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河岸邊的蘭州古城,彌漫在大街小巷,永遠是牛肉面的芬芳。一小碗面條,經過百年傳承,曆史沉澱,已成為蘭州食品的名片。屬于金鼎紅賓府,蘭慶閣,蘭州牛肉面是繼承者和推廣者,憑借匠心傳遞牛肉面的生産工藝和飲食文化,一碗面條拉起了蘭州百年的記憶。2020年1月20日,紅濱樓、岚清閣被蘭州市商務局認定為"金城老城"。
告訴
一碗面條拉起蘭州百年記憶
周末,廣場南口的金鼎牛肉面紅賓屋店向市區開放。一樓大廳裡排起了長隊,後廳裡年輕強壯的拉面先是将一大群軟面反複搗碎、揉捏、拍打、拉扯、摔倒、晃動、壓成一杯厚、筷子長一根面條,然後配合顧客的愛好,拉出"兩細""葉""寬""毛"等薄不同的面條。
馬文斌是蘭州牛肉面的第四代,曆史上的牛肉面有幾隻簡。他介紹,蘭州回族老人馬寶子于1915年開了第一家蘭州青塘牛肉面館,創造了"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特色湯面,從此湯牛肉面在蘭州誕生,生意逐漸興旺,名氣逐漸興旺。馬寶子一直經營到1925年,他的兒子馬傑三世繼承了父親的生意,接手了。馬繼山将青塘牛肉面餐廳遷至市中心,在原蘭州互助巷與中正路(今酒泉路中央廣場)交界處開設了"馬寶子青湯牛肉面餐廳"。1956年公私合營後,"馬寶子青湯牛肉面店"改為"方湯牛肉面館",1970年代後更名為"岚清閣"至今。
馬繼山先生在父親的傳記、幫助和腰帶的基礎上,不斷總結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将自己的技能傳授給岚清閣、蘇雲龍、李雪頤、周福源等職工,成為蘭州牛肉面的第三代、第四代繼承人。
彈劾,馬文斌已經上線40多年了。他還記得,剛到"方湯牛肉面店"的時候,大碗牛肉面隻需要3個兩個食品券,1個角8美分,小碗牛肉面2個兩個食品券,1個5美分。
起初,他的工作隻是掃地、撿碗,以便能夠早點跟師傅學拉面,馬文斌髒活,累了幹活就趕幹。
經過無數次"三次水、三次灰、九八十一揉",李學一師傅讓馬文斌下一碗面條,讓師傅辨識面條是否均勻。
正是這個小小的考驗,馬文斌順利通過大師鑒定,正式成為拉面制作師。
榮譽
蘭州牛肉面榮獲"金鼎獎"
1989年,在全省著名小吃評定中,馬文斌做出的明湯牛肉面榮獲"甘肅省著名小吃稱号"。
1991年,馬文斌和周福元師傅代表甘肅參加了中國商務部在鄭州舉辦的全國食品大賽,并憑借《蘭州青塘牛肉拉面》獲得金鼎獎。蘭州就是衆所周知的"金鼎"品牌,故名。馬文斌回憶說,拉面有四種,其中八種是手工模制的,共有256根,連接配接高度384米,高130層。從牛肉面鍋到最後到評委的手,曆時20多分鐘,依然呈現出"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特點,讓評委們大吃一驚。
為了進一步發揮"金鼎獎"的品牌優勢,走快餐連鎖之路,1993年,蘭州市食品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蘭州金鼎牛肉面集團公司",與蘭州牛肉面行業資源相融合,金鼎牛肉面整合了蘭清閣、宏賓樓等老牌企業, 集中了蘭州牛肉面行業的技術骨幹和第三代、第四代人,成為蘭州牛肉面行業的領跑者,也成為蘭州牛肉面的新時代。
金鼎公司高舉發揚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旗幟,傳承正宗的百年經典牛肉面,保留傳統的牛肉面生産工藝和飲食文化。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援下,1998年金鼎公司以"振興牛肉面,樹立新形象"為宗旨,以推動行業整體發展為宗旨,任命了新的快餐連鎖模式,為蘭州牛肉面的标準化、标準化、規模化、連鎖化發展奠定了基礎,蘭州牛肉面制定了技術标準和分級标準。
2000年,蘭州金鼎牛肉面集團舉辦首屆"金鼎杯"全國蘭州牛肉拉面技術大賽。
創新
蘭州牛肉面入選"中國十大面條"
"正是在金鼎公司的示範和指導下,蘭州市牛肉面的整體檔次、規模和水準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準。蘭州牛肉拉面行業協會會長馬裡敏表示,此前蘭州人都是蹲在路邊吃面條,金鼎牛肉面介紹快餐的經營理念,客人按服務員點餐到客人坐下餐桌,提高就餐的舒适度。同時,金鼎公司将按照傳統的牛肉面生産工藝和現代經營理念,不斷完善牛肉面的文化内涵,高品質、高品質的創新發展,打造品牌,開發高檔滋補牛肉面、全牛肉宴會,形成了獨特風味的牛肉面系列,開創了蘭州牛肉面的新品牌形象, 為蘭州牛肉面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新的途徑,讓蘭州牛肉面進入新時代,蘭州牛肉面行業已成為龍頭模範企業。
當統一品牌、統一裝修、統一配送、統一價格成為金鼎牛肉面連鎖經營理念時,蘭州、多家牛肉面餐廳紛紛效仿,發展連鎖模式。
2013年,馬文斌代表蘭州參加在杭州舉辦的首屆中國面條文化節,就是所謂的"拉面大師如演員,拉起臉如表演",雙手翻轉成毛細管、兩個細、葉、寬等臉型,他的"優秀作品"點燃了代表們和杭州居民的熱情, 蘭州牛肉面攤被水包圍。在演出間隙,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和杭州市民前來與他合影,有時還當場教"徒弟"。最終,馬文斌榮獲"中國面條大師"稱号,蘭州牛肉面毫無懸念地入選"中國十大面條",蘭州金鼎食品管理有限公司榮獲全省唯一的"中國十大面館"稱号。
影響
蘭州牛肉面
已"拉"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絲綢古路駱駝鈴聲,黃河兩岸芬芳。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牛肉面行業。1999年,蘭州牛肉面被國家認定為中國三大快餐之一,被譽為"中國第一面",2010年5月,"蘭州牛肉拉面"商标在國家商标局注冊,2010年7月,中國烹饪協會将蘭州市命名為"中國牛肉拉面之鄉"。2012年、2016年、2018年、2020年,蘭州市商務局、中國烹饪協會聯合組織了多場與蘭州牛肉面相關的大型餐飲活動,推動蘭州牛肉面進一步加快"走出去"發展步伐。
今年6月10日,國務院準許了第五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名錄(共185項)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項目名錄(共140項),蘭州牛肉面生産技能入選。
通過甘肅省政府和蘭州市政府的政策引導、項目支援、對外宣傳和推廣,使蘭州牛肉面以标準化的連鎖經營模式拓展市場,擴大經營規模,已經從城市井店發展到100億市場。據不完全統計,蘭州有5萬多家牛肉拉面店,員工40多萬人,年營業額近600億元。蘭州牛肉面從一碗面延伸到科研開發、技術教育訓練、生産加工、物流配送、連鎖經營為一體的産業鍊,到活躍餐飲市場,帶動相關産業,解決社會就業,帶動扶貧,推動"一帶一路"食品文化走出去等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随着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蘭州牛肉面逐漸走出國門,在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南韓、馬來西亞、澳洲、紐西蘭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200多家店面,蘭州曆史文化、經濟傳播大使,向世界展示蘭州魅力。
面試
蘭州牛肉面第四代繼承人馬文斌:"我會一直教年輕人學這門功"
從1975年開始,馬文斌在蘭州市食品服務公司廣場清湯牛肉面餐廳當學徒,他的生活就與牛肉面聯系在一起。在40多年的經驗中,他曾代表蘭州參加多項全國美食大賽,為牛肉面榮獲"甘肅省著名小吃"、全國餐飲"金鼎獎"、"中國十大面條"等美譽,并在《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中演繹牛肉面拉面的功底。如今,64歲的馬文斌已經退休,依然是金鼎牛肉面的技術指導者。馬文斌進線40多年,平均每天拉1000碗牛肉面,除了春節可以休息幾天,一年360天就是36萬碗。40多年來,他拉了超過1600萬碗牛肉面。如今,看着蘭州牛肉面一個接一個地收獲"金色招牌",馬文斌的臉更加歡快地拉了起來。"隻要我的身體允許,我就會一直教年輕人學習這項技能,把蘭州牛肉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代相傳,"他說。
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偉霞/文麻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