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原生态再現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新時代大曆史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原生态再現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新時代大曆史

“西海固之子”——著名作家季棟梁長篇報告文學力作

原生态再現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新時代大曆史

向故鄉的土地緻以莊重的敬意和深沉的愛意

中宣部2020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

中宣部2020年“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

“十四五”時期國家重點圖書出版專項規劃

甯夏西海固,因曆史上轄西吉、海原、固原三縣而得名,與甘肅河西、定西并稱為“三西”地區。此地曾“苦瘠甲于天下”,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定為世界上二十二個“最不适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1982年12月,國家啟動實施“三西”農業建設扶貧工程,開了中國區域性整體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先河。1996年,中央做出推進東西對口協作的戰略部署。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兼福建省對口幫扶甯夏上司小組組長習近平同志帶隊到甯夏考察,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閩甯對口扶貧協作”這一重要戰略決策,其後又三次踏上這片土地。

二十多年來,“閩甯對口扶貧協作援甯群體”主動扛起對口幫扶甯夏脫貧攻堅的曆史使命,将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寫的深度協作,與甯夏人民一起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甯模式”。西海固地區與全國各地同步邁入了小康社會。

作家季棟梁是土生土長的西海固人,對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清楚地了解:近半個世紀西海固的曆史,就是一部扶貧的曆史;西海固的扶貧史,就是新中國扶貧史的縮影。在《西海固筆記》中,他以自己的獨特觀察和細膩筆觸,全景式、多方位抒寫西海固這片土地兩千年的滄桑巨變,以及巨變背後的時代縮影和精神嬗變,直抵曆史和人心深處。

作品以貼近現實的創作見證脫貧攻堅這一偉大曆史程序,選取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吊莊移民”“梯田建設”“鹽池治沙”“揚黃灌溉”“井窖工程”“勞務輸出”“菌草種植”“灘羊銀行”等等,通過實實在在的生活變遷,以大量翔實的資料和資料,令人信服地反映了西海固地區的巨大變化,寫出了新時代的重大主題。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原生态再現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新時代大曆史

/ 作者簡介/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原生态再現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新時代大曆史

季棟梁,著名作家,甯夏作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有長篇小說《奔命》《胭脂巷》《上莊記》《野麥垛的春好》《海原書》《蒼聲》《深風景》《錦繡記》,短篇小說集《先人種樹》《黑夜長于白天》《我與世界的距離》《吼夜》,散文集《和木頭說話》《人口手》《左手功名右手美人》《從會漏的路上回來》《蒼山遠日暮》等。三次榮獲甯夏文藝一等獎,榮獲甯夏“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号。散文集《和木頭說話》和短篇小說《吼夜》分别入圍第三屆、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上莊記》榮獲中宣部第十三屆公德心建設“五個一工程”獎、“2014中國好書”等獎項。作品多次榮獲《小說選刊》獎、《北京文學》獎、《中國作家》文學獎、《朔方》文學獎等獎項,入選中國小說學會排行榜、《小說選刊》排行榜等榜單及中學課本,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翻譯成英、法、俄、日等多種語言。

《西海固筆記》節選

第一章 聲名顯赫的西海固

聲名顯赫的西海固

時至今日,甯夏人動不動就被自己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隸屬問題搞得憋氣郁悶。在信函或交談中,經常出現“甘肅省甯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甯夏回族自治區”“内蒙古甯夏回族自治區”,甚至把甯夏整到新疆去了。至于銀川,整為“甘肅省銀川市”“青海省銀川市”“内蒙古銀川市”就更是常事了,還有整到新疆去的,說成是烏魯木齊的一個市,更有甚者,搞成“甘肅省臨夏銀川市”,等等。

參加全國性會議,總有人用“你們甘肅”“你們青海”,甚至“你們新疆”跟我交談。“甯夏不在甘肅”“甯夏不在青海”“甯夏不在新疆”,我隻能這麼糾正。人家還就不高興了,覺得我不友好,跟人家擡杠。

就在去年,南方某省某對口機關要來考察,跟我對接的處長問我說,你們甘肅啥天氣,有多冷,需要帶什麼衣裳。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隻是潛意識使然,因為他傳真的函件上明明寫着甯夏回族自治區,而且他是照着傳真上的日程安排跟我溝通的。

甯夏是小,但它也是全國5個民族自治區之一。倘要說曆史,1038年,黨項族李元昊就是以甯夏為中心,建立起割據王朝——西夏,其統治疆域“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北控大漠,幅員遼闊”,與宋、遼、金、蒙古成并立之勢,到1227年滅亡,存在了189年。

1929年,甯夏建省。1949年9月23日,甯夏解放,12月23日成立甯夏省,沿用了甯夏原稱。1954年9月,甯夏省建制撤銷,并入甘肅省。1958年,成立甯夏回族自治區。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原生态再現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新時代大曆史

至于銀川,作為全國二十幾個省會(首府)城市之一,曾經是割據王朝西夏的都城,稱興慶府,如今有“西夏古都”之稱。在全國,做過王朝都城的省會(首府)城市并不多。

20世紀90年代,甯夏實在憋氣郁悶,專門在媒體開展了“甯夏在哪裡”的轟轟烈烈大讨論,以正視聽,然而,關于甯夏的地域認知錯誤依舊如影随形,即使近幾年,這樣的事情依然頻發。2013年5月13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報道賀蘭山岩畫事件時,字幕依然錯為“甘肅銀川”。此新聞播出後,銀川網友在新浪微網誌上發出邀請信,希望央視從業人員來甯做客,深度了解甯夏及銀川。2014年9月27日,著名作家張賢亮先生病逝,媒體紛紛報道,有媒體依然寫成青海省銀川市,引起網友激烈吐槽。2015年,一位遊客遊覽沙坡頭後寫了一篇遊記發在一家中央級媒體,遺憾的是把中衛市寫到了甘肅。2016年7月29日,央視報道第十五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甯夏中衛賽段時,再次說成甘肅中衛,引起網友一片吐槽,有網友感慨,環湖賽進入甯夏已是第五年,央視是全程報道媒體,居然還出現這樣的錯誤,請尊重尊重我們甯夏……舉不勝舉啊,即使到了今日,在網際網路搜尋引擎問答上,還赫然有“甯夏回族自治區屬于哪個省”的提問。

然而,“西海固”的顯赫聲名比甯夏、銀川可是大多了。隻要提到西海固,大家一點都不糊塗,“西海固不就在你們甯夏嗎?現在咋樣?”是以,有人問我甯夏有什麼特産時,我就說西海固,反倒落了個幽默的名聲。

尤其是甯夏高調宣布與全國同步奔小康社會,一時間“西海固”掀起爆炸式的沖擊波,成了“網紅”,隻要你上網際網路搜尋,無論百度、搜狗,還是360等等,“西海固”都有成百上千頁的顯示,每日都有數頁新内容。

西海固何以聲名顯赫

貧窮!

這大家百分之百地都知道。

在網絡上輸入“西海固”,還未點選搜尋引擎,“西海固到底有多窮”“西海固,那裡有你想象不到的貧窮”“中國最貧窮的地區,生存環境難以想象”“西海固:向‘苦甲天下’告别”等提示你的搜尋熱詞條目已赫然呈現。而在日常生活中,外省市的朋友同僚也經常探奇般跟你談及西海固的貧窮,傳播得五花八門。

西海固貧窮之是以聞名天下,其一,有兩個泰山壓頂般的“定論”:一是150多年前,清朝大臣左宗棠穿越西海固這片土地時,滿目“赤地千裡,十室九空”,在給同治皇帝的奏折中歎曰“苦瘠甲于天下”;一是1972年,聯合國糧食開發署進入西海固考察後,确定西海固為世界上22個“最不适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這兩個“定論”代言了西海固,隻要提到西海固,人們必用這兩句話。談到西海固的貧窮,總是被冠以中國之最。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原生态再現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新時代大曆史

2021年熱播大劇《山海情》背後的“閩甯鎮”扶貧故事

其二,新中國成立以來,西海固的貧窮始終牽動着中南海。

1983年,中央成立國務院“三西”地區農業建設上司小組,解決甯夏西海固,甘肅定西、河西地區(并稱為“三西”地區)貧困問題,“三西”扶貧開了中國區域性整體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先河。

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八七”扶貧攻堅拉開大幕。西海固8個縣(區)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三西”扶貧攻堅計劃延長10年。

1996年,中央決策東西扶貧協作,福建幫扶甯夏,8個沿海發達的市、縣(區)與西海固8個縣(區)結成幫扶對子。

1997年,“三西”地區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三西”地區率先解決農民溫飽問題的号召,即到20世紀末總體解決甯夏南部山區脫貧問題,西海固8個縣(區)解決溫飽問題有了時間表,10月開始實施跨地區、跨行業、大規模、綜合一體化扶貧到戶的“秦巴項目”。

200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頒布,全面部署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西海固1026個行政村被列入“千村扶貧開發工程”。

2008年,甯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國務院為一攬子解決甯夏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出台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甯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幹意見》,指出:“改善這一地區(西海固)的基本生存條件,既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項極為緊迫的民生工程。要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把解決這一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作為促進甯夏發展的重中之重。”

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頒布,列出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西海固在六盤山區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中位列首位。

2013年,推進精準扶貧,西海固不止一次被提及。

2014年,《扶貧開發建檔立卡工作方案》印發,全國組織80多萬人逐村逐戶開展貧困識别,西海固貧困村、貧困戶、貧困人口全部建檔立卡。

…………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上百位黨和國家上司人多次視察調研西海固,對關于西海固的問題多次做出決策和批示。

甯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毛澤東主席十分關注和關心甯夏的發展,1961年,提筆手書1935年帶領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時寫就的《清平樂·六盤山》贈予甯夏人民,鼓舞甯夏人民。

1964年3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到甯夏視察,指出:甯夏作為民族地區,特别是西海固地區,一定要建設好。

1972年西海固大旱,國務院調研組深入西海固,周恩來總理聽說西海固人民“家無隔夜糧、冬無禦寒衣”,不禁潸然淚下,在中直機關7000人大會上說:“解放幾十年了,西海固人民還在受苦,我這個當總理的有責任啊!”國務院火速向西海固派遣醫療隊、抗旱隊,其後周總理召集專題會議,研究解決西海固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問題,訓示有關部門,加快實施引黃河水灌溉西海固的計劃。1974年旱魔依舊肆虐着西海固、定西等地,又一份災情報告遞到周總理手中,病中的周總理在上面寫道:“口糧不夠,救濟款不夠,種子留得不夠,飼料飼草不夠,衣服缺得最多,副業沒有,農具不夠,燃料不夠,飲水不夠,打井配套都不夠,生産基金、農貸似乎沒有按重點發放,醫療隊不夠,醫藥衛生更差等,必須立即解決。否則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響勞動力!”

“三西”扶貧拉開序幕以來,胡耀邦、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上司人帶着黨和國家的關懷先後來甯夏考察、指導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更是4次赴西海固考察調研,親自決策部署西海固扶貧。

其三,“西海固文學”功不可沒。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海固這片十年九旱的土地上卻成長起一種格外旺盛的“莊稼”——“西海固文學”,一大批優秀作家和作品在全國文壇引起普遍關注。西海固作家先後獲得“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少數民族駿馬獎等全國性文學大獎,西吉縣成為全國首個“中國文學之鄉”,同心縣、原州區成為“中國詩歌之鄉”(值得一提的是隆德縣成為“中國書畫之鄉”)。“西海固作家群”擁有各級作家會員700餘人,農民作家超過半數。

評論家趙炳鑫在《西海固文學何以可能》一文中這樣論述:“嚴酷的自然條件和封閉保守的人文生态環境使西海固文學從一開始就帶有‘苦難叙事’的性質……‘苦難’似乎已經成為西海固文學的一個傳統。西海固作家的書寫大多以苦難為母題,‘底層的生存事象、無助環境的百般折磨、衆多人物的不得圓滿’等,幾乎成為西海固作家繞不過去的話題,也成為他們的文學思維定式。”

作家筆下的貧困苦難引起了廣泛關注,作家、詩人、攝影家、畫家、網絡達人以及支教隊伍、慈善愛好者……朝聖一般來了,體驗、采訪、寫作、寫生、攝影……西海固通過報紙、雜志、微網誌、微信、自媒體“被講述”……

出生于西海固的作家海傑在《西海固:在影像裡沉淪》一文中寫道:

“西海固”已經成了一個時尚符号,它不再是甯夏南部固原市屬的5個縣:固原、西吉、泾源、彭陽、隆德,它是苦難美學的集大成者,成了傳播學上的熱詞,這三個字的組成結構構成了攝影師們的美好想象,簡單而朗朗上口的語音節奏具備了走俏的元素,而經由源源不斷的支教大軍、慈善愛好者、心存浪漫而決意苦旅的背包客的影像傳播,開始廣為人知,他們鏡頭下的西海固群眾都帶着一副備受同情的模樣,孩子們穿着破爛的衣衫擡着水桶行走在取水的路上,生存條件和荒涼感被放大成了獵奇的佳品。而更多的攝影愛好者正在用光影表現西海固居民的深刻與雕塑感。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原生态再現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新時代大曆史

貧困深入西海固的骨髓,成為西海固一個古老而沉重的标簽!

一個創業成功的西海固老總很無奈,說當别人聽到他的口音,看他的眼光就想救濟他。

............

西海固釋名

“西海固在哪裡?地圖上為什麼找不見?”

當人們朝聖一樣往西海固擁來,這個問題是首先被問及的。

倘若在地圖上按尋找一個行政區劃的習慣找尋西海固,那是找不到的。因為“西海固”早已不是一個行政區劃名。

許多人會給你這樣的解釋:西海固就是現在的固原市。

這并不準确。

1949年8月,解放後成立的甘肅省平涼地委為了肅清西吉、海原、固原縣域内國民黨殘餘和土匪,成立了一個由3縣縣委書記組成的“西海固剿匪肅特工作委員會”。“西海固”之名由此産生。

作為行政區劃的“西海固”出現于1953年10月,甘肅省成立了隸屬甘肅省平涼專區的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西吉、海原、固原3縣。1955年11月,更名為固原回族自治州,“西海固”作為行政區劃名滿打滿算僅存在了兩年,便沉入曆史深處。1958年,甯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固原回族自治州劃歸甯夏,增加了原屬平涼專區的隆德、泾源兩縣共5縣,組成固原專區行政公署。1983年7月,固原縣分割東部彭陽、王窪兩鄉成立彭陽縣。然而,“西海固”作為一個行政區劃名雖說隻存在了兩年時間,它所代表的貧窮卻讓“西海固”這個詞像胎記一樣,植入人們的記憶,成了這片土地響當當的名号,成為人們對一個區域的永久性稱謂。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原生态再現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新時代大曆史

1982年,國務院召開專門會議研究這塊土地的扶貧問題,“西海固”這個稱謂從歲月深處浮現出來,出現在中共中央決策者的口頭筆下,出現在國家部委的紅頭檔案中。不過,這時的“西海固”雖以“地區”出現,依然不是行政區劃,而是囊括了整個甯夏固原地區的固原、西吉、隆德、泾源、彭陽、海原6縣和銀南地區(後撤地區設為吳忠市)同心縣。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從行政區劃意義上講,同心縣屬于當時的銀南地區,甯夏最初根據自然條件分為山區和川區,川區條件比山區自然要好多了,銀南地區歸屬川區。

1994年3月,國務院頒布《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西海固”地盤再次擴大,涵蓋了甯夏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的西吉縣、海原縣、固原縣、彭陽縣、泾源縣、隆德縣、同心縣、鹽池縣、紅寺堡區等9個縣區,面積4.3萬平方公裡,占甯夏總面積的65%,人口256.3萬人,其中回族人口約占西海固地區總人口的49.8%,“西海固”也成為大陸回族聚居最集中的地區。

2001年7月,國務院準許撤銷固原地區,成立地級固原市,固原縣更名原州區。2012年,甯夏行政區劃又一次調整,西海固之“海”(海原縣)從西海固剝離出來,劃歸新成立的地級市中衛市,标志着在人們意識概念中有着特殊含義的“西海固”的徹底解體。

值得一說的是,“西海固”解體決策之時,有人質疑:真的要解體?這話有深意,因為扶貧攻堅已經成為21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民生工程,貧窮之名也是一種“财富”,可以享受國家政策與資金上的諸多扶持。事實上這種質疑完全沒有必要,海原縣并沒有因為區域劃分脫離了“西海固”就摘了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相關圖書/

季棟梁《西海固筆記》:原生态再現中國脫貧攻堅偉業的新時代大曆史

書名:《西海固筆記》

作者:季棟梁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2月1日

聯合出品:掌閱科技

《西海固筆記》是著名作家季棟梁的長篇報告文學,是作者對家鄉感情表達最完整的一次記錄。本書不用過多修辭,完全采取原生态的手法,原汁原味講述。作者紮根于深厚的甯夏西海固大地,深入最基層的社會組織,捕捉最細微的社會細胞,讓作品保持着泥土的氣息與活力、詩意的厚重與提升。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偉業,不僅僅是經濟上擺脫貧困,也是廣袤鄉村的社會變革與精神洗禮,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人的變化和成長。作者踩進生活的泥土,貼近現實的人物,去發現細節、感受細節、思考細節,敏銳地捕捉和表現脫貧攻堅事業中的新因素新氣象,寫出了一部新時代的“創業史”,記錄了大量脫貧攻堅事業中湧現出的時代新人,以及他們身上閃耀的時代精神的光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