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縫合科研生産“兩張皮”還需更多“拍賣會”

一支可用于我國牛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和淨化的布魯氏菌活疫苗價值幾何?經過15輪激烈競拍,這支疫苗以6000萬元的價格成交。11月1日,發生在山東省農科院第二屆農業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上的上述一幕指向了農業企業對科技成果的熱烈追捧。

當日,山東省農科院遴選了全院16家機關的38項品種和技術參與競拍,171家企業及自然人報名參與,最終成交37項,總成交金額1.11658億元。而布魯氏菌活疫苗(粗糙型)從衆多重量級成果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拍賣會的“标王”。

這一幕似曾相識。

去年,在山東省農科院舉辦的首屆科技成果秋季拍賣會上,“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新型弱毒疫苗”不同凡響,三十二輪拉鋸下來,“神秘”買家笑到了最後,4050萬元的落錘價格,讓這支疫苗成為首屆拍賣會上的“标王”。

科技日報記者在現場了解到,第二屆拍賣會參與競拍的成果涵蓋了作物、果樹、疫苗、獸藥、農機、農藥等多個領域。值得注意的是,連續兩屆拍賣成交金額均超億元。

現場有專家表示:市場主體對農科成果的需求強烈,而這些成果完美地契合着田間需求,可謂“一拍即合”,推動着拍賣價格的持續高企。對此,山東省農科院成果轉化與推廣處副處長周起先表示:本次拍賣會的目的是拉近科研專家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建構一種更加暢通、更加直接的合作關系。通過這種形式,讓好的科技成果能夠跟企業加快結合。

如今看來,利用拍賣會這種形式拉近科學家與企業家的距離,他們的目的達到了。

13年持續科研,“标王”是如何産生的?

不過,相對于近二百家企業對37項品種和技術的追求,外界的好奇心更多放在一個問題上,即“标王”是如何産生的?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布魯氏菌活疫苗(粗糙型)是山東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草食家畜疫病團隊聯合有關機關研發而成的。該疫苗是目前已知唯一可以采用注射途徑免疫懷孕動物(牛/羊)的布病活疫苗,對人畜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并且不幹擾布病臨床診斷。目前該疫苗已經完成新獸藥注冊複審。

但“标王”并不是一日煉成的。

上述疫苗曆經13年研發而成,科研人員首先成功篩選獲得一株穩定的粗糙型布魯氏菌,經工藝優化研制成菌活疫苗(粗糙型)。小鼠安全性試驗顯示,該疫苗株比傳統疫苗s2株提高了40倍。攻毒試驗證明,該疫苗對黃牛單次免疫保護率為60%,加強免疫保護率為80%;對綿羊單次免疫保護率可達83.3%,對山羊單次保護率為66.7%。

實際上,37項成交的成果,每一項背後的研發故事并不缺乏時間、精力、智慧、資金等複雜因素。一句話,它們是協同發力的結果。

站在鏡頭前,山東省農科院家禽所助理研究員衣雲鵬略顯拘謹。但剛剛,他和同僚們完成的“新型多靶點動物專用抗炎藥合作開發與生産經營權”,憑借在臨床可代替抗生素,對細菌性腸炎治療效果好等獨特功效,最終以3200萬元的價格成交。

在衣雲鵬看來,外部資金的注入隻是科技成果走向市場的一個重要節點。他說:“如果隻靠我們機關投入的話,這個持續時間會非常長,甚至超過10年;但外部資本進入會将時間縮短到7年左右;同時,我們與企業聯手,極大利于成果後期推廣。”

縫合科研生産“兩張皮”,還需要更多“首創”

通過拍賣會推廣農科成果,這是山東省農科院的首創,包含着山東省農科院黨委書記李長勝對“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深刻了解。

“如何解決好科研和生産‘兩張皮’問題,真正讓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就是要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讓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産生社會價值。”李長勝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通過創新成果交易方式,實作拍賣活動的常态化、規範化,打造成果轉化品牌活動,提升成果轉化效率,促進創新鍊和産業鍊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産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科技日報記者長期關注山東省農科院的改革,其獨特做法值得關注。

作為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機關,該院圍繞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确權機制,将“先轉化,後獎勵”變為“先賦權,後轉化”,保證科研人員的成果所有權及收益配置設定權;圍繞專利轉化在全省範圍内先行先試,該院起草制定确權及作價入股工作流程,探索科技成果賦權、成果完成人在專利作價入股等方面的路徑與模式;同時,該院建構“權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鄉村振興利益共同體,鼓勵科研人員紮根一線,服務産業發展,促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該院成果轉化收入到賬經費4.36億元,超千萬元成果10項。

文/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編輯/範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