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尚苗繡讓現代繡娘留住鄉愁

時尚苗繡讓現代繡娘留住鄉愁

在化屋村扶貧工廠中的房間裡,一名繡娘在直播展示苗繡産品。

時尚苗繡讓現代繡娘留住鄉愁

苗族蠟染非遺傳承人彭藝在制作蠟染燈具。

時尚苗繡讓現代繡娘留住鄉愁

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地處烏江源百裡畫廊内。

時尚苗繡讓現代繡娘留住鄉愁

彭藝布置的“雙龍戲水”蠟染刺繡作品。

>

民族文化

購入電腦繡花機,山裡“進階定制”走出去

一件手工繡衣,配以白、紅、綠三種主色,兼以藍、紫為輔色繡制出獨特的民族風格紋樣,做工精細、工藝複雜,被稱為藏在深山裡的“進階定制”。

以針為筆,以線為墨,以布為紙。用刺繡的方式記錄和書寫自己的曆史,正是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代代相傳的文化表達。

但這些藏在深山裡的“進階定制”,如今卻面臨着走不出大山的困境。

由于純手工繡制制作周期長、定價高、銷路窄,苗繡産業發展的局面難打開。如何将傳統工藝轉化為成熟産業?這是化屋苗繡在鄉村振興路上亟須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支援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特色優勢産業,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

村民尤華忠曾在溫州的電腦印花廠裡打工,返鄉後留在了化屋村。作為村子裡敢想敢幹的年輕人,他想試試走通回鄉創業這條路。

“幾年前,我在浙江溫州打工時,看到當地人用電腦繡花機,正好廠裡面有套機器要退下來,我便花了2萬多元買了一台。嘗試用繡花機制作了一套苗族服飾,發現制衣時間由原來的半年多縮短為幾天時間,工作效率迅速提升了。”

2018年,化屋村興辦刺繡産業,政府出資給村民建廠房。扶貧工廠中的房間的建立,将工廠開在了村民家門口,打造了一條“工廠中的房間就在家門口、上班隻需下個樓”的就近就業管道。

2019年,尤華忠決定和妻子共同創辦蠟染刺繡公司。他們從銀行貸款購入電腦繡花機,又嘗試在網絡上直播帶貨推廣化屋苗繡,談起這台“電腦繡花機”,尤華忠露出了笑臉:“現在,我們這個工廠中的房間有5台全新的繡花機,繡娘們做手藝更友善了!”

招攬生意,培養操機繡娘,尤華忠的苗繡生意漸漸有了起色。

“以前在浙江打工,跑來跑去,老人孩子都顧不上,現在我們一家人都在工廠中的房間了。”四十出頭的村民楊大姐,正帶着小孫女在尤華忠的苗繡工廠中的房間裡上班,楊大姐主要負責蠟染産品的制作。從日常使用的鑰匙小包到素雅幹練的藍染圍巾,都是楊大姐經手的物件。“一個月工資給我3000多元,現在在家裡(生活)還可以,剛回來的時候,擔心年齡大害怕扶貧工廠中的房間不要我做(工)。(後來)他們說‘我們需要的,隻要你會做’。那苗族傳統的刺繡蠟染,我什麼都會的嘛,工廠中的房間蠟染的花樣我可以設計出來,後來就留下上班了,不想出去了。”

文化振興和産業振興密不可分。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吳理财在《文化治理視角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價值耦合與體系建構》一文中認為,用市場化機制把鄉村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産業,既可以豐富文化産品的供給,更好滿足人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也可以對鄉村傳統文化遺産進行開發式傳承,保護好和發展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以,鄉村文化産業的發展具有多重經濟和社會價值。

苗寨刺繡恰是一個典型的鄉村文化範本,現代産業鍊的有效搭建,讓千年苗繡“進階定制”,實作了從大山走向世界的可能,更讓村子裡的貧困繡娘們,有了在家門口就業的幸福感。

實作家門口就業,苗寨繡娘富起來

從一台電腦繡花機開始的苗繡嘗試,如今給化屋村的扶貧工廠中的房間帶來了生産力的提升,也帶來了更多的收益。

2020年,化屋村苗繡扶貧工廠中的房間産值達到100多萬元。“32位苗族繡娘在工廠中的房間裡上班,實作了家門口就業的同時,還能照顧家庭。”尤華忠說,32位繡娘有一半以上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目前已全部脫貧。

文化創新

去貴州讀研,把傳統蠟染與現代時尚結合

“每一代繡娘,都在找尋新的意義。民族手工藝的傳承是我肩上的擔子。”

今年37歲的彭藝是化屋村唯一一位苗族蠟染非遺傳承人。這個年輕的傳承人,想為傳統苗族蠟染刺繡注入一些新可能。

在老一輩化屋村人眼裡,苗繡無疑是家家戶戶要掌握的手藝,而今工業化和城鎮化大潮之下,傳統手工藝逐漸淡出視野,鄉村文化産品的閱聽人群體也在逐漸減少。如何讓苗繡活起來?這是彭藝和無數非遺傳承人需要思考的課題。

“由于一直強調現代化、城鎮化在經濟發展領域的主導作用,人們産生一種似是而非的模糊觀念:唯有城市代表着先進、文明或曆史前進的方向。”中央黨校教授劉忱看來,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部分人将鄉村視為落後、封閉、愚昧的代表,不足以支撐現代化發展,應該在城鎮化的程序中逐漸改造乃至淘汰。

在日常的工作中,彭藝也發現,苗族蠟染、刺繡隻用在頭飾、衣服之類的生活用品上,範圍太窄。“而且以前做苗繡、做蠟染,隻會模仿我們的祖先,他們畫的是什麼紋樣,我們就畫什麼紋樣,他們繡什麼,我們就繡什麼,沒有創新意識,我們就不會加不會減。”

于是她決定,去貴州民族大學讀研,希望把傳統蠟染與現代時尚相結合。

“三年的研究所學生生涯,開闊了我的創新思維,也提升了我的技藝,讓我找到了将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路徑。”碩士畢業後,彭藝決定回到化屋村創業,創辦了“原色有染”非遺文化講習所,擔任起扶貧工廠中的房間文創産品設計師,帶領村裡“媽媽們”共同制作具有時尚感的苗繡、蠟染産品。

兼具美觀和實用性的文創燈具、餐具和民族風服飾,一件件走上了扶貧工廠中的房間生産的流水線,不僅拓寬了産品線,更讓“化屋文創”在網絡上有了新銷路。

彭藝也成為了化屋扶貧工廠中的房間裡的“智慧擔當”。在她的手機便箋裡,有她下載下傳的圖案資料,也有生活裡瑣碎的靈光乍現,苗寨裡的一草一木、一紋一樣都是她思考的對象。為了保持富有創造力的頭腦,她常出省去景德鎮等民族文化傳承地,學習當地的文創設計理念,不斷碰撞出創意火花。

“想要非遺‘活起來’,需要做好‘加減法’”

多年的行業深耕,加上專業的學術思考,讓彭藝悟出了一個道理:“想要非遺‘活起來’,需要做好‘加減法’”。

她認為,所謂“加減法”,依舊是以民族手工藝的傳統為基底。拆解來看,做加法,就要融入跨界設計,用“混搭”的理念把木藝、陶瓷等元素與刺繡、蠟染等傳統技藝結合起來,生産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的産品。而做減法,可以結合産品功能,簡化紋樣、色彩的使用,突出一種元素,確定物品的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實作統一平衡。“要讓色彩搭配看起來更雅緻,更符合現代審美,而且不會過時。”

帶着這個觀念,彭藝和化屋村人的“苗繡嘗試”越走越遠。蠟染鑲嵌木椅、帶刺繡襯布的茶杯茶壺、顔色清新的蠟染玩偶、兼具民族風和時尚感的布藝時裝……工作室裡甚至有蠟染和刺繡結合的居家燈具。

打造鄉村文化産業不能走同質化、複制化的路線,彭藝為化屋文創“注入新血液”的願望成為了現實。

前不久,彭藝設計的蠟染布偶在一款設計師APP中找到銷路,十二生肖公仔賣得火熱,廣州的廠商找彭藝下了15萬的訂單。顧客在APP留言說,沒想到蠟染也可以做出這麼“萌”的物件。

如今的彭藝,仍在帶領化屋村及黔西市50多位繡娘制作、研發新産品。“隻有不斷地研發推新,把民族紋樣提煉出來走向市場,有好的買賣,才能對傳承有更好的幫助。”彭藝說。

“傳統手工藝也可以很時尚。”彭藝和化屋村人的苗繡,有留得住的鄉愁,更有看得見的未來。

A06-09版

總策劃: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衛國 王佳

統籌:陳偉斌 陳實 朱慧東 關健明

執行統籌:陳成效 胡群芳

編輯統籌:周全

視訊統籌:危藝

創意統籌:張博

主筆:董曉妍

采寫:南都記者 周全 史明磊 李思萌 蔡思岚 董淑雲 徐呈旭 黃薇 葉曉文 劉寶洋

攝影/視訊:南都記者 危藝 張靜 劉威  吳佳琳 林耀華 李琳 陳燦榮 李孟麟 黃怡婷 張馳 徐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