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距離2022年隻剩下11天,本以為在廣州車展之後,汽車行業開始步入收尾階段,所有車企都開始靜下心來為下一年進行規劃。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周,我們看到了多家新勢力車企的橫空出世,包括由前大衆汽車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蘇銘偉創辦的賓理汽車、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創立的牛創新能源等。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雖然上述的新勢力車企成功引起了各方的關注,但是結合所有在2021年步入造車序列的新勢力車企來看,小米造車的熱度幾乎貫穿了整個2021年。對此,不少讀者或同行也有和缸哥一起分析,為什麼小米造車的熱度持久不衰?關于該問題,缸哥認為這背後更多的是與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商業思維有着極大的聯系。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議價權,得拴在自己手裡!

随着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們多次聽到了幾個詞“成本”、“供應鍊”、“同質化”等。衆所周知,下一代汽車産品的競争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我們看到“豪華内飾”等,而是深入到了高算力晶片和對應的計算平台。在這樣的基礎上,如何建構出一套軟體系統和生态将會決定汽車智能化程度的關鍵。反觀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各大車企在這一方面差異正在不斷縮小。是以,如何強化自身智能化屬性,以此來吸引消費成為新勢力車企以及老牌傳統車企重點關注的内容。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事實上,強化汽車産品的智能屬性雖然是所有車企不得不面對的技術難題之一,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如何讓有效的降低成本同樣是車企難以避開的難題。關于成本問題,我們可以借助傳統汽車行業的零配件成本進行分析。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記得在2019年,全球第一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博世集團公布的2018年度财報顯示,博世汽車部門的營收為470億歐元,息稅前利潤為33.2億歐元。或許很多人對這一利潤資料沒有什麼概念。舉個例子,以奧迪為例,在傳遞了186萬台整車、70萬台以上動力總成的情況下,才完成455億歐元的營收,息稅前利潤幾乎與博世汽車部門相仿。結合資料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一家年銷量接近200萬輛的豪華汽車品牌的營收與盈利居然與博世集團的汽車業務的營收相當,這是令人難以相信的事情。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事實上,以博世集團為首的Tier 1汽車零配件供應商通過生産20%的零件,分走汽車市場40%以上的蛋糕。以奧迪A6L的成本構成為例,進口零配件成本占據了41%。經過細究可以發現,零配件中價格最高的部分,如傳感器類、控制器類、交流電機、ESP裝置類安全系統等行業的标準配置,大多數來自博世集團。需要注意的是,以博世集團傳感器部門為例,其産品具有覆寫面廣、精确度高、穩定性強等特點,是以為博世奠定了在Sensor領域的霸主地位,賦予了其極強的議價能力,鮮有車企能夠拒絕與它合作。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同理,盡管現階段已經開始漸漸步入智能電動汽車時代,但是Tier 1供應商在汽車市場上的地位始終難以被撼動,唯一的差別或許是零配件産品的不同,從之前的機械結構變成了現如今的雷射雷達等科技含金量更高的零配件。換句話說,現階段如果有哪一家車企能夠建構出完善的供應鍊體系,那麼将會為其在接下來的發展中成功掌握零配件的議價權,奠定更堅實的基礎,以更具成本效益的産品收獲消費者的認可。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複制小米手機戰略!

關于小米的産品,或許還有不少讀者停留在小米手機的階段。然而,從小米此前的投資路徑來看,小米的産品矩陣中除了小米手機以外,還圍繞着C端産品進行布局,通過“投資+孵化”的模式打造封閉式生态環境,形成協同效應。或許提到協同效應,大家或許不太了解。通俗一點來說,協同效應就是形成“1+1>2”的影響效果。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據了解,目前小米集團内部主要有兩支投資力量,一支是内部的戰略投資基金,一支是與長江産業基金共同發起的小米長江産業基金。其中,小米戰略投資的投資方向主要是以物聯網、AloT産品為主,小米長江産業基金主要投資小米相關的制造業上遊技術和核心元器件。通過橫向為生态鍊投資、縱向為産業投資的方式,小米成功收獲了領先的軟硬體開發、制造能力以及供應鍊優勢。

結合小米在汽車領域以外的産業鍊公司來看,截至2020年底,小米已經投資了超過了310家生态鍊合作夥伴,遍布智能家居、智能家電、出行車載等領域。2020年,小米loT領域與生活消費産品實作營收674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27.4%。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在手機領域上嘗到了甜頭之後,小米似乎有意将在手機領域的戰略方案複刻到汽車領域上。回顧小米今年在汽車行業的投資時間來看,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小米正在加速布局智能電動汽車的供應鍊,包括自動駕駛、雷射雷達、動力電池等均有涉及。如2021年6月,小米參與領投禾賽科技(雷射雷達方案)超過3億美元的D輪融資;7月,小米參與了蜂巢能源102.8億元的B輪投資以及向贛鋒锂電投資了1.875億元;8月,小米參投幾何夥伴近4億元的Pre-A輪融資。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截至今年9月底,小米已經投資布局了有關智能汽車領域的企業62家,其中智能駕駛布局17家,智能電動布局13家、智能座艙布局6家。其中,有22家企業是小米在今年新增的投資。對于小米今年以來的投資,我們可以看作是小米在造車前所做的準備,通過這些零部件配套來加速造車計劃的推進。換句話說,在投資了這些企業之後,小米可以更好地獲得資源,不僅擁有議價權,而且有利于保障供應鍊的穩定性。

都是50歲後跨界造電動車,對比李一男,為什麼大家更看好雷軍?

總結

在2021年新出現的造車企業中,除了雷軍率領的小米以外,李一男的牛創新能源也是一大熱門。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雷軍和李一男的身上看到了太多重疊之處,比如說二者都是學霸、年齡相仿等等。不過,從雙方造車的實力和準備來看,雷軍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比李一男更勝一籌,因為從目前的資訊來看,李一男除了收獲5億美元的融資以外,似乎沒有其他的準備。反觀雷軍,不僅已經初步形成了汽車領域的供應鍊,擁有一定的議價權,而且還有充足的資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