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蘇轼曾有一組絕句,被翁方綱盛贊:
《夜泛西湖五絕》,以真境大而能化。在絕句中,固已空絕古人矣。《石洲詩話》
欣賞這一組詩的時候,需要注意幾點。《夜泛西湖五絕》中的五絕,不是說五言絕句,而是指五首七言絕句。
其次,七言絕句,并不一定都是近體詩(格律詩),也有很多古體詩,蘇轼的這五首七言絕句都是古體詩。
另外,這五首絕句,還用了頂針(頂針又稱頂真、聯珠或蟬聯)的修辭手法。

一、七言古體絕句
七言的古體絕句也是絕句,蘇轼的這五首絕句,都不是格律詩:
新月生魄迹未安,才破五六漸盤桓。今夜吐豔如半璧,遊人得向三更看。
三更向闌月漸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誰料得,看到蒼龍西沒時。
蒼龍已沒牛鬥橫,東方芒角升長庚。漁人收筒及未曉,船過惟有菰蒲聲。
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須臾兩兩入寺去,就視不見空茫然。
七言的古體絕句數量不多,而且佳作也少,是以不為人注意。以至于很多人認為七絕一定是格律詩。
其實,在唐朝時,李白就有不少七言古體絕句,例如《永王東巡歌》、《結襪子》等等。
二、頂針手法
很多人說到,蘇轼這首詩仿效曹植的《白馬王彪》,曹植的這組詩是五言,使用了頂針蟬聯的手法,例如第二章結束時:我馬玄以黃,第三章開始的時候:玄黃猶能進。一直到最後一個章節。
【其一】
谒帝承明廬,逝将歸舊疆。清晨發皇邑,日夕過首陽。
伊洛廣且深,欲濟川無梁。泛舟越洪濤,怨彼東路長。
顧瞻戀城阙,引領情内傷。
【其二】
太谷何寥廓,山樹郁蒼蒼。霖雨泥我塗,流潦浩縱橫。
中逵絕無軌,改轍登高岡。修坂造雲日,我馬玄以黃。
【其三】
玄黃猶能進,我思郁以纡。郁纡将何念?親愛在離居。
本圖相與偕,中更不克俱。鸱枭鳴衡扼,豺狼當路衢。
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欲還絕無蹊,攬辔止踟蹰。
【其四】
踟蹰亦何留?相思無終極。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歸鳥赴喬林,翩翩厲羽翼。
孤獸走索群,銜草不遑食。感物傷我懷,撫心常太息。
【其五】
太息将何為?天命與我違。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
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存者忽複過,亡沒身自衰。
人生處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自顧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其六】
心悲動我神,棄置莫複陳。丈夫志四海,萬裡猶比鄰。
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帱,然後展殷勤。
憂思成疾疢,無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
【其七】
苦辛何慮思?天命信可疑。虛無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離别永無會,執手将何時?
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收淚即長路,援筆從此辭。
頂針的手法,在詩經中就存在了,例如《大雅·文王之什》。類似的名作,還有謝靈運的《登臨海峤初發強中作與從弟惠連可見羊何共和之》等。
三、背景與寄托
熙甯四年(1071年),蘇轼上書直言新法出現的弊病,引起王安石的憤怒,于是王安石讓禦史謝景彈劾蘇轼。
蘇轼也很識趣,于是主動請求出京任職,熙甯四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第二年(熙甯五年·1072年),蘇轼與呂仲甫攜妓夜裡泛舟西湖時,寫下了這一組絕句。
蘇轼沒有能力阻止這次變法。是以,他經常在自己的詩文中,或隐或現地表達出自己不滿。這組詩寫夜裡泛舟,多少會令人想到時局的晦暗不清,也表示出,蘇轼對于自己前途的迷茫。
南宋時的詞人,最喜歡在詠物詞中有寄托。蘇轼這首詩的“夜月湖光”也有這種寓意和寄托。
翁方綱在說:“《夜泛西湖五絕》,以真境大而能化。”意思是,蘇轼寫眼中所見的真實景色,但是又能通過對景物的描寫,将其内心郁結含蓄地表達出來。
結束語
宋詩長于議論,唐詩更有風韻。蘇轼這幾首絕句被翁方綱稱贊“空絕古人”未免誇大,但是這幾首七絕寫景叙事、不着議論,即所謂的“深得風人之旨 ”。
然而,蘇轼最終也沒有逃過一劫,即後來的烏台詩案。他的對手們就是從其詩文中,尋找隐含譏諷之意的文字,意欲将蘇轼置之死地。
@老街味道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不是原創,從何處偷意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