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以中國”為什麼會選用小克鼎和追簋來表現宗法理念

鼎和簋,最早是古代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

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并逐漸形成了随葬品“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的嚴格等級制度,是繼承人對祖先尊卑秩序的效忠儀式。這些深埋地下的鼎和簋,被視為傳國或傳家重器、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促成了大陸青銅藝術的光輝燦爛。

“何以中國”為什麼會選用小克鼎和追簋來表現宗法理念

“何以中國”先用鼎和簋來表現宗法理念,當然是最合适不過的。在衆多名貴的青銅鼎和青銅鼎中為什麼會選用小克鼎和追簋呢?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談到中國青銅鼎,大家肯定會想到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司母戊鼎”或叫“後母戊鼎”;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字數最多的毛公鼎;或是前段時間國家博物館舉辦“禮和萬方——商周青銅鼎特展”中的子龍鼎、大盂鼎、大克鼎等。但它們都太大了,擺進文華殿不太友善。

小克鼎是與大克鼎一起出土的。清光緒十六年 (1890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任村出土了一批青銅器,包括大克鼎1件,現藏上海博物館,小克鼎7件,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館(1件)、故宮博物院(1件)、南京大學曆史系(1件)、天津藝術博物館(1件)和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1件)、藤井有鄰館(1件)、書道博物館(1件)。

“何以中國”為什麼會選用小克鼎和追簋來表現宗法理念

小克鼎口部微斂,方唇寬沿,立耳,腹略鼓,腹壁厚實,蹄足,形制厚重;頸部飾有三組變形獸面紋,間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飾寬大的環帶紋,立耳兩側飾有相對的龍紋,三足上部是凸出的獸首。整體氣魄雄渾,威嚴沉重,紋飾疏朗暢達,不以細緻見工。

小克鼎的銘文講述了一個臣子“膳夫克”與周天子的故事。克氏家族是西周孝王時期的大貴族,克曾擔任過周孝王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并且負責向下傳達周天子的指令。正是由于克的祖父師華父輔佐周王室管理國家建立功勳,才赢得周天子銘記師華父的偉績,進而不忘提拔其孫克為膳夫。克為了不忘周天子對自己的恩賜,不忘記祖父對家族的蔭庇,遂鑄鼎紀念。大克鼎是克紀念其祖父師華父及周天子對自己的任用和賞賜而鑄,小克鼎則是宣揚周天子美意和祈求自己子孫康順福佑永遠保持榮譽而鑄。

知名的青銅簋也有很多,比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專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西周第一青銅器“利簋”,首都博物館的“班簋”等。但都是孤品,而追簋傳世的有6件之多。有2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1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1件藏于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為當年布倫戴奇的收藏;1件在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另有1件下落不明。

“何以中國”為什麼會選用小克鼎和追簋來表現宗法理念

追簋器體較大,侈口,鼓腹,圈足,下附方座;隆蓋,頂有圓形捉手;腹部兩側以回顧形龍為耳。蓋緣、口沿下飾竊曲紋,腹部飾連體龍紋,方座飾卷體龍紋。

追簋所刻的銘文講述了一個臣子“追”與周天子的故事。主人公“追”為周天子鞠躬盡瘁不辭勞苦,于是周天子也多次給予他獎勵。為了感謝周天子的慷慨,“追”做了這件簋器,以紀念周天子的祖先。用這種祭奠的方式祈求自己能老壽、長命、善終,永世為天子之臣,而追的子孫後代也将萬年珍視這件器物。從這段故事中,我們看到了“追”對伴君如伴虎的清醒認知,并如同獻祭一般地将對周天子的永世稱臣刻在銘文上,以換來自己與族人的平安。

據于以上資料我分析,小克鼎和追簋在精美程度上不輸于同類,而且它們都一次出土多次,加上銘文内容,共同展現了器物主人的尊重地位,反映了“九鼎八簋”的宗法理念,再加上它們都是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何以中國”展中,反映宗法的最好展品。

不知您是否同意我的分析,期待您的指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