力地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但用兵太多,周朝開始由盛轉衰,西北戎狄漸興,此後幾代連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等到周幽王,朝政腐敗,伐戰失敗,天災頻仍,為博美人褒姒一笑,燃烽火而戲諸侯,沒想到第三次犬戎真的來犯,幽王被殺,西周滅亡。周平王雖然遷都,但之前那個呼風喚雨、國力強盛的周朝已經不複存在,被犬戎滅國而使周王室名譽掃地,少了限制,各路諸侯紛紛開啟争霸的“副本”,小國不再觐見,暗謀自強,大國躍躍欲試,妄圖取周而自代之。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至秦滅六國,為何一統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二、從稱霸、稱王到稱帝,統一已成必然

西周滅亡,周天子威嚴盡失,周平王連遷都要靠别的軍隊來護送,就算建立東周也無力再管諸侯國,雖然諸侯們有異心,但誰敢表露?估計話一說出口就被百國滅了,于是小國蓄積實力,隻為自保,大國雖強,也有取代周朝之心,可暫時沒有一國能打赢天下所有國,正在各國厲兵秣馬之際,管仲幫齊桓公想到一個法子:“尊王攘夷”,團結其他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建立威信,又舉行諸侯會盟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此後強國君王紛紛效仿,名為諸侯之長,代表諸侯朝見天子,實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地位早已勝過天子。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晉,周天子礙于武力不足,順水推舟,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戰國七雄的局面确定。七雄之中,任意一國都強于周,加之西周分封的諸侯國都被競相吞并,于是進入一個競先稱王的時代,經過重新洗牌的戰國時期,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一點作用,統一的任務交到七雄手上,更換新的天子已經成為必然。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至秦滅六國,為何一統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三、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天下百姓苦戰久矣

農業乃興國之本,秦孝公用商鞅變法,鼓勵耕戰,秦人“虎狼”之名得以聞名山東六國。何為耕戰?就是平民百姓隻做兩件事——耕田與作戰,甚至為了保障秦人不參與經商這類當時看上去是“投機倒把”的行為,商鞅大力打擊商業、手工業,實行重農抑商,商人雖有錢萬金,然而地位地下,連農夫都不如。為什麼秦國能撐得起這麼多次戰争,能夠滅了一國又一國,不僅是因為軍功爵制激發士氣,還在于糧食供應得上。

春秋戰國時期,随着農業工具得到改良,生産力也大大提升,各國經濟也随之提升,一個特别的制度:郡縣制出現,農業生産、政治制度跟上去了,然而面對日益擴大的兼并戰争,各國不得不征收大量糧食,最嚴重時還強行收走農民的口糧,導緻百姓每天吃飯隻有上頓沒有下頓,甚至隻得易子而食,戰争之久,民不聊生,天下苦戰久矣,和平統一的呼聲越來越盛。

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至秦滅六國,為何一統的思路越來越清晰?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内,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國能統一是曆史的必然,其實不隻秦國,戰國早期的魏國、臨海大國的齊國、合縱縱長的楚國都有機會統一天下,然而這些國家的國君目光都太短淺了,明君隻有一代,從春秋到戰國,統一思想逐漸興起到确定,秦國雖為後起之秀,卻能夠一統天下,在于國家變法的徹底,幾任國君能夠洞悉百姓之苦,承上啟下,貫徹統一思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