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三桂手握重權,優勢顯著,為何在與康熙抗争中敗下陣來?

吳三桂,史書中記載中他在 人生巅時控制了南中國,西邊部族也紛紛響應他的号召,看似康熙王朝即将被推翻。康熙,一個經常出現在電視劇裡的皇帝,在曆史上被稱為了“千古一帝”。光從曆史的結果來看他們都是兩位了不得的人物,可惜一山容不下二虎,成王敗寇,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他們注定隻有一個可以勝出。可是康熙為什麼會成功了呢?

吳三桂手握重權,優勢顯著,為何在與康熙抗争中敗下陣來?

古代帝王能守住江山者第一要素便是得人心。俗話說得好“得人心者得天下”,康熙可是被稱為“千古一帝”的人,從他以尼布楚條約守住清王朝的每一寸土地的時候,他就注定是百姓心中的明君。吳三桂的确戰功赫赫,從1644年的山海關大敗李自成到1659年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可以說是立下了不可否認的汗馬功勞。雖然他手握重兵,但他的身份隻是一介親王,無論他有多麼出色,百姓們都隻會覺得是這個皇帝做得好,是皇帝給了他們這樣一個太平盛世。君臣終是有别。

吳三桂手握重權,優勢顯著,為何在與康熙抗争中敗下陣來?

其次普通人都明白的一個道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吳三桂卻仿佛不知。在他殺害了明朝永曆帝朱由榔本就已經盡失人心,好不容易有那麼幾個不滿永曆帝的宗親願意追随他,可好景不長他居然因為疑心将他們剿殺幹淨。在康熙年間還打着反清複明的旗号,這誰會信呢?手下除了自己的親人誰也不願信,就算子孫再多也湊不成一支軍隊啊。反觀康熙,有着護衛自己安全的曹寅,還有一群文韬武略的重臣,這個陣容就已經碾壓了吳三桂。就算康熙再怎麼無才,這些人至少可以保證他的皇位穩定。一個“赤手空拳”的吳三桂怎麼怎麼和“手持兵器”的康熙相比。

吳三桂手握重權,優勢顯著,為何在與康熙抗争中敗下陣來?

果斷是康熙成功的最後一張牌。史書上記載,吳三桂在長江邊是停止了進軍,他猶豫了,他想做皇帝,可是他本可以安然度日現在卻朝不保夕地活着。他心裡究竟在想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他的猶豫不決卻害了他,很快他就面臨四面楚歌的情況。戰況也是以急轉直下。而康熙的果斷從少時擒鳌拜時就可以看出。吳三桂的猶豫給了果斷的康熙一個機會,包抄了吳三桂穩定了戰局,穩住了自己的王朝。如果他們的性格互換,也許現在曆史就會改寫,但曆史終究是曆史,不會倒退更不會改寫。

吳三桂手握重權,優勢顯著,為何在與康熙抗争中敗下陣來?

若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時空,可能就會出現兩位有能力的好皇帝,可是身處一個時代的他們最終還是康熙更勝一籌。這場較量與客觀環境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他們自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