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盧明專欄|話說金線嶺

盧明專欄|話說金線嶺

文|盧明 編輯|燕子 圖檔|網絡

古典名著《水浒傳》寫水泊梁山有個重要去處——金沙灘,山寨的大隊人馬出征或回山,常經過此處。人們回味水浒故事,常常對此處十分關注,每生疑問:真實的金沙灘存不存在?有的話,在哪裡?

《水浒傳》所寫,應當有所本。郓城是水浒故事發祥地,人們更喜将《水浒傳》裡的金沙灘,與地理上實際存在的金線嶺聯系在一起。因為,金線嶺就在郓城以東,直抵梁山腳下。施耐庵熟悉郓城地域,順手寫出,是很自然的事。

明崇祯《郓城縣志》記載:“金線嶺在縣東十裡許,自梁山發脈,東西橫亘三十餘裡,高低不齊,上多官柳,垂條如絲,故名。”這說明,金線嶺在明代,便是郓城重要的地理存在,時人還将“線嶺秋煙”列為郓城十景之一。

那麼,在坦蕩如砥的平原地帶,怎麼會有嶺的存在呢?這嶺記錄在古人的史志中,今天是否還有形迹呢?

有的。一般人不一定注意,心細者便有線索可考。《郓城水利志》記載, 從1954年測繪的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可以看出,郓城、梁山一帶,果然有一道長長的嶺子。自然,這嶺不是石嶺,而是土嶺。嶺自郓城宋金河東岸唐店起,走向東北經紅門廠、陳屯,再經梁山縣的郭堂、蔡林、司垓,到達汶上縣的張壩口。嶺寬約2公裡—5公裡,高出兩側地面2米—3米。郭堂向西北經鮑垓、王垓、倪樓還有一道,走勢與現郓城、梁山縣界大緻重疊。此嶺與前嶺形成一個“人”字形交叉,高寬均不如前嶺。第三道土嶺,自郓城縣城東小民屯至嘉祥縣黃垓。技術人員分析,這些土嶺沙質土壤,似系黃河溜道所形成,也有人說這是一條為時不長的黃河河道,由于黃河下遊為地上河,故改道後形成一條帶狀高地。至于土嶺形成的時間,可能在南宋初年黃河南徙梁山泊被淤平以後。

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在蘭考銅瓦廂決口後,“漫水三股行走,均彙至張秋穿運”,在東阿縣魚山處奪大清河入海。由于大清河原河道“深闊均不及黃河三分之一,尋常大水,業已漫溢”,粱山一帶遂成為黃河自然滞洪區。金線嶺由于地勢高,成為黃水南侵的天然屏障。

建國初期,利用東平湖滞洪,為防潮水倒漾,于1950年春、冬兩季,由郓城、南旺兩縣出工,利用古金線嶺北線的較高地形,修築了金線嶺堤:西起郓城唐廟北南金堤,東西走向至倪樓,過宋金河至鮑垓出郓境入南旺縣,經郭堂、蔡林至袁口接老運河堤,修堤标準:頂寬3米,邊坡1:2,高出地面一般1.5米至2米。1958年東平湖堤完成後,司垓以東改建為水庫圍堤,司垓以西的金線嶺堤失去防洪作用,國家遂放棄管理,群衆逐年取土,平毀種地,緻使金線嶺堤日漸高低不平,參差不一,但形迹仍存。

關于金線嶺與水浒好漢的關聯,有不少說法。通曉黃河治理史的水浒研究家丁永林先生就記述過一些。他說,北宋末年,宋江上司農民起義,曾以梁山泊作根據地,在金線嶺上留有不少遺迹。梁山東南11公裡處的徐集鎮蔡家林村,地處金線嶺上,村西有一片高地,傳說宋江起義軍水師鏖戰凱旋,常在此處晾曬盔甲,故名“曬甲林”。後稱為“蔡家林”,簡稱蔡林。村西曾有“歇馬亭”,現已不存。梁山南11公裡處現拳鋪鎮拳鋪村,亦位于金線嶺上,傳為宋江起義軍靠船碼頭,故稱為“船住堡”,後稱“船堡”,又演變為“權鋪”,清末改為“拳鋪”,《水浒傳》中所描寫“朱貴酒店”即在此處。當時投奔梁山的各方義士,常以此處為落腳點,由朱貴派船接送,渡水泊,上梁山,加入義軍。《水浒傳》中著名的“金沙灘”也是在這裡。

“線嶺秋煙”被列為古代郓城十景,足見人們對金線嶺的喜愛。這一景觀,曾引來衆多文人、遊客前來遊覽吟詠。明代張萼有詩贊道:

秋林白露豈無因,曲岸高低柳色新。

細葉垂垂疑是線,輕煙袅袅恍如春。

随風飄忽分香冷,映水微茫疊浪頻。

綿亘逶迤繞勝地,幾回下馬駐遊人。

對于金線嶺,清代郓城知縣陳良谟也題過這樣一首詩:

嶺因金柳得芳名,柳到秋來景倍清。

煙鎖垂柳千萬縷,清風搖曳畫難成。

曆史遠去,記載猶新。列入郓城十景的“線嶺秋煙”,如今依然美麗在郓城人的心頭。而關于金線嶺的諸多話題,仍然是人們的下酒話肴。

盧明專欄|話說金線嶺
盧明專欄|話說金線嶺

作者:盧明,男,1960年生人,筆名黃河入海。郓城縣委退休幹部,郓城縣作家協會主席,縣詩詞學會會長。系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菏澤市詩詞學會副會長,菏澤學院水浒文化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郓城縣曆史文化研究學者。在《光明日報》、《山東文學》、《時代文學》等多種報刊及網絡平台發表散文100餘篇、小說20餘篇、詩詞詩歌1000餘首,其中《菏澤賦》在《光明日報》發表。著有《正話水浒》《水浒印象》《好漢文化探究》《郓城文史考略》(三卷)文化書籍六部,主編《郓城文學作品選》《郓城文韻》《水浒别傳》《水浒酒故事》作品集四部。在菏澤電視台主講主講水浒文化十三期。

壹點号心夢文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