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卸磨殺驢的失敗典型:唐朝的藩鎮割據和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

朝代說(二):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大小藩鎮除了唐廷直接控制的藩鎮,親近唐廷的藩鎮威脅性也較小,然而“風吹兩邊倒”的藩鎮,雖然守着所謂的中立,但也是易燃易爆的火藥桶。此外,藩鎮中還有“河北三鎮”這樣死敵對抗的狠角色。“安史之亂”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催化劑,一直到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兩百多年的時間裡,藩鎮割據一直上演的橋段,莫過于叫闆中樞,自相混戰,百害而無一利。不過,安史之亂隻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露出的也隻是藩鎮割據的冰山一角,沒有楊貴妃,安祿山也仍然會反,把江山社稷的興亡歸咎于女人,不過是鴕鳥政策的自欺欺人。

卸磨殺驢的失敗典型:唐朝的藩鎮割據和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

但是,安祿山可以給盛唐踩一腳刹車,源于唐玄宗的寵信,兼任三大“節度使”,分别是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也就是華北地盤,唐廷僅具有陝豫兩省,安祿山卻盤踞晉冀魯三省地盤,卧榻之側取皇座,倚馬可待,這是一種權臣無法抵禦的誘惑。安史之亂平息後,藩鎮割據的狀況也随之激增,畢竟創業不易,守業更難。衆多在平叛過程中勞苦功高的将領總得封賞,于是又新委任了一批“節度使”,以緻“方鎮相望于内地”,藩鎮割據真正開始尾大不掉。這樣熟悉的橋段,在民國二年再次上演,南方三督起兵“讨袁”,北洋軍閥在贛甯之役中大獲全勝,自然也是一番論功行賞,北洋集團實力達到頂峰。

卸磨殺驢的失敗典型:唐朝的藩鎮割據和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

不過李适和袁項城,都不是坐以待斃的那種人。唐德宗削藩可謂雄心勃勃,以江南财賦藩鎮為支撐,以京畿直屬藩鎮和禁軍聯合中原親近藩鎮,進剿河北山東的刺頭,中間夾雜着挑撥離間,亦或是懷柔打壓的手段,不過這一出卸磨殺驢卻弄巧成拙,削藩不成反而造成“奉天之難”。唐廷的聲威大跌,藩鎮勢力遂達到極盛。袁項城也是忘了“心急不吃熱豆腐”,他自忖麾下一群的功高震主的督軍,已經是俨然諸侯的“草頭王”,斷不會洗幹淨脖子等着削藩,于是祭出“抽編北洋軍模範團”以及不惜“關起門來做皇帝”的昏招,結果也造成了卸磨殺驢的另一個失敗典型,落得一個衆叛親離,天下群雄群起而共擊之的下場。

卸磨殺驢的失敗典型:唐朝的藩鎮割據和北洋時期的軍閥混戰

最終,不難看出唐末的藩鎮割據,與北洋軍閥混戰的相似之處,沒有杯酒釋兵權的機會,就不要去捅馬蜂窩,畢竟藩鎮林立與軍閥割據,也是唐朝和北洋得以勉強支撐下去的一個悖因,中樞與地方其實是一種相弈相生的關系,大多數的亂局是發生在藩鎮或者軍閥内部,在無力一鼓作氣徹底鏟除割據勢力的情況下,雙方的根本利益沒有被觸犯,兩者仍然是可以相安無事。是以對于唐朝來說有“夫弱唐者,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的感慨,這是關乎面子與正統問題,然而對于北洋軍閥來說,更多的還是一種意欲做強人,隻得願賭服輸的賭徒做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