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民日報》發表《西海固筆記》創作談|寫出對土地與人的敬意

轉載來源:《人民日報》

要到生活和人民中尋找豐沛源泉,發現火熱篇章,也要到生活和人民中克服寫作難題,錘煉作品的新意和深度。

“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對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提出殷殷期望。堅守人民立場,需要投身人民創造曆史的壯闊奮鬥中,走為人民書寫之路。寫作長篇報告文學《西海固筆記》的經曆,讓我對這一點感觸尤深。

《人民日報》發表《西海固筆記》創作談|寫出對土地與人的敬意

西海固曾是一片長久被貧困籠罩的土地。這片土地見證了國家“三西”扶貧戰略的大幕拉開,見證了近四十年的幫扶曆程,見證了閩甯協作、脫貧攻堅等一系列國家重大舉措取得顯著成效,直至2020年,西海固邁入小康社會,從此開啟新篇章。

我在西海固生活了三十多年,深知這片土地上父老鄉親的迷茫與痛苦,也深知他們的奮鬥與追求、夢想與希望。後來我雖然離開這片土地,但幾乎每年都會多次赴西海固采訪、調研,對其脫貧政策、舉措、曆程有深入了解,也積攢了許多真實鮮活的故事。這裡到處都是有故事的人,當地群衆、基層幹部、扶貧工作者、支教老師……可以說,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部扶貧史,這讓我産生了寫作的強烈使命感。

然而,西海固脫貧攻堅不好寫。為什麼?一是因為西海固脫貧為社會矚目,相關報道已經鋪天蓋地,要寫,必須出新!二是西海固脫貧是載入史冊的大事件,題材上無疑具備“人民史詩”的氣魄,但通過文字如何寫出這種“史詩”氣魄來?三是在寫作意圖上,我尤其希望寫出西海固人在精神上的脫貧。擺脫了貧困的束縛,西海固人的精氣神回來了,變得敞亮、開朗、自信、熱情。這一變化給我感觸最深,也是我最想着重表現的。

攻克上述寫作難題的方法不在别處,就在生活裡,在人民中間。幾個月的前期采訪讓我更加堅定,要到生活和人民中尋找豐沛源泉,發現火熱篇章,也要到生活和人民中克服寫作難題,錘煉作品的新意和深度。“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我希望能以生活在最基層、身處脫貧攻堅最前線、受益最多的普通群衆為主人翁,對他們進行原汁原味地記錄與描述;我希望紮根于深厚的西海固大地,捕捉最細微的社會細胞,讓作品保持泥土的氣息與厚重的詩意。

通過這次采訪和寫作,我首先收獲了大量細節。豐富、真實、鮮活的細節,是一部作品打動人的關鍵所在。細節是無法臆造和想象的,也不是走馬觀花就能得到的。一日三餐,四季流轉,細節就隐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作家踩進生活的泥土,貼近現實的人物,在田間地頭和屋舍炕頭發現細節、感受細節、思考細節。

《人民日報》發表《西海固筆記》創作談|寫出對土地與人的敬意

此外,我還收獲了語言。人民是語言藝術大師,向人民學習語言是作家藝術家的共識。人民的語言溢自心底,或形象生動,帶着生活氣息,或樸素自然,蘊含生活哲理。在西海固這片土地上,花兒、信天遊、隴東小調的熏陶,讓當地人講話也像唱歌一樣,有許多讓人回味的精彩之處。一位長須飄拂的老漢開車拉着我們,激動地說:“以前吆腳呢,現在跑車哩,你說變化大不噻。哎呀,以前一條褲子幾人穿,一條被子幾人蓋,現在連太空被都蓋上了,你說變化大不噻。”采訪“四好農村路”時,一位村民說:“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還是‘四好路’。路通了,人富了,來人都是姑舅了。”駐村第一書記老劉介紹:“你看說得好不,你隻要把事幹下,老百姓會給你總結哩。”

以西海固為背景,我已經寫了《上莊記》《錦繡記》《海原書》《野麥垛的春好》等不少作品。《西海固筆記》是我付出最大耐心與敬意的一部,也是我最溫情最慰藉鄉愁的一部。通過西海固脫貧這一曆史事件,我希望寫出衆志成城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寫出我對土地與人的敬意。

如今,擺脫了數千年貧困的西海固人正以昂揚的精神風貌,為更加美好的生活繼續奮鬥。昔日蕭關道、鹽(茶)馬古道、絲綢之路上的西海固,如今于千山萬壑中變天塹為通途,構築起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的立體交通網絡。“路”的變化折射了時代的變化,西海固人已在路上,許多在曆史中傳揚的絲路故事有了新的注解,而這正是我在寫的下一部作品。

相關圖書

《人民日報》發表《西海固筆記》創作談|寫出對土地與人的敬意

書名:《西海固筆記》

作者:季棟梁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2月1日

聯合出品:掌閱科技

甯夏西海固,因曆史上轄西吉、海原、固原三縣而得名,與甘肅河西、定西并稱為“三西”地區。此地曾“苦瘠甲于天下”,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定為世界上二十二個“最不适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1982年12月,國家啟動實施“三西”農業建設扶貧工程,開了中國區域性整體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先河。1996年,中央做出推進東西對口協作的戰略部署。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兼福建省對口幫扶甯夏上司小組組長習近平同志帶隊到甯夏考察,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閩甯對口扶貧協作”這一重要戰略決策,其後又三次踏上這片土地。二十多年來,“閩甯對口扶貧協作援甯群體”主動扛起對口幫扶甯夏脫貧攻堅的曆史使命,将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寫的深度協作,與甯夏人民一起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甯模式”。西海固地區與全國各地同步邁入了小康社會。

作家季棟梁是土生土長的西海固人,對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清楚地了解:近半個世紀西海固的曆史,就是一部扶貧的曆史;西海固的扶貧史,就是新中國扶貧史的縮影。在《西海固筆記》中,他以自己的獨特觀察和細膩筆觸,全景式、多方位抒寫西海固這片土地兩千年的滄桑巨變,以及巨變背後的時代縮影和精神嬗變,直抵曆史和人心深處。作品以貼近現實的創作見證脫貧攻堅這一偉大曆史程序,選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吊莊移民”“梯田建設”“鹽池治沙”“揚黃灌溉”“井窖工程”“勞務輸出”“菌草種植”“灘羊銀行”等等,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活變遷,以大量翔實的資料和資料,令人信服地反映了西海固地區的巨大變化,寫出了新時代的重大主題。

作者簡介

季棟梁,著名作家,甯夏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有長篇小說《奔命》《胭脂巷》《上莊記》《野麥垛的春好》《海原書》《蒼聲》《深風景》《錦繡記》,短篇小說集《先人種樹》《黑夜長于白天》《我與世界的距離》《吼夜》,散文集《和木頭說話》《人口手》《左手功名右手美人》《從會漏的路上回來》《蒼山遠日暮》等。三次榮獲甯夏文藝一等獎,榮獲甯夏“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号。散文集《和木頭說話》和短篇小說《吼夜》分别入圍第三屆、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上莊記》榮獲中宣部第十三屆公德心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4中國好書”等獎項。作品多次榮獲《小說選刊》獎、《北京文學》獎、《中國作家》文學獎、《朔方》文學獎等獎項,入選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小說選刊》排行榜等榜單及中學課本,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翻譯成英、法、俄、日等多種語言。

編輯:王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