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民日报》发表《西海固笔记》创作谈|写出对土地与人的敬意

转载来源:《人民日报》

要到生活和人民中寻找丰沛源泉,发现火热篇章,也要到生活和人民中克服写作难题,锤炼作品的新意和深度。

“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提出殷殷期望。坚守人民立场,需要投身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奋斗中,走为人民书写之路。写作长篇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的经历,让我对这一点感触尤深。

《人民日报》发表《西海固笔记》创作谈|写出对土地与人的敬意

西海固曾是一片长久被贫困笼罩的土地。这片土地见证了国家“三西”扶贫战略的大幕拉开,见证了近四十年的帮扶历程,见证了闽宁协作、脱贫攻坚等一系列国家重大举措取得显著成效,直至2020年,西海固迈入小康社会,从此开启新篇章。

我在西海固生活了三十多年,深知这片土地上父老乡亲的迷茫与痛苦,也深知他们的奋斗与追求、梦想与希望。后来我虽然离开这片土地,但几乎每年都会多次赴西海固采访、调研,对其脱贫政策、举措、历程有深入了解,也积攒了许多真实鲜活的故事。这里到处都是有故事的人,当地群众、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者、支教老师……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部扶贫史,这让我产生了写作的强烈使命感。

然而,西海固脱贫攻坚不好写。为什么?一是因为西海固脱贫为社会瞩目,相关报道已经铺天盖地,要写,必须出新!二是西海固脱贫是载入史册的大事件,题材上无疑具备“人民史诗”的气魄,但通过文字如何写出这种“史诗”气魄来?三是在写作意图上,我尤其希望写出西海固人在精神上的脱贫。摆脱了贫困的束缚,西海固人的精气神回来了,变得敞亮、开朗、自信、热情。这一变化给我感触最深,也是我最想着重表现的。

攻克上述写作难题的方法不在别处,就在生活里,在人民中间。几个月的前期采访让我更加坚定,要到生活和人民中寻找丰沛源泉,发现火热篇章,也要到生活和人民中克服写作难题,锤炼作品的新意和深度。“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我希望能以生活在最基层、身处脱贫攻坚最前线、受益最多的普通群众为主人翁,对他们进行原汁原味地记录与描述;我希望扎根于深厚的西海固大地,捕捉最细微的社会细胞,让作品保持泥土的气息与厚重的诗意。

通过这次采访和写作,我首先收获了大量细节。丰富、真实、鲜活的细节,是一部作品打动人的关键所在。细节是无法臆造和想象的,也不是走马观花就能得到的。一日三餐,四季流转,细节就隐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作家踩进生活的泥土,贴近现实的人物,在田间地头和屋舍炕头发现细节、感受细节、思考细节。

《人民日报》发表《西海固笔记》创作谈|写出对土地与人的敬意

此外,我还收获了语言。人民是语言艺术大师,向人民学习语言是作家艺术家的共识。人民的语言溢自心底,或形象生动,带着生活气息,或朴素自然,蕴含生活哲理。在西海固这片土地上,花儿、信天游、陇东小调的熏陶,让当地人讲话也像唱歌一样,有许多让人回味的精彩之处。一位长须飘拂的老汉开车拉着我们,激动地说:“以前吆脚呢,现在跑车哩,你说变化大不噻。哎呀,以前一条裤子几人穿,一条被子几人盖,现在连太空被都盖上了,你说变化大不噻。”采访“四好农村路”时,一位村民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还是‘四好路’。路通了,人富了,来人都是姑舅了。”驻村第一书记老刘介绍:“你看说得好不,你只要把事干下,老百姓会给你总结哩。”

以西海固为背景,我已经写了《上庄记》《锦绣记》《海原书》《野麦垛的春好》等不少作品。《西海固笔记》是我付出最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也是我最温情最慰藉乡愁的一部。通过西海固脱贫这一历史事件,我希望写出众志成城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写出我对土地与人的敬意。

如今,摆脱了数千年贫困的西海固人正以昂扬的精神风貌,为更加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昔日萧关道、盐(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上的西海固,如今于千山万壑中变天堑为通途,构筑起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的立体交通网络。“路”的变化折射了时代的变化,西海固人已在路上,许多在历史中传扬的丝路故事有了新的注解,而这正是我在写的下一部作品。

相关图书

《人民日报》发表《西海固笔记》创作谈|写出对土地与人的敬意

书名:《西海固笔记》

作者:季栋梁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1日

联合出品:掌阅科技

宁夏西海固,因历史上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而得名,与甘肃河西、定西并称为“三西”地区。此地曾“苦瘠甲于天下”,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为世界上二十二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1982年12月,国家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扶贫工程,开了中国区域性整体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先河。1996年,中央做出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部署。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同志带队到宁夏考察,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这一重要战略决策,其后又三次踏上这片土地。二十多年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主动扛起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人民一起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西海固地区与全国各地同步迈入了小康社会。

作家季栋梁是土生土长的西海固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清楚地了解:近半个世纪西海固的历史,就是一部扶贫的历史;西海固的扶贫史,就是新中国扶贫史的缩影。在《西海固笔记》中,他以自己的独特观察和细腻笔触,全景式、多方位抒写西海固这片土地两千年的沧桑巨变,以及巨变背后的时代缩影和精神嬗变,直抵历史和人心深处。作品以贴近现实的创作见证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历史进程,选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吊庄移民”“梯田建设”“盐池治沙”“扬黄灌溉”“井窖工程”“劳务输出”“菌草种植”“滩羊银行”等等,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变迁,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和数据,令人信服地反映了西海固地区的巨大变化,写出了新时代的重大主题。

作者简介

季栋梁,著名作家,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有长篇小说《奔命》《胭脂巷》《上庄记》《野麦垛的春好》《海原书》《苍声》《深风景》《锦绣记》,短篇小说集《先人种树》《黑夜长于白天》《我与世界的距离》《吼夜》,散文集《和木头说话》《人口手》《左手功名右手美人》《从会漏的路上回来》《苍山远日暮》等。三次荣获宁夏文艺一等奖,荣获宁夏“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散文集《和木头说话》和短篇小说《吼夜》分别入围第三届、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上庄记》荣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4中国好书”等奖项。作品多次荣获《小说选刊》奖、《北京文学》奖、《中国作家》文学奖、《朔方》文学奖等奖项,入选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小说选刊》排行榜等榜单及中学课本,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翻译成英、法、俄、日等多种语言。

编辑:王昊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