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州有所景仰範仲淹的中學

景範中學,景仰範仲淹之意。座落在城區中心人民路範莊前,一條狹窄的弄堂内。

從外觀看學校,像市内低調的私宅園林,如果沒有路牌訓示,不刻意去找,很容易便錯過。

蘇州有所景仰範仲淹的中學

範仲淹本人出身貧寒,讀書時斷齑劃粥,嘗盡人間苦辛。當官以後,依然生活簡樸,隻有在宴請賓客時餐桌上才會出現肉食。

貧寒的出身使範仲淹對平民比較關注,他的改革方略也包含着"厚農桑"、"減徭役"等降低社會底層貧窮程度的措施。

他對本族的貧寒子弟更是念念不忘,年輕時輾轉各地,收入也不高。直到晚年,才有了積蓄,便有了救助族中子弟的想法。

義莊,簡單來說是由捐贈者購買大量田地,把經營田産所獲得的利潤資助族中貧困家庭。

他開辦義莊,不僅是對家族的保護,也是服務社會、減輕國家負。五代是中國曆史上的黑暗時代,除了幹戈紛擾,政苛令繁以外,最嚴重的就是道德淪喪。比如馮道,一身仕五朝,位至宰相,根本不講禮義廉恥、君臣之義。然而,士大夫們卻尊他為名臣、元老,享有極高的威望,他也怡然自得,自号“長樂老”。

宋代承襲五代之風,雖宋太祖在登基之初就獎勵文治,崇尚儒術,還有不殺士大夫的誓約,但多數文臣卻積習難返,因循苟且,追逐歌舞,醉生夢死,奢靡之風盛行。像名臣寇準、晏殊、韓琦、文彥博等都不能免俗,常常縱情歌舞,歡飲達旦。

範仲淹卻異于流俗,嚴于律己,每日粗茶淡飯,從不奢侈浪費。

皇祐元年(1049)八月,範仲淹前往杭州任上路過蘇州,與仲兄範仲溫商議,捐獻出自己大部分的積蓄,購置糧田千畝,在姑蘇老家設立義莊。十月,義莊建成。

範仲淹是義莊的開創者,範氏家族成為望族,他功不可沒。有義莊的經濟支援,族人免于饑餓貧病,家族得以興旺。

建義莊之初,他的子女都勸他去北宋都城洛陽購置田産,修建園林,作為養老之所。

朝中官員退休後多在洛陽購置私宅,建造園林,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曾經著《洛陽名園記》,記載洛陽園林的盛況。當時的達官貴人都将洛陽作為終老之地的首選。

範仲淹說了什麼呢?“人茍有道義之樂,形骸可外,況房間哉!吾今年踰六十,乃謀治第,顧何時而居乎?且西都士大夫園林相望,為主人者莫得常遊,而誰獨障吾遊者?豈有諸己而後為樂耶?

翻譯過來便是:人如果有道義的快樂,身體都可以不要,何況是住的房子呢?他已經過了六十歲,剩下的日子已然不多,購置宅院,修建園圃,已經住不了多久,洛陽的園林已經修建了很多,我若要遊覽,可以随時去他們的園林,還有誰不給我去嗎?何必要修自己的園林?

值得一說的是,當初範仲淹跟着繼父姓朱,考上進士要求認祖歸宗恢複範姓之時,族人害怕他來瓜分财産而對他心懷警惕,阻撓他歸宗。範仲淹卻以德報怨,把自己的财産都貢獻給了族人。他死後,無錢下葬,全家七十多口人無房可居。

自範仲淹後,多有仿效辦義莊者,但大多中途而廢,遠不及範氏義莊長久。自範仲淹始,範氏義莊延續八百多年,雖有戰亂和災禍,卻奇迹般的生存着。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義莊多達數百個,幾乎成為名門望族的标配。起初義莊是給族人普遍福利,後來大部分義莊主要是救助家族的貧困弱勢群體,同時做一些地方公益事業,比如興辦義學、修路架橋、赈災等。直到解放前,江南地區還有義莊。因為土地制度的變化以及社會的大變革,義莊在解放後消失了。

而範氏義莊于1938年,唐言在此創辦新式學校--私立崇範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範氏後人收回義莊,創辦私立景範中學。範氏後人範君博任校長,範亞侃、範煙橋為董事;1956年,人民政府接管辦學,校名先後為"五愛中學"、第八初級中學、第二十二中學;1989年,值範仲淹誕辰一千周年之際,學校改名為蘇州市景範中學。

我每每走過景範中學,都會停下來看看豎立在學校門口的文保碑。字迹斑駁,猶如人心。說的是景仰範仲淹,看看遍地的别墅、私家園林。有幾個人能真的明白?

作者︱貝葉︱「貝葉的蘇州人文」主筆

繼續閱讀