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養浩的一首佳作,形式不闆滞,節奏多變化,值得一讀

古代很多詩詞都描寫人才被壓抑、是非被颠倒,不過由于詩歌具有含蓄深沉,筆力遒勁的特點,進而令人咀嚼不盡。而散曲則盡吐心聲、率直刻露,是以經常顯得不夠委婉。

張養浩的作品經常先列舉史實,讓讀者去體會感受,然後得出結論,這種别緻手法,補救了元曲常有的直白淺露之弊。下面介紹張養浩的一首佳作,形式不闆滞,節奏多變化,值得一讀。

張養浩的一首佳作,形式不闆滞,節奏多變化,值得一讀

雙調 沉醉東風 隐居歎

元代:張養浩

班定遠飄零玉關,楚靈均憔悴江幹。

李斯有黃犬悲,陸機有華亭歎,

張柬之老來遭難。

把個蘇子瞻長流了四五番,

是以上功名意懶!

張養浩的一首佳作,形式不闆滞,節奏多變化,值得一讀

班超是東漢名将,曾任西域都護,在保護西域各族人民安全和打通絲綢之路方面,立下了不朽功勳,并被封為定遠候。但因他久在異域、年老思鄉,乃上疏請歸,疏中雲:“臣不敢望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

曲中所說的“飄零玉關”,不光是指孤苦一身、流落異域,同時也暗指英雄末路、事業飄零。因為漢代統治者對邊塞将士刻薄少恩,隻是指令其賣命效力,不顧其個人與家庭安危。

據《史記 大宛傳》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命輕車将軍李廣利攻大宛,為他取大宛名馬。士兵們因饑餓、攻戰失利,請求罷兵,漢武帝聞之大怒,派使者封玉門關,“軍有敢入者辄斬之”。

是以唐代詩人李颀在反映邊塞将士苦難時曾寫道:“聞玉門猶被遮,肯将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張養浩曲中所說的“飄零玉關”,也是包含了這種有家難歸的英雄之歎。

張養浩的一首佳作,形式不闆滞,節奏多變化,值得一讀

楚靈均,即詩人屈原,他學識淵博,但得不到任用;有愛國之志,又無處施展。才子先後兩次被楚懷王和頃襄王流放,最後自投汩羅而死。

死前行吟澤畔,顔色憔悴,曲中所描繪的正是他投水前的心緒和形容。這個“憔悴江幹”,既是對摧殘人才的統治者的抗議,也是對這位憂國愛民詩人的同情和尊崇。

“蘇子瞻長流了四五番”,則概括了蘇轼一生的坎坷遭遇。蘇轼屢遭貶斥,一生幾乎都是在貶斥中度過,是以曲作者說是“長流”。盡管作者沒有叙說蘇轼的才幹,也沒有表現自己對此的不平,卻可以看出作者的無限感慨。

張養浩的一首佳作,形式不闆滞,節奏多變化,值得一讀

作者列舉了才智之士不被任用之後,接着又列舉了三個史實,說明他們的才能即使暫時得到施展,但結局卻更加悲慘。李斯是秦國的丞相,在秦統一中國、治理天下的過程中立下巨大功勳,但後來被趙高誣陷,腰斬于成陽。

李斯臨死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門逐狡免,豈可得乎?”這就是曲中所說的“黃犬悲”,它反映了李斯對出仕從政追悔莫及的心情。

陸機,字士衡,西晉著名的文學家。西晉滅吳時,把他作為東南文學領袖請到洛陽,倍受榮寵,後來也因讒言被殺。他在臨刑時曾歎道:“華亭鶴唳,豈複可聞乎?”這個“華亭歎”,也反映了陸機對出仕從政的追悔、以及對隐逸士人平靜生活的渴望。

張柬之,字孟将,武則天時曾任宰相,後被武三思讒毀,貶為新州司馬,憤憤而死。作者列舉這三個史實,意在表明,即使一時得以寵信、才幹得以施展,但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到那時将更加追悔莫及。

張養浩的一首佳作,形式不闆滞,節奏多變化,值得一讀

詩人羅列了六個史實,無非是要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仕途險惡,才智之士不是仕途蹭蹬、終生坎坷,就是昙花一現,結局更慘,這樣的仕途官場還有什麼值得羨慕和留戀的呢?

于是作者自然作出結論:“是以上功名意懶”。這個結論既對曆史現象的高度概括,也有詩人本身的生活體會。可以說它反映了元代漢族知識分子對當時吏治的總體看法和立身處世的基本态度。

張養浩的一首佳作,形式不闆滞,節奏多變化,值得一讀

元初統治者打擊漢族知識分子、毀滅文化,漢族知識分子大多數是“功名意懶”。他們或漁樵山林,追求田園佳趣;或流連青樓酒肆,甘當書會才人。

這首曲在藝術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先列舉大量的曆史事實,然後下一結論。由于史實本身具有極大的說服力,結論又幹脆利落、滿懷感慨,給人以洪鐘一響、力敵千鈎之感。

作者列舉曆史事實時,都經過了精心的選擇和周密的安排。他們或治國有道,或用兵如神,或才華出衆,但其結局都是“困頓終身、或死于非命”。

在表現角度上也是多種多樣:寫班超是寫其身世,寫屈原是描其形容,寫李斯、陸機是記其臨終之言,寫張柬之是點出他晚年結局,寫蘇轼是概括他一生遭遇。形式上不闆滞,節奏上多變化,更好地展現了元曲生動活潑的藝術風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