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我在西海固生活了三十多年,深知這片土地上父老鄉親的迷茫與痛苦,也深知他們的奮鬥與追求、夢想與希望。這裡到處都是有故事的人,當地群衆、基層幹部、扶貧工作者、支教老師……可以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部扶貧史,這讓我産生了寫作的強烈使命感。”作家季棟梁在談及《西海固筆記》的寫作緣由時說。

2022年2月,長篇報告文學《西海固筆記》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4月22日,“季棟梁長篇報告文學《西海固筆記》研讨會”在北京出版集團“想心空間”舉行。十餘位專家學者聚集一堂,共話這部現實主義力作的社會意義與時代意義。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研讨會現場

《西海固筆記》一書以貼近現實的創作,見證甯夏西海固脫貧攻堅這一偉大曆史程序;完全采取原生态的手法,貼近現實的人物,去發現細節、感受細節、思考細節,敏銳地捕捉和表現脫貧攻堅事業中的新因素新氣象,寫出了一部新時代的“創業史”,記錄了大量脫貧攻堅事業中湧現出的時代新人,以及他們身上閃耀的時代精神的光芒。

這是作者付出最大耐心與敬意的一部書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認為,《西海固筆記》出版的時間節點非常重要,有着巨大的社會意義。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

“脫貧攻堅、全面小康是習近平總書記強力推動的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我們優秀、傑出的作家在這樣一個宏闊的曆史程序中沒有缺席。季棟梁生活在西海固,他在書寫中國社會變革的曆程中,緊緊把握扶貧這個重要題材,寫得非常用心,也非常突出。”同時,邱華棟評價《西海固筆記》從文學藝術和寫作技巧上,都是非常出衆的一部作品。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王野霏

北京市委宣傳部一級巡視員王野霏指出,這部作品是北京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訓示精神的生動實踐。脫貧攻堅工程是世紀工程,其勝利為全世界人民擺脫貧困指出了光明路線。“《西海固筆記》全景式、多方位抒寫這片土地兩千年來的滄桑巨變,以及巨變背後的時代縮影和精神嬗變,選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活變遷,以大量翔實的資料和資料,令人信服地反映了西海固地區的巨大變化,寫出了新時代的重大主題。本書是反映這個時代的力作,是北京出版集團緻力于高品質發展的豐碩成果和标志性作品,是作家用心、用情、用功進行現實題材創作的一個範本。”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康偉

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康偉表示,《西海固筆記》經由作者數易其稿,多番打磨後才得以成書,字裡行間都能看到他為寫作“下的苦”。本書是作者付出最大耐心與敬意的一部,也是最溫情最慰藉鄉愁的一部。作者紮根于深厚的西海固大地,深入最基層的社會組織,捕捉最細微的社會細胞,從中能夠感受到中國共産黨人以為人民服務為使命,敢教日月換新天,帶領群衆把西海固這個“苦甲天下”“中國最貧窮的地區”摘掉窮帽子的使命和擔當。“季棟梁先生用這樣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回答了時代的呼喚,踐行了作家的使命。”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何向陽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何向陽認為,這部作品是送給時代、送給家鄉的禮物,也是送給讀者的禮物。“一個小說家,去寫作關于家鄉的報告文學,以一種完全下沉的方式,這種姿态讓我非常感動。何謂下沉?就是沉下去,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作者去總結彭陽經驗、蔡川模式、生态移民、勞務移民,去觀察治沙、養殖、水窖這樣一些日常生活的細部,觀察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曆程。”

他寫出了堅韌、樂觀的西海固精神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烨認為,《西海固筆記》是報告文學和散文的合集,内容豐富厚重,“這本書是關于西海固的《史記》、百科全書。它寫到了西海固的曆史沿革、人口構成、行政區劃、人文地理、自然風貌、民俗風情,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等等。”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烨

白烨評價,《西海固筆記》的寫法與過去的采訪不同,是作家在場的寫作,給讀者以強烈的現場感,是一個有“我”的寫作,作為西海固人,季棟梁寫出了西海固人民堅韌不屈和苦中作樂的生活精神,西海固作為貧困地區如何脫困的典型,不僅在中國,在世界範圍内也是意義重大的。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表示,《西海固筆記》有曆史感,對西海固曆史的描述,特别是自然狀況的描述,能讓我們對這個特殊的區域有更深的了解。“季棟梁是西海固人,個人記憶的真實性、生動性是這個作品的一大特點。作品書寫了西海固脫貧攻堅的全過程,包括移民、修梯田、種藥材、植樹,以及與發達地區的對接扶持,最後實作遍地産業,廣廈萬千。本書講述了西海固脫貧攻堅的整體過程,既有國家戰略的布局,更有西海固人艱苦卓絕的奮鬥,也有經濟發達省份的支援,是脫貧攻堅的頌歌,艱苦奮鬥的号歌,共同富裕的凱歌。”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賀紹俊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沈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賀紹俊認為,季棟梁是為捍衛西海固人的尊嚴而寫作,他寫的是西海固人的尊嚴,寫的是西海固精神。“西海固因為貧困而出名,貧困和苦難也磨砺了西海固人的性格。如今西海固終于從貧困中走了出來,《西海固筆記》詳細而真實地記錄了這個過程,它寫改變貧困的同時,也寫出了西海固人如何繼續保持自己的堅韌、樂觀的性格,這種性格就是西海固精神。”賀紹俊還特别指出《西海固筆記》的文學性:“季棟梁善用民間語言,對西海固的民間語言有深厚的感情。他一路采訪西海固的脫貧工作,一路采摘語言的野果子,再把這些野果潑撒在這本書的叙述中,讓這本書充滿了文學的野味,又甜又酸又爽。”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原副主任、創研部原主任胡平

中國作家協會小說委員會原副主任、創研部原主任胡平認為,《西海固筆記》之是以能寫得這麼好,首先是由于季棟梁在這個題材上積累的感情太深。“他從2018年開始重走西海固,居然往返了三四十趟,慢慢走,細細看,了解人間的滄桑巨變。《西海固筆記》是和一般采訪式的報告文學不一樣的作品,它的文體風格非常一緻,特别像長篇散記,大量保持現場性和直覺性,讀起來像散文一樣自然。而且作者也避免了文字上過于細膩,在文體上寫出了他自己的特點,非常之成熟。”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福民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福民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季棟梁在寫作《西海固筆記》時,寫法兼顧到了很多方面,包括曆史的深度,同時也照顧到了貧困的來源、治理之困難等方面,凸顯了中國共産黨在脫貧攻堅偉業時投入的力量,“如果簡單地把它當成一本主題書,把它當成一部單純的脫貧攻堅作品來讨論,是不恰當的。當然它也不是純粹的曆史著作,而是兼顧曆史深度和現實廣度的一部充滿文學性的好作品,給未來的寫作者帶來了良好的啟示。”

表現出我們國家脫貧減貧的曆史縱深感

“這麼多年以來,他的創作都沒有離開這片土地。”《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認為,《西海固筆記》表現出了我們國家脫貧減貧的曆史縱深感,對地域的覆寫面十分廣闊,而且提供了非常多關于西海固的人文、地理、風俗的資訊,這是任何外來作家都難以取代的。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

同時,梁鴻鷹指出,季棟梁真正寫出了這片土地上人們創造的新的曆史力量,作品中的人非常有代表性,非常有感染力,“這部作品對當今的啟示非常多,包括作家如何走進生活,如何把有溫度的生活化為有溫度的文字等等。”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教授李林榮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文學院教授李林榮讀完《西海固筆記》之後突出的感受是,這部作品對于脫貧攻堅的展現,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具有各個側面創新意味的重要文本,“《西海固筆記》是從決勝脫貧攻堅題材領域湧現的一部力作,它聚焦的西海固地區的脫貧攻堅程序,本身在中國偉大的脫貧減貧事業中就是一個突出的先行部分和典範項目,從九十年代中期‘閩甯對口扶貧協作’工程啟動,這項工作始終是在總書記直接部署、直接指導下進行的,其二十餘年的程序和巨大成就涉及三農,更擴充到和包括了生态、社會和人居文明的全局。《西海固筆記》把握住了這一特點,形成了動态立體的全景紀實和文學表現風貌。”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莉認為,《西海固筆記》首先是走進人群之中的寫作,同時又具備總體性的視野。季棟梁的寫作得益于他寫作中的本地人視角,這種本地人視角、細節講述和對時間縱深感的把握,令他的作品深具說服力,“整體而言,它重新整理了我們對西海固文學風景、曆史風景和現實風景的認識,除了作家的本地人視角之外,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文學的了解和寫作,他比一般的報告文學作家表現力更好,而且完全感受不到語言當中的裂隙。作家用一個小的視角切入了一個大的主題,點點滴滴記錄下了西海固的今昔之變。”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小說選刊》副主編李雲雷

《小說選刊》副主編李雲雷認為,《西海固筆記》不僅是寫脫貧攻堅具體政策的一本書,而且是寫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巨大變化的一本書,可以說是中國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季棟梁既是一個作家,也是一個體驗者,同時也是一個記者,多重的身份使他對觀察和體驗西海固的變化有特别獨特的優勢。他的文體更接近報告文學、紀實文學等多種文體的融合。”

打開新曆史條件下農業生産過程的複雜肌理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認為,《西海固筆記》最大的特點是它的質感,既有詩意,又有宏闊的高度。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

“我覺得作者是語言高手,他的語言裡面有詩人的氣質,他把民間語言和詩人高度凝練的技法結合在了一起。作者不僅寫到了大量的知識,細密的生活,還寫到千姿百态的人。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一定有着跟别的土地上的人不同的質感。”劉瓊說。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光明日報》文荟版副主編饒翔

《光明日報》文荟版副主編饒翔認為,寫作這本書是非常有難度的事,“西海固的文學寫作,在傳統上就是苦難叙述,這樣其實較容易打動人心。但要寫一個歡愉的、欣喜的變化,其實存在着特别大的挑戰。但季棟梁老師是發自内心地要寫這本書,因為他看到自己曾經經曆的貧困苦難的生活,如今變得這麼好。他是在為這個時代做出筆記和記錄。”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剛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徐剛覺得《西海固筆記》的寫作非常嚴謹、規整,每章處理一個主題,思路十厘清晰,“書中涉及這麼多主題,比如交通問題、教育問題、金融問題,讀者會發現,脫貧攻堅工程其實是很複雜的系統工程,要調動方方面面,在這背後有非常強的國家意志,有十分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且,他在寫作中引入了小說的寫作方式,讓大家樂于接受,使得報告文學作品顯得更加生動,這是這本書在寫法上給我們的啟示。”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理論處處長嶽雯

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理論處處長嶽雯提到,這本書以社會學為方法,全景式展現了中國鄉村從千百年貧困的泥沼中掙紮出來,煥發出新的光彩的過程,“它向我們示範了今天文學如何出圈、如何突破邊緣化的地位。它引入了這樣一條道路,即從社會科學、曆史學等各種學科當中吸取方法,擺脫固有的一些路徑,來創造出既具有思想之力、又具有感性之美的道路。《西海固筆記》打開了新的曆史條件下農業生産過程的一個複雜肌理,為西海固留下了聲音。”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叢治辰感受到了季棟梁對西海固的深情,他說,“在書中季棟梁也寫到,這是他獻給故鄉的一份禮物,是飽含深情的寫作。有深情才能寫出細節來,文學的時刻在細節的部分迸發出來。當然文學性不僅展現在細小,也展現在廣闊。作品寫到了脫貧攻堅工作的方方面面,展示出了一個完整的、波瀾壯闊的圖景,讓整個脫貧攻堅工作的最後完成顯得格外激動人心。”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表示,“作為一個出版人,作為一線的文學編輯,我們一直在努力嘗試做一件事,為中國的好故事和好題材尋找到恰當的作者,找到最适合好題材和好故事的最恰當的書寫方式。作家們也用他們的努力,回饋我們對他們的信任,是以也讓我們有信心把自己堅持的這條道路繼續走下去。”

他用巨大的耐心與敬意,寫出了西海固的滄桑巨變

甯夏西海固,因曆史上轄西吉、海原、固原三縣而得名,與甘肅河西、定西并稱為“三西”地區。此地曾“苦瘠甲于天下”,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定為世界上二十二個“最不适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1982年12月,國家啟動實施“三西”農業建設扶貧工程,開了中國區域性整體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先河。1996年,中央做出推進東西對口協作的戰略部署。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兼福建省對口幫扶甯夏上司小組組長習近平同志帶隊到甯夏考察,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閩甯對口扶貧協作”這一重要戰略決策,其後又三次踏上這片土地。二十多年來,“閩甯對口扶貧協作援甯群體”主動扛起對口幫扶甯夏脫貧攻堅的曆史使命,将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寫的深度協作,與甯夏人民一起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甯模式”。西海固地區與全國各地同步邁入了小康社會。

南都記者 黃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