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崇煥被崇祯帝誅殺,真的是冤殺嗎?明亡于此?十分可笑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二十六日,關押了近九個月之久的袁崇煥被處以磔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淩遲——3543刀,而其肉更是被士紳百姓以一兩一片搶購一空。而對于此事,滿清所修的《明史·袁崇煥傳》說:“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而後數百年又有乾隆帝的大肆褒揚,翻案。于是一種說法便甚嚣其上,明亡于崇祯帝誅殺袁崇煥,袁崇煥乃是被冤殺。

袁崇煥被崇祯帝誅殺,真的是冤殺嗎?明亡于此?十分可笑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袁崇煥是一介書生。1619年,年已三十五歲的袁崇煥終于考中進士,多年的皓首窮經,終于讓他能夠施展抱負。擔任邵武知縣期間,他兢兢業業,事必躬親,想來有些人注定是要不平凡的。于是,在三年任期期滿之後,他回京述職。廣甯之戰的慘況,不僅讓天啟帝朱由校斬殺了熊廷弼,更是讓大明王朝内部的氣氛詭異。遼東的糜爛,無人敢接手,而袁崇煥卻在獨自前往勘察之後,上書了為他的命運定調的奏章,予我錢糧,我能鎮守山海關。

于是這個小小的知縣,便在其後一路平步青雲,扶搖直上。他有着中國士大夫的節氣,能夠即便是知其将死的境遇下寫下“死後不愁無勇将,忠魂依舊守遼東”,亦能夠在獲得孫承宗的支援下,整饬邊防,固守城池,接連取得甯遠大捷、甯錦大捷,炮傷努爾哈赤;但他還有文人特有的狡黠與妒忌,他會為了不得罪魏忠賢而上書大肆褒揚,以功比堯舜來逢迎魏忠賢,更會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誅殺毛文龍十二條罪行條條荒謬。

袁崇煥被崇祯帝誅殺,真的是冤殺嗎?明亡于此?十分可笑

在崇祯帝上台後,他主政遼東,花費以千百萬計,卻毫無成效。結果便是皇太極便以十萬大軍繞過了他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關甯防線。

他是忠臣,但一樣是庸臣,一樣不能擺脫庸俗,更不能是閻崇年先生的“比肩嶽飛、于謙的曠世悲劇”。

崇祯帝在為袁崇煥定罪時有以下罪行:谕以袁崇煥付托不效,專恃欺隐,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

袁崇煥被崇祯帝誅殺,真的是冤殺嗎?明亡于此?十分可笑

托付不效,專恃欺隐。當薊遼督師加身,袁崇煥喊出“五年平遼”的口号,崇祯帝以舉國之财力支援九鎮之一的遼東一地,當隻有13萬人的遼東一鎮,袁崇煥讨要68萬副甲,崇祯帝選擇的是給!而此時的大明王朝内部卻早已是風雨飄搖,李自成、張獻忠,以及曆時九年才平定的奢安叛亂。關甯防線就像是馬其頓防線一樣,皇太極十萬大軍長驅直入,而袁崇煥所謂的“要害地方,俱已撥兵防守,其薊州守則不憂矣……不憂矣”,換來的卻是皇太極大軍的兵臨城下。

袁崇煥被崇祯帝誅殺,真的是冤殺嗎?明亡于此?十分可笑

市米資盜。1629年,後金遭遇大旱,食不果腹,要想維持八旗兵丁的給養,實在是難上艱難。又有什麼辦法才能解除燃眉之急呢?對于大明王朝而言這本是一場局勢大好的持久戰,可一個人卻讓這一切的努力蕩然無存。袁大人答應賣糧了,當然不是賣給女真人,但是卻賣給了倒向女真人的蒙古喀喇沁部。我們不去忖度他是否是有夾私議和之心,而曆史也隻是論迹不論心的。在眼見蒙古喀喇沁部内有女真人,更是糧食遠超用度之後,他還希冀能夠以此來使蒙古部投靠,這難道不是天方夜譚?癡心妄想嗎?我們隻知道嶽飛、于謙斷然是不會做出如此愚蠢的行為,而最後卻是被認為愚蠢的崇祯帝下令阻止,但已然于事無補。半年後,皇太極夥同喀喇沁部入寇京師。

袁崇煥被崇祯帝誅殺,真的是冤殺嗎?明亡于此?十分可笑

謀款斬帥。毛文龍的崛起,絕對是努爾哈赤的意料之外。鎮江之戰,也成為後金的肉中刺。一個連康熙外公都被俘虜,所謂的招降使者都能被毛文龍押送北京的将軍,也讓後金一方如骨鲠在喉,不能遠伐,完美的戰略牽制卻在其莫須有的十二條大罪“剛愎自用、結交近侍”這種欲加之罪中,将其斬殺。

有人說,毛文龍通敵,驕橫。事實上,兵者詭道也,戰争也從來不是下棋,而是論其結果而非嘴皮子之上的一人專權。隻有能夠抓住老鼠的才是好貓。在毛文龍被殺後,皇太極敢驅兵千裡,直奔京畿;孔有德、耿仲明這些毛文龍的部下無人能節制,順帶連紅夷大炮都送到了皇太極手裡。至于“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則多是附會之詞,難免有誣蔑之嫌隙。

袁崇煥被崇祯帝誅殺,真的是冤殺嗎?明亡于此?十分可笑

若說殺他冤枉,那更像是強詞奪理;若說他是大明柱石,明亡皆由殺他而起,則更是笑話。一個能将原本三面合圍的戰略,生生的自斷雙臂的嶽飛、于謙,這怕不是在侮辱嶽飛、于謙吧?筆者認為,他是忠臣,但一樣是庸臣。曆史,尤其是在王朝末端,恰恰不需要的就是庸臣,它要的是能臣,并不區分忠、奸。

參考資料:《明史·袁崇煥傳》《崇祯長編》《明季北略》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