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米粒妈爱分享
2024-05-29 14:53发布于北京育儿领域创作者
文 | 米粒妈
如果孩子半夜突然走进房间对你说“妈妈,抱抱”,你会是什么反应?
米粒妈的第一感觉就是,孩子可能遇到难事了。
最近,米粒妈刷到了一个帖子,一位妈妈讲述了初三女儿向自己“求救”的全过程。

从女儿发出拥抱请求开始,妈妈敏锐地发现了女儿情绪的不对,她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拥抱了女儿,并且轻轻拍她的背。
妈妈还什么都没说,女儿在轻抚下就哭了出来:“妈妈,我好难受,睡不着。”
看到女儿的痛苦,妈妈立刻开始询问女儿发生了什么事,女儿也彻底向妈妈打开心扉,母女俩足足聊了2个多小时。
而困扰初三女儿的难题竟然是——作业。
有没有一种牛头蛇尾的感觉,我以为你遇到什么困难了,结果只是写不完作业?
可是这位妈妈没有上演一场“变脸”,而是捕捉到了一个信号:女儿已经要被作业压垮了。
所以,就真的不让孩子写作业了?
孩子只需要你的“区别对待”
原来,女儿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对自己也有比较高的要求,在完成作业之外,还需要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用来巩固或者预习。
可是,每天的作业量于她而言实在太大,她做作业又很认真,速度提不上来,于是造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作业做完就没时间自主学习,不做完又会受罚。
所以在这个难题面前,女儿感觉自己被左右拉扯,压力巨大。
而且这种状态竟然从初二就已经开始了,虽然自己在努力调整、克服,可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办法解决。
每天都要快12点才能入睡,不仅女儿难受,妈妈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联想到孩子自从初二下学期开始经常生病,不是胃痛就是喉咙痛,妈妈才反应过来孩子原来是晚睡加上心理压力造成的。
了解了女儿的处境,妈妈立刻拍板:“你就放轻松,如果作业实在做不完,老师找你,你让他来找我,我给你兜底。”
这对大人来说可能只是一句话的事,但对于孩子,却是一下子挪开了心口的巨石。
妈妈也不是说说而已,第二天就给班主任发送了消息,婉转地表达了希望减免女儿作业的请求。
但是班主任可能觉得不太好破例,建议让孩子主动和各科老师说这件事。
妈妈了解女儿一定不敢主动开口,愣是硬着头皮请求班主任帮忙和各科老师说明。
于是,就有了这份“出格”的减免作业申请书。
在这位妈妈的人生中,自己一直规规矩矩,没有出头冒尖过,却为了初三的女儿,做了这样出格的事。
虽然妈妈也很忐忑,甚至认为这样做称得上是“离经叛道”,可她不后悔为女儿兜底。
帖子里有这样一段话,让米粒妈读起来很感动:
学校的规定,孩子没有能力去对抗。
而我,作为她的妈妈,是她坚强的后盾,她碰到了无法解决的困难,我选择站在她这边,给她力量,支持和帮助。
最终,孩子的作业得到了减免,可是她没有因此放松去玩,而是认真完成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然后再安心入睡。
可是,女儿的话变得多了起来,也明显更加爱笑,三不五时生病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看到了这样的变化,帖子下面的留言,几乎是清一色的支持,但米粒妈也发现了一些颇为心酸的故事。
“我妈只会说,上学做题有那么难吗?考试压力有那么大吗?”、
“要是我父母,肯定说别人都没事怎么就你不行!”
米粒妈能理解,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想用其他人的经历做对照,激励孩子度过难关。
可问题是,同样的大山,在距离不同的人眼中,高度是不同的。
每个孩子的状况都有所不同,老师需要一碗水端平,父母不就更应该因材施教吗?
父母希望看到他人对孩子的好,但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父母的特殊对待,而不是和同学朋友的“一视同仁”。
就像这个初三的女孩,作业的重担已经压得她无法喘息,认真的态度甚至内耗到影响身体健康,如果妈妈不出手,她又该怎么熬过去呢?
要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是少年时代头顶的伞,不仅挡雨,更会为被阳光暴晒的孩子提供永远不会散去的阴凉。
流水线模式,养不出健康的孩子
《妈妈的悔过书》作者李柳南,是韩国首尔一所知名小学的校长,她教出的孩子成绩傲人不说,比赛奖项也能拿到手软。
好像是教育能力的证明,她高三的儿子全校排名前三,包揽各种比赛奖项,女儿也在知名女校读高二。
所以,家长们挤破头也想把孩子塞进她带的班级,事业和家庭都如此成功,李柳南说是人生赢家也不过分。
可是,突然有一天,儿子和女儿拒绝上学,直接休学在家,每天摆烂,不是打游戏就是看电影,甚至崩溃自残。
更令李柳南绝望的是,曾经听话懂事的一双儿女,在家里看见她就像看到蟑螂一样厌恶,甚至恶狠狠地瞪着她:
“光听到妈妈的声音就起鸡皮疙瘩,听到妈妈说话就觉得喘不过气,拜托你不要讲话,嘴巴闭上吧!想看我们死吗?”
听到这样的描述,你可能觉得“白眼狼”、“不肖子孙”这些词语都无法描绘这对兄妹的恶劣,可事实是,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完全是被妈妈逼的。
因为自觉作为老师,在教育孩子上十分具有经验,所以两个孩子自从出生,就被李柳南放在了自己心目中的“高级人生生产线”上。
到家先摸电视机,判断孩子看了多久电视,然后劈头盖脸指责;
参加学生会竞选,不仅要反复修改演讲文章并背诵,稍有错误就是训斥,改不好就不能睡觉;
儿子想报名街舞社,不行,必须去读书会,否则没法写进简历加分,不和孩子商量直接冲进学校找老师修改;
女儿想穿喜欢的衣服,不行,显得不严肃,给周围人留下的印象不好,宁可把衣服全部撕碎。
她按照自己心目中的优秀标准,一点点捏出了两个符合要求的人偶,孩子不听就打骂,一切过程都简单粗暴,只追求最极致的效率。
因为她的眼里,只有名校最终的目标,而没有孩子的需求。
可是孩子不是只要塞进模板,就能浇注出来的冰棍,教育更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为了安放自己的焦虑,而粗暴地对待孩子的成长过程,李柳南也得到了孩子最大程度的反弹。
用流水线的方式培养孩子,不仅仅是控制欲在作祟,更是父母偷懒的证明。
就算是种地,也得允许果子长得有大有小,想用最简单的方法,得到一个完美的孩子,不仅是难为孩子,更是不负责任。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咱们做父母的要静待花开。
可米粒妈觉得,这话说对了一半。
每朵花都不同,有的喜阳,有的喜阴,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孩子也是如此,只要父母愿意根据孩子的情况,提供最合适的帮助,成长得岂不是更快。
还记得那个因为女儿倒数第一而头疼的北大教授吗?
他说自己和妻子双双高学历,怎么说也不可能生出一个笨孩子啊。
可女儿就是学不会听不懂,拍桌子、吵架、大哭,几乎每天辅导作业的时候都要上演一轮这样的戏码。
孩子委屈难受,父母也是苦不堪言。
最后,他也认清了女儿的平庸,决定为女儿兜底。
这种“兜底”,不是让孩子随便学学,将来啃老就行,而是用最适合孩子的方法进行教学。
发现孩子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需要的时间多,他就每天骑自行车接女儿放学。
路上和女儿聊聊今天学了什么,父女俩一问一答,把课堂上的知识再巩固一次,加深印象,晚上写作业,也能有针对性地辅导。
“偷懒”的教育方式的确省了力,却一点都不省心。
不是因为孩子笨拙,而是父母套用了不合适的模板。
米粒妈觉得,父母为孩子撑腰,绝不仅仅只是给他支持,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为他下一次的决策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次撑腰,成就孩子百次正确的抉择,难道不是最划算的教育吗?
心灵抚养,比什么都重要
还记得15岁的胡鑫宇失踪案吗?
一名高中生骤然失踪,人们猜测孩子是不是想不开,可父母言之凿凿孩子听话懂事,没有任何异常,不可能突然失踪,于是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地毯式搜索。
结果孩子的确是不堪压力,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
妈妈始终认为,孩子成绩优异,小学初中的老师和同学都喜欢他,不可能因为成绩差而想不开。
可事实是,进入高一后,胡鑫宇多科测试中都排在班级中下游,笔记本上说无法融入环境,社交媒体上也写下了轻生的念头。
和同学探讨的生死话题,只被当作玩笑,没有人知道他内心对于生死的挣扎。
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曾向家人发出过求救信号。
失踪前半个月,他一天就曾给妈妈打过3次电话,哭诉自己不想读书想回家。
妈妈没有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深意,虽然和哥哥一起在十一假期赶来安抚,却始终没有真正解决他的问题。
很多人都说,如果妈妈知道孩子打电话时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宁可不再让他上学,也不愿意是这样的结果。
是啊,孩子的求救往往能够表现出异常,信号却极其微弱。
那咱们身为父母又能做什么呢?
前阵子北京人大附中的一场家长会给出了标准答案。
人大附是六小强头把交椅,宇宙牛校,可人家的家长会,聊的不是家长关心的事,而是孩子的内心想法。
人大附提前对孩子们进行了匿名调查,问及孩子们最希望父母在哪些方面帮助自己。
不是学习,不是物质,仅仅是做点好吃的。
谈及希望家长参与学习的方式,孩子们的看法也格外一致:尽量别参与。
“要有边界感”、“不去着手控制我的学习节奏”、“别总说我笨”……
仅仅几句话就可以看出,孩子在父母的控制下到底有多压抑和痛苦,可他们无法改变现状,只能在这种匿名调查中写下自己的心声。
如果没有这次机会,或许父母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供给与孩子的需求完全对不上。
孩子真正需要的父母提供的,恰恰是最简单的“情绪价值”。
孩子们只希望父母多多安慰自己,在自己感到灰心时鼓励自己,在进步时赞美自己。
相比于一次考试的成绩高低,心灵的滋养远比任何事都重要。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懂得太晚了。
米粒在小区里有一个学霸朋友邱邱,才小学就确诊了抑郁症,已经休学两周,现在正在接受治疗。
米粒妈想起之前每次见面,他都心事重重的样子,还真是没想到这个孩子心里竟然藏着冰山。
米粒告诉我:邱邱学习也非常好,但跟主动学习的学霸不同的是,他不是真心喜欢写卷子。
即便做再多卷子,他也不会开心,可就算是生病休学了,邱邱脑子里依然还惦记着写卷子。
米粒妈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教会孩子努力并没有错,但是孩子的人生里并不能只有刻苦,更需要一点无关紧要的甜,才能撑过人生的难关。
前阵子米粒妈看到一位妈妈,因为高三的女儿很久都没有露出笑脸,就网购了一个棉花糖机,为女儿请了一个晚自习的假。
那个晚上,她和女儿玩了一晚的棉花糖机,把书本、知识、成绩统统抛之脑后,让孩子彻底放松。
第二天,孩子就精神百倍地上学,连带着学习都更起劲了。
网友的评论米粒妈很赞同:
“她要是能考上985、211,不差这一个晚上,考不上也不差这一个晚上,但她的内心会永远记得这一个晚上带来的快乐和轻松。”
“坚持”的确是随大流的安抚,却不是孩子想要的私人订制。
不论任何教育方法,都应该首先考虑孩子的感受,因为让孩子心理健康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事,没有之一。
教育没有模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父母的职责就是在一次次“独家服务”中,和孩子共同摸索成长的最佳方案。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
查看原图 11K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 -
初三女儿不想写作业,妈妈这样帮女儿“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