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這幾天,一則學而思告别儀式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

這個國内最大的中國小教育訓練機構,曾經陪伴一代人成長,也為不少家長緩解了一定的教育壓力。如今,機構官宣一周後,2萬多名教培員工将全體離職。

網友評論道:“這是一個行業,被團滅的結果。”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圖檔來源于網絡)

18年來,從小作坊到規模化,學而思這樣的機構存在,解決了一段時間家庭的教育難題,當然也曾經激起過不少家長和教育界人士的質疑。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不管怎麼說,一個時代已經落幕。行業大洗牌,教育模式等待重新探索,這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而雙減政策下的家長和孩子們,又何去何從呢?

01

雙減下的家長焦慮

自雙減頒布以來,家長的焦慮和迷茫一直萦繞在心頭。

一方面,部分家長和孩子已經習慣了教培機構的輔助模式,對公立教育并不放心。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畢竟,之前有補課兜底,有的學校老師甚至會跳過教培機構已經講過的知識點。家長對公立教育的用心程度和講解效果,也多少存在質疑。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而另一方面,家長也擔憂缺失了機構教育訓練的部分,學生的學習差距會更加明顯。離職的這部分原教培人員資源,很快會重新就業,尤其是有經驗的知名老師,将成為家庭有條件的孩子的專屬私輔。

這種為孩子重金聘名師的案例還真是不少。今年5月,就有一位清華畢業生選擇當家政阿姨,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探讨。這其實也側面反映了家庭對全能型的人才真實需求,未來或許有越來越多的私輔,會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家庭教育中。

大環境在減負,于此同時家長們的教育觀念卻還沒來得及轉變。南方都市報調研顯示,有70%的家長在教培行業熄火之後擔憂情緒強烈,這也促成了家政行業向知識領域發起進攻。

“58到家”的資料可以驗證這樣的一種趨勢,這幾年家政行業90後比例不斷擴大,高學曆規模逐年增加。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前瞻産業研究院釋出的《2021年中國家政服務行業市場規模及細分市場分析》顯示:2020年知識型家政服務訂單增速飛快,市場規模高達2776億元。

這樣的趨勢有可能會産生新一輪形式的“教育内卷”。而要論教育資源失衡,南韓可以算的上是一種前車之鑒。21世紀初,南韓也是在政策上取消了課外教培形式,引發了私人家教熱潮。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在韓劇《天空之城》裡,一個家庭的私輔支出,甚至高達購置一處房産的成本。而這也直接導緻了進入名校的階級壁壘——不靠财力堆砌孩子的教育,又談何夠得上一流大學的門檻呢?

根據2016年資料,貧困家庭的學生能夠進入首爾大學、延世大學、高麗大學等名校的,隻有11.7%。

那麼,這類似乎可以預見的未來,又是否能靠家校共育消減其負面影響呢?

02

家校共育,能做到什麼程度?

顯然,砍掉教培機構的角色意味着,一大部分的學習内容和任務,又重新回歸到家校方面了。

目前,各地都紛紛出台試行方案,旨在協助家校更好地找回教育節奏。比如12月北京市就印發《北京市中學教師開放型線上輔導計劃(試行)》檔案,将在未來一年面向全市的所有國中生,由公辦學校提供免費的一對一、一對多實時線上輔導。

該計劃公開教育資源,課程設定限制單次輔導不超過30分鐘。而老師按照積分計算獲得實際收入,費用由财政承擔。這樣一來,家長無需承擔額外支出,孩子就能公平地選課,也支援觀看回放,或許可以替代之前的教培機構學習内容。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同時,部分家長自雙減落地以來,就開始屯課和屯教輔指導書,為接下來的家庭陪伴做好了準備。

也有的地方有意識地開始要求家庭,在學齡前就要開始承擔家庭責任,盡快走出機構輔導的影子。像杭州今年就開始試行家長修學分制度,就從教育心理學等方面加強家長的家庭教育輸入。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該制度要求0-15歲的家長需要參加成長學院,完成線上和線下的課程與活動。完成學習後,家長也需要參加考試,最後根據分數劃分不同等級。可以說,在家庭教育這方面,也是通過嚴肅的方式讓家長自覺承擔起家育責任。

從國家和地方的組合拳可以看得出來,“明确劃分職責,讓學校和家庭教育各歸各位”勢在必行。

03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學習機器

著名畫家陳丹青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引導出來,将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

深以為然。教培時代,機構的學習形式一定程度提前透支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抹殺了一部分有後發優勢的學生。掐尖拔高和後進補課,已經變成了固定程式,進而形成了一種畸形的“教育内卷”。中間層次的學生見狀,不補也不行。

知乎有一條高贊回答,講出了機構教育訓練的真相:

很多家長帶孩子補課,就是花錢買安心。機構老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家長續課,防止退費。成績不是老師能操心的,也不是他們能解決的。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是以,雙減的頒布,不少家長松了一口氣。至少,家庭一大部分開支是以削減,孩子也有了真正被“看見”的機會。

在雙減的同時,“雙增”也開始了。所謂雙增,一是增加學生體育、藝術、戶外及勞動的機會;二是增加學生體育、音樂、美術課外教育訓練的時間和機會。很有可能未來,主流學科占用這些學科的現象會有所緩解。

國家的動作也告訴我們,長期以來錯位的教育模式,正在回歸正途。

而對于私輔加劇教育不公平的焦慮,相信後面國家也會出台人才選拔機制的改革。有的家長關注到,今年年中出現了這樣一條改革規定,普通高中和職業技術學校的錄取比例由原來的6:4,調整為5:5,普職率将達到50%

這并不意味着上高中的界限卡的更加嚴格了,而是展現了人才管控上的偏向:讓适合專研學術的孩子繼續鑽研,讓适合進行技術學習的孩子,盡快學技術。

它展現了孩子教育可能性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也讓我們對教育的思考有了更多喘息和想象的空間。

學而思2萬名老師離職,大衆揮淚告别教培時代:雙減之下家長孩子何去何從?

教育部的官網上,有這麼一段話:

“優秀的父母不再與學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責任意識。陪伴是責任,養育是責任,以身作則是責任。履行父母的責任,就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

是時候讓孩子走出成績的修羅場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