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瑞英
不久前,工業和資訊化部明确表示,碳基材料将被列入"十四五"原材料産業相關發展規劃,并将碳化矽複合材料、碳基複合材料納入"十四五"産業科技創新相關發展規劃。
新材料被稱為制造業的"底盤",是支撐國家重大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基礎。
"金字塔"基地上的新型碳基材料具有典型的品種多,應用廣泛,附加值高。
中國科學院碳材料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成茂告訴《中國科學日報》,中國碳基材料産業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差距。
"在基礎碳材料領域,高精度品種嚴重依賴進口,仍面臨'卡脖子'的風險,亟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強科技攻關。
但他也指出,在碳材料前沿領域,我國正與國際乃至領先國家并行,相關産業正在加速崛起,"如何在低成本的基礎上制定應用場景,大規模籌備,推進産業化,對于搶占新興産業制高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研究人員正在進行電容式碳電化學性能測試。地圖由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提供
<h1級"pgc-h-arrow-right-"data-track""84">為制造強國奠定基礎</h1>
碳起源于137億年前的大爆炸,是人類接觸中最早和最早使用的元素之一。
作為生命的基石,碳廣泛存在于各種動植物和外部環境中,并作為最基本的骨架支撐着整個有機生态系統。
"從廣義上講,碳基材料可以看作是以碳原子為骨架的材料系統,包括純碳系統,如金剛石和石墨,以及多原子系統,如碳化矽和聚合物有機物。陳成茂介紹。
按尺寸劃分,碳基材料可分為零維、一維、二維和三維材料。其中,零維材料有碳量子點、富勒烯等,一維材料有碳纖維、碳納米管、碳納米線等,二維材料有石墨烯等,三維材料也叫本體材料,包括各種三維特性或複合體系。
"正在出現的新型碳基材料包括碳纖維,特種石墨,納米碳,多孔碳和儲能材料。"陳承茂告訴記者。
他說,碳基材料因其豐富的結構外觀、優良的機械、電氣、熱力學等性能備受關注,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核能、風電、光伏、電子、冶金、化工、機械和交通等領域,"也是新一代戰鬥機、運載火箭、超高速飛機、核反應堆等重點領域的關鍵材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單光軒告訴中國科學日報,碳基半導體材料主要分為碳化矽和石墨烯,"碳化矽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國内外企業差距不大,國内替代空間巨大,國内企業有望在政策的推動下實作車道的改變超車。
單光存儲團隊長期關注光學和電子半導體技術、石墨烯複合材料和柔性傳感器部件、視覺感覺和認知智能技術、納米生物橫切技術等高新技術行業的應用,并首次提出基于石墨烯納米結構的納米雷射器,并通過理論研究模拟其雷射機理。
對于素有"新材料之王"之王的石墨烯,他認為全球石墨烯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市場增長非常快,整個行業正處于技術突破需求爆炸的前夜。
"我國高度重視新型碳基材料的開發,因為它們具有戰略重要性。陳成茂表示,"突破多項高精度品種,可以大大提高關鍵材料的自主保護能力,提升新材料的産業化和大規模應用水準,確定産業鍊和供應鍊的安全,為建設制造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83"></h1>在自主要制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碳基新材料方面,陳承茂認為,我國有三種類型的"卡脖子"需要克服,一是碳纖維及其制品,如高性能聚丙烯基碳纖維、瀝青基碳纖維、粘膠基碳纖維、碳纖維預浸漬材料、複合材料和碳紙等特種石墨,如用石墨進行機械密封, 抗燒蝕石墨、核石墨和高熱發泡石墨等,三是功能碳材料,如中間碳微球、電容碳、硬碳、矽碳、石墨烯導熱膜和導電炭黑等。
"我國碳材料領域還存在許多'牌頸'問題,在自主和控制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工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研究所)709專責小組組長,陳承茂感到肩負着沉重的負擔。
2007年,在導師、中國科學院山西煤化研究所研究員王茂章、楊永剛的指導下,陳成茂開始帶領團隊從事先進碳材料的研發。從"自籌資金",到找到讓專案組"生存"的辦法,實作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相關産品産業化,他深知這并不容易。
在陳成茂的上司下,團隊克服了可控氧化、交聯固化、活化孔、産品淨化等技術瓶頸,設計開發了全套生産工藝和工藝裝置,先後建成了數噸石墨烯和十噸電容碳中試示範線,實作了批量100公斤級材料的穩定供應。
此外,團隊牽頭開發了石墨烯、多孔碳和超級電容器領域的多項國際、國家和行業标準,為相關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搭建了優質的技術基礎。
他表示,從整體上看,我國一些新型碳基材料技術仍以跟蹤替代為主,自主設計和應用能力較弱。
此外,重點制造裝置也處于引進為主,以研究和仿制為補充,高端分析檢測裝置基本依賴進口,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出現故障。"這些已成為我國碳基材料發展的突出制約因素。
"碳基新材料作為國民經濟的關鍵基材,具有非常廣闊的下遊應用領域和巨大的市場空間。在很多高科技領域,如果不能實作關鍵材料的國産化,就很難從制造強國轉變為制造強國。"陳成茂說。
<H1級""pgc-h-right-arrow"資料軌道""57">仍需破解行業和研究的"兩皮"</h1>
根據《2020年全球碳纖維複合材料市場報告》,碳纖維的使用曾經是航空航天驅動的,多年來已成為航空航天驅動和工業驅動的雙引擎驅動模型。
這對全球碳纖維的工業格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單光沉積指出,目前我國碳纖維樹脂基複合材料制造技術裝備還比較落後,大規模工業化生産的成套工藝和裝置研發能力不足,高端碳纖維産品缺乏,"這些都是阻礙我國高性能複合材料發展的重要原因"。
但他也指出,我國碳纖維樹脂基複合材料正處于向高端行業邁進的關鍵時期。"在市場需求的推動下,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會有很多壓力和挑戰。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山西省煤化研究所與美金能源簽署協定,共同成立山西中科美金碳材料有限公司,電容式碳産業化項目已經啟動,項目建成後,将具備年産500噸電容碳的生産能力。
"這對電容碳的國産化和解決中國超級電容器行業多年來的'卡脖子'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陳成茂說。
但在他看來,科研與工業"雙皮",依然是阻礙新型碳基材料發展的"大問題"。高校、科研院所産生的大量科研論文和專利難以轉化,而企業自身研發實力不足,科技創新亟待突破技術瓶頸。
"要加強産、科、研的結合,讓科技成為支撐産業高品質發展的基石,讓市場需求成為材料研發的實用方向,進而解決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
陳成茂還發現,與日本、美國和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同,我國碳素産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缺乏龍頭企業的引領。
大多數企業研發水準和資金實力薄弱,重複建設水準低,甚至惡性市場競争。
他認為,國家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引導大企業和資本進入,牽引碳基新材料研究和産業發展。
"此外,對新型碳基材料開發的戰略部署和支援仍然不足,需要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方面進一步統一規劃和戰略部署,以防止項目碎片化和重複,以應對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的主要戰場。"陳成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