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導購
專注于新能源車資訊及導購
關注
收下2.97個億,東風集團正式退出東風悅達起亞。
突然嗎?并不突然。

●8月份,傳出消息稱東風悅達起亞的三方股東簽署了東風汽車集團退股的備忘錄;
●11月份,傳出東風汽車将挂牌轉讓其25%持股;
●果不其然,11月21日,上海聯合産權交易所挂牌了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轉讓項目,叫價2.97億元;
●12月18日,轉讓完成,DYK 25%股權轉讓項目摘牌,轉讓價格2.97億元。
最終,這25%股權花落誰家,還未有定論,最終結果有望于明年4月才會公布。
東風悅達起亞是由東風汽車公司、江蘇悅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南韓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共同組建的三方合資公司,持股比例分别為25%、25%和50%,經營年限由1992年9月12日至2022年9月11日。
算一算,距離合資營業期限還有不到9個月。這或許是東風集團選擇退出的契機之一。當然,更重要的原因還得是因為市場和既得利益。
韓系車在國内市場接連失利。今年年初的時候,大家都在說東風悅達起亞在2020年創下了銷量新低,在中國共銷售24.9萬輛,同比下滑16%。
但其在2021年的銷量表現更加一般,11月的最新銷量資料為1.23萬台,别說與動辄月銷超過10萬台的汽車品牌相比了,甚至不敵很多單一車型的月銷量。今年1-11月份,起亞累計銷量隻有13.69萬輛。算下來,今年平均月銷量在1萬台左右,年度總銷量必然是不敵去年的。
悅達投資2020年财報
當然,這種下滑的狀态并不是從2020年開始的,2017年-2019年,它的銷量已經從35.9萬輛跌落至28.98萬輛。而其高光時刻要追溯到2014年-2016年,2016年甚至實作年銷65萬輛,三年裡的平均年銷量均突破了60萬輛。
早年間韓系車賣得很好,很大原因是因為它顔值高還便宜,相比德系車和美系車,成本效益明顯更高。後來,自主品牌學會了這一精髓,導緻市場風向發生巨變。
随之而來的就是銷量下滑,市場佔有率縮減,導緻營收和利潤降低。對于東風悅達起亞而言,當下不僅是利潤減少,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年年虧損。據網絡曝光的資料顯示,自2017年以來,東風悅達起亞共計虧損90.35億元。
其實2021年,韓系車也在努力翻盤。起亞推出了不少重磅新車,包括新款起亞K3、起亞智跑Ace、起亞K5凱酷以及起亞國産嘉華等。在李峰的操刀下,去年東風悅達起亞砍掉了10萬元以下車型,車型平均出廠價格同比提升了2萬多。
然而,業内有分析認為,單車溢價的提升,和與凱酷K5、K3等車型的包牌價營銷相關,其包牌價已包含保險及購置稅等費用。實際上并沒有實作品牌向上,反而出現品牌認知滑坡,這可能就是事倍功半的意思。
是以,東風選擇退出東風悅達起亞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向上看總是沒錯的。而且,就東風本身而言,旗下除了東風日産和東風本田表現不錯外,東風裕隆、東風雷諾、神龍汽車都不是省心的崽。
東風雷諾沒能熬過去年春天;東風裕隆也已在去年就申請進入破産清算;神龍汽車在近期傳出進行股權調整談判的消息。此次退出東風悅達起亞之後,東風也算是一身輕松了。
未來,東風和起亞的走向并不好說,希望輕裝上陣的它們,能更好地發展下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